2011年1月30日星期日

【87】客观记载历史

司马迁的《高祖本纪》写到刘邦称帝后,逐一杀害当年和他一起打江山的功臣。一如韩信所言:“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

有人因此推论司马迁其实是因自己的际遇,对汉朝皇帝不存好感,所以极尽笔墨写刘邦诛灭功臣的事迹。这是与事实不符合的论调。司马迁何许人,哪会那么小心眼?功臣如韩信、彭越、英布等的确被杀,但是各个过程不一,而且其后的“皇家史官”班固也照抄写,可见司马迁毫无杜撰或夸大的嫌疑。

其中有一位功臣的际遇是可以说明问题的,那就是燕王卢绾。

《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平定陈豨的叛乱之后,有一降将告密说卢绾曾经派遣使者与陈豨串谋造反。刘邦于是派了审食其去查证。卢绾知道审食其到访的目的,所以装病不见。结果,审食其回去朝廷报说“绾反有端”。刘邦遂派兵攻打卢绾。班固的《高帝纪》也载录这段史事,并引诏书说:“燕王绾与吾有故,爱之如子,闻与陈豨有谋,吾以为亡有,故使人迎绾。绾称疾不来,谋反明矣。”

“爱之如子”有点莫名其妙。因为卢绾和刘邦是同辈,双方家长本就交好,两人更是同一天出世的,关系非比寻常。

司马迁在《卢绾传》中清楚记载卢绾一生事迹。他先说卢绾得到的厚待。“衣被饮食常赐,群臣莫敢望,虽萧曹等,特以事见礼,至其亲幸,莫及卢绾”,这是刘邦特别对待卢绾的例证。刘邦平定天下后,下诏要部下选择有功者为燕王,“群臣知上欲王卢绾”,所以就顺水推舟,推荐了卢绾任燕王。可见“诸侯王得幸莫如燕王”,诏书说刘邦不信卢绾会造反是有理由的。

《卢绾传》也清楚交待卢绾“造反”的原委。原来高祖出兵攻打陈豨时,卢绾还出兵相助。其后陈豨被击败,逃亡匈奴,卢绾还派张胜前去追捕。张胜在匈奴遇上了前任燕王臧荼的儿子臧衍。臧衍对张胜分析说,燕王之所以高枕无忧,是因为他有利用价值。燕王熟悉北方事物,可以和匈奴抗衡。但是如果燕王把陈豨等杀灭,燕王就没有了利用价值,处境就会很危险。臧衍于是建议卢绾放陈豨一条生路,拖延战事,“事宽,得长王燕;即有汉急,可以安国”。张胜深以为然,转告了卢绾。卢绾也同意如此做,就和陈豨串谋“演戏”,让他在匈奴之间流亡,不加歼灭。

可见,卢绾的“谋反”实际上不过是为自己铺一条后路,以求自保,并非刻意要与刘邦对抗。所以当他的密谋泄漏后,他还真不知道如何做,只好装病。这一来愈发叫刘邦猜疑,而令樊哙带兵讨伐。卢绾这时候的反应是“悉将其宫人家属骑数千居长城下,候伺,幸上病愈,自入谢”。高举免战牌,并愿意向刘邦请罪,这是卢绾的精密盘算,他深信刘邦会谅解他的。偏偏这时候刘邦得病去世,卢绾推测吕后必不容他,所以便逃到匈奴去,最后死在那边。
这样的记载,哪会抹黑刘邦?客观记载历史是史家的基本操守。

原刊:《星洲日报·东海岸》07/03/2009

2011年1月27日星期四

【86】失先机者失天下

著名部落客柏特拉王子追述霹雳州政权转变一事时这么说:“早在变天的一个星期前,我们一些人曾讨论有关就要垮台的霹雳州政府。当时就有人提议,要去跟民联的领袖说这件事。于是我们就去讲了。我们劝民联领袖趁着还有多数议席时,即刻解散州议会,再举行选举;一旦民联失去多数议席,就太迟了。若不再拥有多数议席,苏丹是不会同意解散州议会的。但是民联的领袖都不要听,他们还说一切都在控制之内,我们还有什么资格去班门弄斧呢?”

这番话说明了“失先机者失天下”的道理。

楚汉相争时期,大将军韩信也是犯上这样的大错。

韩信原被视为有实力与刘邦、项羽争天下的一支,可是由于战略的失败,以及他自己性格上的弱点,最终不但丢失性命,还连累家族一起被杀。

韩信第一次可以掌握的先机是自立为齐王的时候。那时候他的军事力量最强,就连项羽也怕了他。项羽在麾下大将龙且被韩信杀后,派武涉前往游说韩信背叛刘邦。韩信不但不肯,还信誓旦旦地表示了他对刘邦的忠诚,大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气慨。

武涉走后,齐人蒯通又前往游说韩信,韩信随略有动心,但最终还是“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拒绝了蒯通的献议。蒯通善于观局势,他前往游说韩信,可是看准时机,而且冒死进谏的。可惜韩信不把握先机,以致蒯通其后得装疯扮傻来避难。

其后,韩信助刘邦在垓下击溃了项羽。刘邦登基当皇帝后,用堂皇的理由把齐王韩信迁徙到楚地去当王。堂皇的理由是“齐王韩信习楚风俗”,实则是要削减韩信的军事力量。虽然如此,韩信若掌握先机,在楚地造反,“得天下”依然是有希望的。可惜即使钟离昧在他面前自刎并警告“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韩信依然“自度无罪”,对刘邦毫无防范,结果被擒。这一回,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已经没有军事力量了。

被剥夺了军权的韩信,倒一反常态,再也沉不住了。所以他“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爱发牢骚,且看不起同僚。他性格上的弱点在此时更明显暴露出来。司马迁写他看不起的人物,不但有绛侯、灌婴等人,即连当时候的一号人物——樊哙,韩信也不把他放在眼里。遇上不好的际遇,还是可以翻身的;但是如果失人心,得不到同僚的同情和谅解,注定要失败。韩信就是如此而行差踏错。

失势的韩信才与人谋反。没有了兵权的他,最终的反叛竟然是“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以袭击吕后和太子。一个身经百战,善用兵法的大将,搞到要动用家臣和囚徒等乌合之众来造反,岂不可悲?韩信为吕后杀害之前还说:“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这已经于事无补,注定了他光辉的一生是要以悲剧告终的。韩信该后悔的不是为小女人所杀,而是战略的错误——“失先机”。

原刊:《星洲日报·东海岸》28/02/2009

2011年1月19日星期三

《五灯会元》导读

2011年1月9日(星期天)开始,我每个星期天下午2点正在彭亨佛教会会议室讲《五灯会元》,欢迎有兴趣的朋友出席共同探讨禅宗典籍。


2011年1月16日星期日

我讲《论语》

从2011年1月9日(星期日)开始,我每个周日下午1点钟在彭亨佛教会讲《论语》,一讲一小时。




出席人数有20多人,还真令人鼓舞。
我的第一讲是讲“我为什么要讲《论语》”,重点是谈启蒙教育。

2011年1月6日星期四

【85】为身不顾后的英布

淮南王英布、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同是刘邦建立大汉江山的三员大将。

三人最终的命运都相同,即在刘邦称帝后一一被杀害,成了历史上的悲剧英雄。

英布被杀的过程,司马迁是这样记载的:

刘邦铲锄了韩信、彭越后,英布开始有顾忌。后来,他终于忍不住起兵造反了。刘邦得到消息后,向薛公请教如何做。薛公就当前局势,告诉刘邦英布可能采取的三种做法:如果英布采用上策,刘邦就要失去山东地区;采用中策,双方胜负就很难说;倘若采用下策,刘邦就可以安枕无忧了。

刘邦听了后,又问英布会采用哪条战策,薛公毫不犹豫地说:“选择下策!”刘邦再问原因,薛公说:“布故丽山之徒也,自致万乘之主,此皆为身不顾后,为百姓万世虑者也。”(《黥布列传》)薛公的意思是说英布过去的成就,不过是为了自身的富贵,从不为后代子孙考虑,也不顾及当前百姓,所以说他会选用下策。刘邦听了后,就调动军队,亲自率军向东攻打英布,成功歼灭淮南王英布。

薛公的评论是尖锐的。像英布般处处只为自己盘算,不会考虑后代子孙的幸福,也不照顾人民利益的将军,是不会有智慧作出正确的政策决断的。这种目光短浅的人,迟早要搞个身败名裂,家破人亡。

何以判断英布“为身不顾后”?司马迁记载得很清楚:

英布最初是刘邦的死对头项羽麾下的大将。齐王田荣背叛项羽时,项羽带兵去讨伐他。项羽向当时身处九江的英布征兵,英布却推说生病没有前去协助。项羽对于英布的作为是很生气的,但是考虑到当时的局势,以及爱惜英布的带兵天分,所以忍下没对付他。

后来,刘邦派遣随何带领二十人去游说英布背叛项羽。英布最初大言不惭地说他效忠项羽,不会叛变,随何却一再以言辞讽刺他效忠者“固若是乎”(会是这样子的么)?使得英布不敢再为自己的立场掩护。最终随何分析了当时的局势应该是“汉强楚弱”,诱使英布背弃项羽,转投刘邦。当然,随何也开出“汉王必裂地而封大王”——让英布当淮南王的优厚条件。能够以丰厚的利润买通的将领,肯定是目光短浅,头脑简单,所以会轻易地跳槽到敌方阵营去。

就是因为这件事,曾任楚国令尹的薛公看穿了英布的见利忘义,知道他有的是自私自利的功利思想,所以很肯定地告诉刘邦这种“将才”只会选下下之策,是毫无作为,注定一生要失败的!

历史证明薛公的判断是正确的。

原刊:《星洲日报·东海岸》14/02/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