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小在我国是不会被强行关闭的,除非华社自己放弃。放弃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功利,二是无明。
不管是家长或是学生,都有可能因为功利心太重而放弃华文。“华文难考”已成为众多人的想法,因为怕会考少了一个特优成绩,影响文凭的美观,所以许多高中生不愿意报考华文,一些家长也会怂恿孩子这么做。其结果是,选修华文的中学生有减少的趋势。
在经济挂帅的社会,人的价值体现在其生产力和消费能力,因此“功利”成为了人的正常心态。哪家不谈功利,反而是变态;谁只谈过程,不重结果,更加是异类了。
可是,叫我们纳闷的,倒是学习华文不是更具经济效益吗?根据民族语言网(Ethnologue)发布的数据,世界上大约有70亿人口和7000种语言,其中最多人使用的语言是中文,达11.9亿,比排在第二位的西班牙语4.14亿和英语3.35亿的总和还要高。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公布的数据,2010年日本GDP为5.39万亿美元,而中国GDP为5.75万亿美元,也就是说中国已经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两个数据不是强有力的告诉我们华文是全球更具经济效益的语言吗?许多跨国公司招聘员工,都以“懂中文”为优先考虑的条件。高中毕业文凭如果有一个“中文”的成绩,哪怕不是特优,其价值也要比别人高啊!
记得我高中时期的马来同学,成绩比较优秀的,都被保送到欧美深造。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成绩优秀的高中马来毕业生,却是被保送到中国留学。这说明什么?政府看到全球的局势转变,知道华语的经济效益,要重点栽培通识华语的马来精英。反观一些华裔,却只看见SPM的文凭,怕这张文凭不漂亮。对于这些人,我们除了用“短视”来形容之外,我还说他们是“无明”。
“无明”,指的是在没有正确的信息下而做出的思考和判断。功利会驱使我们急于做决定,无明则会让我们为自己的决定而付出代价。中学生不报考华文,肯定会冲击华小的师源。华小会欠缺华文老师吗?SPM少人报考华文,当局的规定申请师范课程最少要五科特优,包括华文。华文能力强的不当老师,恐怕日后要让中国毕业回来的国际汉语专业的学生填补空缺了。
《星洲日报·东海岸》25/10/2015
2015年10月25日星期日
2015年10月18日星期日
【16】华小会被关闭吗?
“关闭华小”的课题久不久就会被一些政客炒作。
不说宪法保障,单就为数约60万名小学生就学的1300所学校,岂能说关就关?如果一道命令就可关闭华小,这个政府可就太强悍了。
那么华小是不是就此在这片国土永恒不灭呢?
邻国新加坡告诉我们,不是的。上个世纪80年代,李光耀总理先标榜华语很重要,发起“讲华语运动”,规定非华文源流的学校一定要开设“母语班”,其结果是华小纷纷面对学生来源的问题而关闭。
这个事件告诉我们两个重要的教训:一是不必采用强硬的手段去关闭学校,略施小计,华小自己会关门;二是除非华社自己不要,不然外界是无法让我们屈服的。
第一个教训大有名堂,叫“怀柔政策”。西周政权就是这样稳定下来的。西周是姬姓的政权,他们本是西方少数族群,通过军事力量,一举歼灭了发达的商朝。商人的文化高度是周人难以企及的,所以西周取得政权后,并没有消灭商人的文化,反而表扬他们,麻醉他们。李总理安抚新加坡人,告诉他们政府注重华语,提倡“大家讲华语”,结果华小从此在新加坡消失。
第二个教训也有名堂,叫“狮子虫还食狮子肉”。传说释迦牟尼曾预示,佛教壮大后就像狮子,即使去世了,百兽也不敢侵犯,但是狮身最终还是会腐烂,因为狮子体内的虫会蹦出来吞噬尸身。新加坡人考虑到经济效益,在保留“母语学习”的前提下,送孩子到英校,前途是比较有保障的。华社自己的放弃,导致华小的灭亡。
既然有前车之鉴,我们就该引以为惕。极端政客的施压,绝对不会消灭华小。我们怕的倒是“怀柔政策”,静悄悄将华小转型。我们更怕华社自己放弃,就像新生代商家的招牌放弃中文字,年轻一代不叫约翰而叫John那样。我们会高喊“捍卫母语”的口号,但是其内涵却不甚了了。怎样才叫母语教育?是不是会讲华语就够了?是不是水平不必太高的华语就符合我们的要求?如果是,从北京留学回来的国际汉语系毕业的海归老师,将可满足华社的要求。
《星洲日报·东海岸》18/10/2015
不说宪法保障,单就为数约60万名小学生就学的1300所学校,岂能说关就关?如果一道命令就可关闭华小,这个政府可就太强悍了。
那么华小是不是就此在这片国土永恒不灭呢?
邻国新加坡告诉我们,不是的。上个世纪80年代,李光耀总理先标榜华语很重要,发起“讲华语运动”,规定非华文源流的学校一定要开设“母语班”,其结果是华小纷纷面对学生来源的问题而关闭。
这个事件告诉我们两个重要的教训:一是不必采用强硬的手段去关闭学校,略施小计,华小自己会关门;二是除非华社自己不要,不然外界是无法让我们屈服的。
第一个教训大有名堂,叫“怀柔政策”。西周政权就是这样稳定下来的。西周是姬姓的政权,他们本是西方少数族群,通过军事力量,一举歼灭了发达的商朝。商人的文化高度是周人难以企及的,所以西周取得政权后,并没有消灭商人的文化,反而表扬他们,麻醉他们。李总理安抚新加坡人,告诉他们政府注重华语,提倡“大家讲华语”,结果华小从此在新加坡消失。
第二个教训也有名堂,叫“狮子虫还食狮子肉”。传说释迦牟尼曾预示,佛教壮大后就像狮子,即使去世了,百兽也不敢侵犯,但是狮身最终还是会腐烂,因为狮子体内的虫会蹦出来吞噬尸身。新加坡人考虑到经济效益,在保留“母语学习”的前提下,送孩子到英校,前途是比较有保障的。华社自己的放弃,导致华小的灭亡。
既然有前车之鉴,我们就该引以为惕。极端政客的施压,绝对不会消灭华小。我们怕的倒是“怀柔政策”,静悄悄将华小转型。我们更怕华社自己放弃,就像新生代商家的招牌放弃中文字,年轻一代不叫约翰而叫John那样。我们会高喊“捍卫母语”的口号,但是其内涵却不甚了了。怎样才叫母语教育?是不是会讲华语就够了?是不是水平不必太高的华语就符合我们的要求?如果是,从北京留学回来的国际汉语系毕业的海归老师,将可满足华社的要求。
《星洲日报·东海岸》18/10/2015
2015年10月11日星期日
【15】捍卫母语教育
考试局的马来长官说:“我国华小的华文水平,不能以新加坡的水平作为基准,因为在新加坡,华文不过是学校里头的一个科目,我国华小却是以华语作为学习的媒介语。”
可见,教育部长官是很清楚华文在我国的地位的。华文在马来西亚,早在独立前的马来亚联合邦协约就注明不是官方语文。国家独立后,虽然常有传言要实行单元主义教育,但基于多种因素,华文还是保留了下来。以上官员的说法,更印证官方同意华人把华文作为母语学习。
其实,我国官方是颇重视“母语教育”的。例如师范学院在今年增加了两门新课程——小学卡达山、杜顺语教育和伊班语教育。立卑师范学院更重点培训原住民师资,多方探讨少数民族的母语频临消失的危机。
这或许与无边界的全球化概念有关。联合国一向倡导母语教学,认为利用母语学习,有助于更好地扫除文盲,提高教育质量。上述官员的说法,显示他知道华小不只是“学习华文的地方”,更应该是“用华文学习的地方”,华小是母语学习的场所。
反观华社,是否真懂“捍卫母语教育”的意义?上个世纪的教总、董总肯定非常懂。林连玉先生领导教总时旗帜鲜明的昭示两点:各民族教育以母语为媒介;各民族教育一律平等。
郭熙教授在2004年的一场研讨会中说:马来西亚的华语作为母语学习正走向弱势。原因是老一代对母语有强烈感情,所以乐意倾全力支持母语教育。新一代已显然不同,他们的母语意识正在淡化,加上多语环境下的冲击,母语学习的生态正发生急剧变化。十年后的今天,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年轻一代的高官公然说我们的华文水平不必太高,不能媲美中台。
数十年来,华社历经外在的种种考验,华文还是作为母语学习,那是因为我们的领导对母语教育有深刻的认识。然而“物必先腐而后生虫”,今天华社领导的焦点模糊,会不会让华文只作为一个用第二语言学习的科目?
《星洲日报·东海岸》11/10/2015
可见,教育部长官是很清楚华文在我国的地位的。华文在马来西亚,早在独立前的马来亚联合邦协约就注明不是官方语文。国家独立后,虽然常有传言要实行单元主义教育,但基于多种因素,华文还是保留了下来。以上官员的说法,更印证官方同意华人把华文作为母语学习。
其实,我国官方是颇重视“母语教育”的。例如师范学院在今年增加了两门新课程——小学卡达山、杜顺语教育和伊班语教育。立卑师范学院更重点培训原住民师资,多方探讨少数民族的母语频临消失的危机。
这或许与无边界的全球化概念有关。联合国一向倡导母语教学,认为利用母语学习,有助于更好地扫除文盲,提高教育质量。上述官员的说法,显示他知道华小不只是“学习华文的地方”,更应该是“用华文学习的地方”,华小是母语学习的场所。
反观华社,是否真懂“捍卫母语教育”的意义?上个世纪的教总、董总肯定非常懂。林连玉先生领导教总时旗帜鲜明的昭示两点:各民族教育以母语为媒介;各民族教育一律平等。
郭熙教授在2004年的一场研讨会中说:马来西亚的华语作为母语学习正走向弱势。原因是老一代对母语有强烈感情,所以乐意倾全力支持母语教育。新一代已显然不同,他们的母语意识正在淡化,加上多语环境下的冲击,母语学习的生态正发生急剧变化。十年后的今天,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年轻一代的高官公然说我们的华文水平不必太高,不能媲美中台。
数十年来,华社历经外在的种种考验,华文还是作为母语学习,那是因为我们的领导对母语教育有深刻的认识。然而“物必先腐而后生虫”,今天华社领导的焦点模糊,会不会让华文只作为一个用第二语言学习的科目?
《星洲日报·东海岸》11/10/2015
2015年10月4日星期日
【14】华小的定位
当大家竞相展示华小有多少异族生,他们的学习又有多愉快之际,一位老师给我发了一个信息:“华小不是学华文的地方,而是用华语学习其他学科的地方。华小存在的价值不是因为有多少异族进入华小就读,而是各族有权利使用自己最熟悉的母语接受教育。盲点不除,是不是有天异族不读华小,华小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吗?今天异族报读华小并不是什么支持华小,支持华小应该是站在人权角度去看待,对吗?我们支持华教是支持母语教育,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异族接受母语教育,而非本末倒置鼓励他们报读华小,是吗?”
我同意这位老师对华小的定位。马来西亚的华、淡小,应该被视为国家尊重国民接受母语教育的政策,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向重视母语教育,强调母语对促进文化的多样性与传承传统知识的作用,并呼吁各国提高对语言、特别是母语教学的认识。母语教育也能促使国民接受高质量教育、建立终身学习的基础。可是,环顾全球,真正让一个居少数的民族在所在国采用母语自由学习的国家并不多见。由此可见,马来西亚在国际间的地位何其特殊。
如果不是这样看待华小的地位,而是以华小可以吸引不同民族的学生前来学习为荣,那又有何不同呢?其一,我们应该认清,我们在吹捧异族生在华小的成就时,有关民族是否会因此认同,并和我们一样以这些优秀生为荣?其二,强调华小的优越性,是否就此而使华小成为国家的主流教育模式,他族因此敬重华小的存在?其三,众多的异族生到华小来,会不会冲击华小本身坚守的“母语教育”的特殊性?
我们并不是要拒异族生在华小的门外,因为他们也有选择的权利。但是,我们应该考量的是“华语不是母语”的学生到华小来,应该如何学习。我们断不可削足适履,因为欢迎他们的到来,而改变华小作为“利用母语学习的教育机构”的特有价值。
《星洲日报·东海岸》04/10/2015
我同意这位老师对华小的定位。马来西亚的华、淡小,应该被视为国家尊重国民接受母语教育的政策,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向重视母语教育,强调母语对促进文化的多样性与传承传统知识的作用,并呼吁各国提高对语言、特别是母语教学的认识。母语教育也能促使国民接受高质量教育、建立终身学习的基础。可是,环顾全球,真正让一个居少数的民族在所在国采用母语自由学习的国家并不多见。由此可见,马来西亚在国际间的地位何其特殊。
如果不是这样看待华小的地位,而是以华小可以吸引不同民族的学生前来学习为荣,那又有何不同呢?其一,我们应该认清,我们在吹捧异族生在华小的成就时,有关民族是否会因此认同,并和我们一样以这些优秀生为荣?其二,强调华小的优越性,是否就此而使华小成为国家的主流教育模式,他族因此敬重华小的存在?其三,众多的异族生到华小来,会不会冲击华小本身坚守的“母语教育”的特殊性?
我们并不是要拒异族生在华小的门外,因为他们也有选择的权利。但是,我们应该考量的是“华语不是母语”的学生到华小来,应该如何学习。我们断不可削足适履,因为欢迎他们的到来,而改变华小作为“利用母语学习的教育机构”的特有价值。
《星洲日报·东海岸》04/10/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