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1日星期日

【168】不只是一个颁奖礼

朋友嘲讽我接受沈慕羽教师奖,我有点愕然,问他原因。他说:“你这一获奖,可把这个奖的门槛提高了,这可为难了往后的申请人。”这可过誉了,叫我诚惶诚恐。

可是转个念头想想,如果我真有这份能耐,何尝不也是一件好事?教育是百年树人之大计,从事教育工作者肩挑的本就是神圣的使命。可是随着社会的进化,教师的地位和形象日渐低落,这不但影响教师的士气,也冲击着教育的整体素质。官方或民间表扬教师,如果落得只是一个“同情”,叫教师情何以堪?有个奋斗目标,有具体成果展示给外界看,让大家了解教师的付出,那岂不是一桩美事?

教育部长最近宣布教育部拟定的2019年12项工作方针,第4项提到要恢复“英雄教师”的文化,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形象。“英雄教师”没有明确定义,百业待兴,教总或许还可以配合一二。

从网上看到近期的英雄教师有:河南的李芳老师,她为了救学生而被失控的三轮车撞死;印第安纳州高中枪击案中勇救学生的教师杰森·希曼;更早的还有汶川地震勇救学生的谭千秋、袁文婷、向倩、苟晓超等。悲剧英雄的事迹感人至深,容易唤起共鸣;仍在默默耕耘的英雄,虽然没有“荡气回肠”的生命之歌,但他们的努力和付出,一样应该受到表扬,借此激励同道中人,提高教师的社会形象,为“教师”这个名称赢来更多的尊重。

日前参与沈慕羽教师奖颁奖礼后,我问学生参加后的感想。还在学的说他们被会场的气氛感动了,深感没有做错选择,当老师真好;已经毕业的却说他们是来祝贺我,随喜领奖的那一份荣耀。对于前者,感谢教总的努力;对于后者,我则大有受不起之感。

于是我想,这个盛会还可以做得更有意义吧?既然名为表扬大会,当天的主角应该就是得奖人。教总虽然制作了短片说明得奖缘由,但我觉得这是不够的,因为这个短片是在短时间内制作,而且是制作人向得奖人索取资料后剪辑而成。教总不妨考虑早几个月就选定年度得奖人,然后由一支团队在遴选委员的专业引领下,把得奖人的缘由作更全面、更深入、更多角度的探讨,然后通过15分钟短片传播。短片的内容,必须跳脱浮夸和歌功颂德的惯例,把得奖人的教育贡献如实表现出来,成为年度的焦点,感动参与盛会的人,引发大家对教育工作做更深刻的思考。

得奖人不必发表谢天谢地的得奖感言,但应该在现场针对他们的努力做更直面和深入的阐述。这或是仿效TED的18分钟演讲,或是小型座谈会,务必把年度的颁奖缘由传达开来,作为一面镜子让参与者反思观照,延续工作热情。你今天可以做到的,我一样可以做到,而且做得更好!这种激励将不断提升老师的工作质量,提高教师的奉献!

若能如此,“教总”的金字招牌也可以越擦越亮,名副其实引领我国华教迈进。

《星洲日报·东海岸》21/10/2018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