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次,一位在大学中文系任教的朋友劝我:“你别再搞文献了,没有市场的。过来和我们一起搞社会学吧,可开拓的空间很大。”我很感谢他,他是在为我谋出路,希望我可以到大学任教,一展所长。可是,我还是忠于自己的兴趣,喜欢爬梳古文献。
除了兴趣以外,我还有一个看来很执着的想法。我总觉得中文系一定要坚持百花齐放的传统,要有海纳百川的气慨,包容文史哲诸大领域的专家,这样才能发挥其作用。过于集中在一个焦点上,在短期也许会绽放异彩,但恐非长远之计。昙花虽漂亮,却只美在一夕。因此,我会担心专搞社会学科,日后中文系会不会转变成用其他语文也可以研究的“中华系”。
我的想法虽然执着奇特,却始终贯彻在我的待人处世上。例如阅读,我总相信在这知识爆炸,信息过剩的时代,我们是不可能遍读一切好书的。所以很多时候便主张借用别人的头脑来思考,站在巨人肩膀上看风景。从朋友和学生处获得新书资讯,了解各类书籍的内容,若能自己翻翻序文和目次,再随意浏览几页内容,那就更称心惬意了。学生喜欢看绘本,我是不太喜欢,却也乐于助长他们的阅读习惯。世界上就是需要有不同的读书人,也要有不同的写书人与人分享不同的经验,这样的世界才美妙,这样的阅读空间才宽广。
又如对人,我也尽量包容各种有不同爱好的人,不敢凭一己所好要求别人和自己一样。能如此开拓自己的心胸,才可以包容更多的人和事。否则看待别人时,就要处处不顺眼,事事不惬志了。
反之,我很怕一窝蜂的跟风做法。多年前,我国羽毛球健儿时隔数十载后再度赢得象征国际羽毛球霸主的汤姆斯杯后,很多家长都为孩子买球拍找教练,我却偷偷收起我的球拍,不想再打球了。
我的执着造就了一种逆流的想法。那就是当群众一窝蜂顺着一道洪流走去时,我偏偏就要选择逆流而上,与群众走相反的路线。不是刻意标新立异,也不是喜欢推新出奇,就只是抗拒一窝蜂。
渐渐的,便养成了一种不顺从潮流的作风。所以当群众都倡导背诵经典时,我们偏偏来讲解之乎者也;佛教信徒都向往西方净土而称念弥陀时,我们偏偏赞扬释迦,要建设人间净土;新一代都以社会福利和禅修为正道时,我们偏偏走回经典,爬梳文献。
你们说这样做是好是坏?我自己没有答案。但我却体会到逆流行走的时候,我们的头脑比较清醒。例如大伙儿都为日本福岛海啸而怀疑高科技的功能时,我们却看到了日本科技进展的契机。可不是么,人们只看到核电厂的危机,却没有看到日本这个特殊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坚持奋斗。三五年后,也许我们还在说着同样的话时,日本人却在核子技术的开发上跨前了数里之遥。
所以当人们劝我发挥自己的口才,每周给大家讲一些“动听”的课时,我却偏偏不从。我坚持继续讲辩证式的《论语》,直到最后一名听众跑掉为止。
《星洲日报·东海岸》03/07/2011
做学问,拥有一颗永不言败的心,必能成功。
回复删除難得有此坚持回歸原始的智者!经典就是人要学习的精髓丫!挺!
回复删除感谢一介草夫先生的指教,末学谨记于心,永不言败。
回复删除小精灵,谢谢您的鼓励,我会坚持!
很高兴,有人给予回应与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