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的华文课本收录了一则小故事:“火车要开了,甘地急急忙忙地跑上火车。一不小心,他的一只鞋子掉到站台上。火车已经开了,甘地无法下车拾鞋子。他赶紧脱下另一只鞋子,丢到站台上。身旁的人好奇地问:‘你为什么要故意丢下另一只鞋子呢?’甘地微笑着回答:‘你们想想,如果穷人拾到我掉落的那只鞋子,那是没有用的。我丢下另一只鞋子,他们才能拾到一双,那多好哇!’”
这是新课程推动后的课文。新课本的构思有很大改进,每个单元都有个明确的主题,例如上面这则《甘地丢鞋子》就在“名人小故事”的主题下。这个单元引导孩子们走近古人,去感受古人的伟大和智慧。我喜欢这样的编排方式。
大陆的语文教师有个共识:提高阅读量是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所以在他们的新课程标准下倡导“多读”,以便小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最终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
“多读”有多层含义,包括重复地读,体现“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的效果(必须强调的是读的必须是经典,不是那种“我家前面有巴杀”的文字垃圾);阅读数量多,范围广泛,品种也要多。
大陆语文教师韩兴娥在多年前进行“海量阅读”实验。在这项实验下,她两个星期就上完一册教材,三年级学完六年的教材。具体成果包括;二年级识字量达到2500字,三年级3000字,完成规定的识字教学任务;低年级一学期课堂阅读量平均达到20万字,中高年级一学期课堂阅读量平均达到100万字……
韩老师的实验证明取消繁琐的、无效重复的作业和讲解,让学生全力专注于阅读,将会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随着阅读量的成倍增加,识字问题、作文问题、理解问题等都迎刃而解,无需另外花费气力。
我们过去总是墨守成规,认为进行阅读教学是要让学生识字。其实,阅读和识字、写字可以不必同步进行的。韩老师的实践证明,阅读、识字和写字三项任务中,阅读是最容易的。她说:“(在大量的阅读下)在具体的文本中,孩子们一次又一次与生字见面,虽然没有特意观察字形,但见面多了,自然就认识了。”
实际上正是如此。即使是成人,如果想要提高某个语文的能力,一定会通过多阅读来达致。我在南京的一位朋友移民新加坡,自觉英文能力不够好,就通读英文名著,几年下来,不但英文知识提高,读写能力也大大增强。
教学过于保守,看到课文就想到“词汇”,看到“词汇”就想到造句,看到“造句”就想到“写字”,看到“写字”就想到“笔画笔顺”,看到“笔画笔顺”就想到“规范”,结果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变成了一成不变的枯燥乏味,成了孩子们的眼中钉、心头刺。
阅读数一扇窗,可以让孩子认识世界。多阅读,将会拓大他们的视野,并在不自觉中体会到文字的魅力,发现原来通过文字可以获取更多有趣的事务。
回到《甘地丢鞋子》,如果老师善于利用单元教学,不要停留在枯燥的分析(其实课文很白,学生一看就懂的),附加圣雄甘地的更多小故事(如今网络普及,要查找更多材料是轻而易举的),让孩子感受阅读的乐趣,岂不是更活的学习语言之道?
原刊:《星洲日报·东海岸》29/04/2012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