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不是今人口头上常说的“梦周公”的源头?
如果我们看今天的语境,不管是睡觉、做梦或打瞌睡,我们都说是“梦周公”或“去见周公”,显然这是游戏之词,并不像孔子所说般庄重,更不会是“缅怀先贤”。
周公何许人?为何孔子要梦见他?
根据《尚书》记载:周武王姬发灭了商朝之后的第二年便病危,其弟周公旦设坛祭祀,愿以己身代替武王而死。天不从人愿,武王还是病逝了。由于当时武王的儿子子诵(成王)年幼,周公旦便摄政治国。《尚书大传》记载:“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这是表扬周公旦的贡献,若非他摄政,周朝的江山恐怕无法稳定下来。
周公旦不但平乱,而且还通过“制礼作乐”稳定周朝政权,巩固西周三百年的大业。周公的封地在鲁。这个地方五百年后,出现了另外一位圣哲,就是孔子。孔子“崇周”,向往“郁郁乎文哉”的“周公之治”,他孜孜以求的便是周公的事业。在孔子心目中,周公是最为令人敬服的古代圣人,所以他要常常“梦见周公”。
以上《论语》的记载,则说孔子晚年慨叹自己老了,不再梦见周公。这段话的诠释很多,宋代儒家更是围绕这段话进行诸多的讨论。这些讨论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是关于梦本身的一般性问题,如圣人到底有梦无梦,这属于“梦学”的问题;二是孔子梦周公的具体性问题,如孔子为什么早年梦见周公而晚年不再梦见周公,又如孔子不再梦见周公意味着什么等等。孔子梦见周公与不梦见周公,被学生认真地记载下来,就不会是个普通的梦例,应该还反映了孔子心灵深处的思想和情感,包含着文化传承的重要意蕴。
可见,“梦周公”是儒家的一件大事,庄重之中带有深刻的含义。
今天说的梦周公,却是戏言,甚至没有多少人愿意去探讨谁是周公。譬如有人觉得周公是“公”,太老,所以宁可梦周公的儿子。孰不知周公的儿子也是三千年前的人物,同样是老。
《汉语大词典》还引述后世两段用上“梦周公”的文字。一是晋朝刘琨的《重赠卢谌》诗曰:“中夜抚枕叹,想与数子游。吾衰久矣夫,何其不梦周?”另一个是梁朝简文帝的《请尚书左丞贺琛奉述制旨毛诗义表》说:“故东鲁梦周,穷兹删採。”语境都还是庄重的。
是谁那么大胆把这庄严事件俗话,形成今日的戏言?
《后汉书》有段记载,是关于边韶的。边韶,字孝先,东汉时期的学者,传记收录在“文苑”中。边韶博学多通,善于辞令,在文学上有很深的造诣,名声很大,所以学生也很多。由于他曾经“昼日假卧”,弟子便私下嘲弄他“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边韶回复说:“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但欲眠,思经事。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师而可嘲,出何典记?”学生为之语塞,不敢再出言不逊。
我觉得,这个记载更像是“梦周公”的出处。
原刊:《星洲日报·东海岸》30/06/2013
图片取自搜狐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