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华人是否可以长期接受母语教育?
过去,对于这个课题,我的关心只是出于民族感情,说些感性的话;现在则升华到关心人类接受教育的方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总干事(Director-General, 2009-2017)伊琳娜•博科娃(Irina Georgieva Bokova)的领导下,特别关心母语教育的普及。他们相信人类如果通过母语学习,其效果是不一样的。就像曼德拉所说:“如果你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发言,这番话会进入他的耳朵;如果你用对方的语言说话,言论将进入他的心里。”所以,近十年来微软(Microsoft)也积极开发各种语言输入法,让更多人使用母语操作电脑。
我对这些努力,非常关注,也积极响应。这是用感性驱动理性,又用理性来驾驭感情的做法。具体的操作是,要让华小生用母语学习,而不是把母语当成一个学科来学习。母语是习得的,不是学习得来的,所以,我们要致力提高母语学习的环境,让孩子们的学习都浸淫在母语的熏陶中,感受母语的美妙,体会母语的承载力,由此热爱母语,让母语和自己成为不可分割的载体。
小学华文教师给予我们积极的反应,让我们看到希望。如果华文在小学阶段是作为母语学习,华小毕业生必然会以“华文”为他们最喜爱的科目,而且华文与他们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他们真正感受到通过母语学习的 乐趣。这么一来,上了中学的华小毕业生,依然会热爱用母语学习,不需要大人用民族大义去激励(其实太多的激励,反而引发叛逆期的青少年的反感)。
不过,这是“发展蓝图”,现实并没有那么乐观。尤其是中学的“母语班”,更是进入了一个瓶颈,难以突破。在我所接触的中学华文老师,他们都表达了这样的一种忧虑和无奈。我们必须承认过去我们对“母语教育”的认知不足,所以在华小编订的母语教学都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孩子们到华小就是要学好华语,然后开出许多的知识点希望他们可以学好。结果是学生越学越感乏味,越发觉得学习母语是一种负担,而不是乐趣。上了中学,他们可免则免,不想再受正规的母语教育。这肯定是一大隐忧,所以,我们必须更加落实“母语教育”,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母语的重要。只有自身觉得重要,而不是在群众“华人学华语”的情感鼓动下去喜爱,母语才可以真正保留成为我们的学习语言。
《星洲日报·东海岸》27、12、2015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