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应马华教育咨询委员会的邀请,给他们策划了“马来西亚小学华文教育展望”的教育研讨会。本来以为只是办一场的,后来却变成“巡回演出”,在东西马前后办了七场。
“研讨会”这个概念,对我国小学老师还很陌生,大家比较熟悉的是参加汇报会、讲座、培训营、研习营、座谈会等。即使参加过研讨会,留下的印象和参加一般的讲座也相差不远。国情使然。
我在南京留学期间,有次奉师命参加一项国际学术研讨会。参加者不过二十来人,主题演讲后,活动分组进行。小组成员各自报告自己的论文概要,每人只有15分钟,不得不简明扼要、直入正题。过后的讨论时间,比报告时间多三倍,与会者或是提问,或是评议,没有浮夸,不需客套,就环绕课题而谈。这样的会议,你不必迁就听众水平,花时间解说概念,你只需把你的研究成果报告出来,再听听其他专家的意见。他们也是不是这个专业领域的,但以他们治学的经验,还是可以提出相当多值得进一步思考的事项。
我很希望把这样的风气带到马来西亚,提高大家都理性思维,多做学术探讨。所以,当受邀策划这个研讨会时,我始终坚持:一要专业,讨论的各个课题都要环绕研讨会的主旨进行,而且紧扣教育理念进行,不要在技术层面打转;二要互动,先进行分组讨论,尽量让老师们都有机会开口说话,也给其他人机会作出回应,最后才作综合性交流,让大家知道各组谈些什么内容。
因此,我们的研讨会是构建一个平台,先让学有专长的老师发表他们的工作报告,启动其他老师的思维,让大家的思考聚焦,然后各自抒发自己的观点,作出回应。我告诉参与者:“研讨会没有标准答案,你来了,你听了,你看了,你想了,你说了,就很好了!当然,你回去后,可以做得更好。”
最初提出这个设想时,委员会的很多人都反对,几次会议下来,都在要不要这样做里头打转。最后是张盛闻副部长力挺,研讨会才顺利举办。七场研讨会后,是不是达到理想?我认为是有的。虽然在会上可以提呈工作报告的老师不多,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办下去,相信以后有更多老师可以在研讨会上发表自己的工作心得,做个视野开阔、自觉、有反思力、有方向的专业教师。
《星洲日报·东海岸》25092016
2016年9月25日星期日
2016年9月18日星期日
【60】笑对江湖
我在脸书更换了头像,用了一张吐舌头扮鬼脸的猴子照片,乐坏脸书友,哗笑不绝。一名资深校长却给我留言:“颇有笑傲江湖之气概!”我赶紧回复:“傲则不敢,但从事教育工作者,不能没有笑对江湖的勇气!”
其实,大家都知道孩子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没有多少人真相信考试代表一切,文凭是万灵丹。可是,在一个所谓的“现实”的奴役下,大家甘于就范,乖乖低头。当老师的,无权无势,更要受到各造摆弄支配,上司、各级官员、同事、家长等不一而足。
我写过好些散发正能量的文章,一些同道看了,还是不胜唏嘘地说:希望上级看到了会改变,不然……也有人穷追猛打,坚持教育要改革,就必须从政策上改变;政策不改,教师们自发的行动不但徒劳,而且还增加负担。结果,致力改变的我们反而成了怪胎异种。
好些年前,我读到倡导人间佛教的印顺导师谈释迦牟尼,说佛典中称他所处的迦毗罗卫如何富裕是假的,真相是它不过是两大强国的附庸,在这样的条件下,即使释尊当上国王,也拯救不了民族国家。所以他要另辟蹊径,寻求一条可以解放全人类的道路,出家修道后最终成为人天导师。“另辟蹊径”四个字给我印象非常深刻。
这样的认知,使我很容易体会鲁迅说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圣人教门徒的“山不来就我,我便去就山”;乃至近代佐藤学教授走进学校,改变教师的“由下而上”的教育改革。面对一些我们权限范围以外的事务,我们岂能就此认命,坐以待毙?此路不通,就另辟新路;路,是人走出来的!
我们都教学生要有毅力,要勇往直前,但是如果连自己都无法抗压,要如何引领后进呢?持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气概是要有的。教师越清楚教育的本质、所服务的对象、努力的方向,脚下的一步就会越稳健。我们并非倒施逆行,为什么不能勇敢、从容地面对种种刁难?
面对学生,我们可以低头;面对指责,我们应该冷对;面对困难,我们必须笑对!
《星洲日报·东海岸》18/09/2016
其实,大家都知道孩子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没有多少人真相信考试代表一切,文凭是万灵丹。可是,在一个所谓的“现实”的奴役下,大家甘于就范,乖乖低头。当老师的,无权无势,更要受到各造摆弄支配,上司、各级官员、同事、家长等不一而足。
我写过好些散发正能量的文章,一些同道看了,还是不胜唏嘘地说:希望上级看到了会改变,不然……也有人穷追猛打,坚持教育要改革,就必须从政策上改变;政策不改,教师们自发的行动不但徒劳,而且还增加负担。结果,致力改变的我们反而成了怪胎异种。
好些年前,我读到倡导人间佛教的印顺导师谈释迦牟尼,说佛典中称他所处的迦毗罗卫如何富裕是假的,真相是它不过是两大强国的附庸,在这样的条件下,即使释尊当上国王,也拯救不了民族国家。所以他要另辟蹊径,寻求一条可以解放全人类的道路,出家修道后最终成为人天导师。“另辟蹊径”四个字给我印象非常深刻。
这样的认知,使我很容易体会鲁迅说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圣人教门徒的“山不来就我,我便去就山”;乃至近代佐藤学教授走进学校,改变教师的“由下而上”的教育改革。面对一些我们权限范围以外的事务,我们岂能就此认命,坐以待毙?此路不通,就另辟新路;路,是人走出来的!
我们都教学生要有毅力,要勇往直前,但是如果连自己都无法抗压,要如何引领后进呢?持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气概是要有的。教师越清楚教育的本质、所服务的对象、努力的方向,脚下的一步就会越稳健。我们并非倒施逆行,为什么不能勇敢、从容地面对种种刁难?
面对学生,我们可以低头;面对指责,我们应该冷对;面对困难,我们必须笑对!
《星洲日报·东海岸》18/09/2016
2016年9月11日星期日
【59】一年级的考试
有老师给我看一年级的考题,是阅读测试题。篇章近百字,读后回答七道问题,其中有“写出小老鼠当时的心情”,还有“小老鼠最后发生了什么事”。这是本试卷的第22-25道题。显然,这是按照UPSR的考试模式出的题。
看了以后,我想起我的学生实习时的教学。那堂课,他教汉语拼音,教学目标是辨识送气音和不送气音。本来,要确认学生是否能够辨识送气音和不送气音,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拼读,例如读出po和bo,de和te等;可是,我的学生在考查时,却是让学生根据所派下的汉字,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这些汉字包括坡、播、得、特等。考查方法与教学重点不一致。学生如果不会答题,或者无法读准字音,是因为他不认识那个汉字,并不是不能把握送气音和不送气音。
同样的道理,UPSR考试最大的转变是重视阅读力的考核。学生学习了六年,要来个总结式的测评,无可厚非。这样的考试模式适合在一年级进行吗?要求一年级学生在指定的时间读那么多文字,还要书写作答,如果学生答不出或写不完,是表示他的阅读力不达标吗?
我明白校方用心良苦,提早让学生习惯六年级统一考试的出题方式,及早学会答题技巧。可是,这样的做法真的对学生有帮助吗?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Lev Vygotsky,1896-1934)曾提出一个很重要的教育理论——最近发展区。他把学生的学习划分为三个圆圈:内圈是学生所能做到的,最外圈是学生做不到的,中间的圈则是学生在指引下做得到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引导下做到他可能做到的项目,即为“最近发展区”。一个好的教师,是有能力把学生引向“最近发展区”学习的。一直把学生导向不可能区域的,会挫败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期如此,则使他们厌学。
教学是如此,考试不也是如此?形成式测评是要查看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所学习的,以检视教学效果;总结式测评则是要区分学生的能力,以让教育执行人另作规划。前者会有一个标准要求学生达致,后者是比较之下才可以区分高低,分数只是一个参照,八十分的意义是在比较之下才知道是高分还是低分。小学一年级的考试,何必要做总结式的测评?重视学生的成长,给予形成式的发展测试,不是更可以帮助学生吗?
更有趣的一件事是,一年级的监考老师往往发现,学生答题很快,凭直觉,会就会,不会就不会。作答完毕,他们坐在那儿发呆,很想走过位找人说说话。即使老师提醒他们要检查答案,重读试题,他们还是不知道该做什么。这是一年级学生该有的本性不是吗?真要自小就把他们磨练成考试机器?
《星洲日报·东海岸》11/09/2016
看了以后,我想起我的学生实习时的教学。那堂课,他教汉语拼音,教学目标是辨识送气音和不送气音。本来,要确认学生是否能够辨识送气音和不送气音,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拼读,例如读出po和bo,de和te等;可是,我的学生在考查时,却是让学生根据所派下的汉字,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这些汉字包括坡、播、得、特等。考查方法与教学重点不一致。学生如果不会答题,或者无法读准字音,是因为他不认识那个汉字,并不是不能把握送气音和不送气音。
同样的道理,UPSR考试最大的转变是重视阅读力的考核。学生学习了六年,要来个总结式的测评,无可厚非。这样的考试模式适合在一年级进行吗?要求一年级学生在指定的时间读那么多文字,还要书写作答,如果学生答不出或写不完,是表示他的阅读力不达标吗?
我明白校方用心良苦,提早让学生习惯六年级统一考试的出题方式,及早学会答题技巧。可是,这样的做法真的对学生有帮助吗?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Lev Vygotsky,1896-1934)曾提出一个很重要的教育理论——最近发展区。他把学生的学习划分为三个圆圈:内圈是学生所能做到的,最外圈是学生做不到的,中间的圈则是学生在指引下做得到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引导下做到他可能做到的项目,即为“最近发展区”。一个好的教师,是有能力把学生引向“最近发展区”学习的。一直把学生导向不可能区域的,会挫败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期如此,则使他们厌学。
教学是如此,考试不也是如此?形成式测评是要查看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所学习的,以检视教学效果;总结式测评则是要区分学生的能力,以让教育执行人另作规划。前者会有一个标准要求学生达致,后者是比较之下才可以区分高低,分数只是一个参照,八十分的意义是在比较之下才知道是高分还是低分。小学一年级的考试,何必要做总结式的测评?重视学生的成长,给予形成式的发展测试,不是更可以帮助学生吗?
更有趣的一件事是,一年级的监考老师往往发现,学生答题很快,凭直觉,会就会,不会就不会。作答完毕,他们坐在那儿发呆,很想走过位找人说说话。即使老师提醒他们要检查答案,重读试题,他们还是不知道该做什么。这是一年级学生该有的本性不是吗?真要自小就把他们磨练成考试机器?
《星洲日报·东海岸》11/09/2016
2016年9月4日星期日
【58】让孩子快乐学习
八月,立卑师范学院一连办了几个给小学生参加的活动。其中以儿童文学嘉年华最受注目。那是一整天的活动。在师范生的带领下,小朋友和大人一起唱儿歌、诵童诗、听故事、看图书、演名著,其乐也融融。
孩子要回家时意犹未尽,家长说难得见孩子那么开心学习,带队老师则说这样的活动让他反思学校的工作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是的,学校似乎已经偏离了它的轨道,成了竞技场,让孩子们为了一个目标而角逐,争看谁是最后胜利者。
我教中学时的一名学生告诉我:“我找工作时,文凭根本没有什么作用。可是,为什么现在连小学生都要为了毕业文凭而典当他们的童年?”好一个“典当童年”,叫我震撼!我不其然想起史铁生所说:“一个人长大了若不能怀恋自己童年的痴拙,若不能默然长思或仍耿耿于怀孩提时光的往事,当是莫大的缺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发布“面向21世纪”的工作报告时强调:“学校教育不该是手段,而是目的。”意思是说从事教育工作者应该改变心态,不要把小学教育当成是为未来而准备的工作,而是要小孩子在学校时就完成学习的任务。所以他们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以“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实现”为教育重点。我们也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但是方向却似乎背道而驰。我们在致力教学生“如何答题、如何考试”。
如果说卯足劲帮助学生应考,最终会有“数万元分红,终身津贴三五千”,还情有可原,至少这是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的手段。可是,小六的成绩有何作用?可以进入名校?可以得到奖学金?可以找到工作?
我们宁愿选择比较单纯的想法,小学阶段,就让孩子们在接触语文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会使用语文,这就是最好的学习。“思考”岂不是求知、做事、共处、自我实现的最关键条件?“会思考”岂不是终身学习的必备条件?让孩子们在学校教育中就完成学习的任务吧!
《星洲日报·东海岸》04/09/2016
孩子要回家时意犹未尽,家长说难得见孩子那么开心学习,带队老师则说这样的活动让他反思学校的工作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是的,学校似乎已经偏离了它的轨道,成了竞技场,让孩子们为了一个目标而角逐,争看谁是最后胜利者。
我教中学时的一名学生告诉我:“我找工作时,文凭根本没有什么作用。可是,为什么现在连小学生都要为了毕业文凭而典当他们的童年?”好一个“典当童年”,叫我震撼!我不其然想起史铁生所说:“一个人长大了若不能怀恋自己童年的痴拙,若不能默然长思或仍耿耿于怀孩提时光的往事,当是莫大的缺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发布“面向21世纪”的工作报告时强调:“学校教育不该是手段,而是目的。”意思是说从事教育工作者应该改变心态,不要把小学教育当成是为未来而准备的工作,而是要小孩子在学校时就完成学习的任务。所以他们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以“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实现”为教育重点。我们也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但是方向却似乎背道而驰。我们在致力教学生“如何答题、如何考试”。
如果说卯足劲帮助学生应考,最终会有“数万元分红,终身津贴三五千”,还情有可原,至少这是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的手段。可是,小六的成绩有何作用?可以进入名校?可以得到奖学金?可以找到工作?
我们宁愿选择比较单纯的想法,小学阶段,就让孩子们在接触语文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会使用语文,这就是最好的学习。“思考”岂不是求知、做事、共处、自我实现的最关键条件?“会思考”岂不是终身学习的必备条件?让孩子们在学校教育中就完成学习的任务吧!
《星洲日报·东海岸》04/09/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