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说:“教育部长指示官员不要只告诉老师怎样做,该直接示范如何教学。看来他也倡导公开课了。”
我的学生曾经调侃过师范讲师说:“不如你到微型小学教一教复级班,尝一尝三十多节和当级任一大堆的工作。你们至多只是进班‘表演’一堂课给你的学员看,讲就天下无敌,做就有心无力……”
以上两种说法,其实都不是我们倡导公开课的意愿。我们一再强调,我们的公开课不是作秀,更不是要作为教学典范,让教师们模仿。我们只是提供实际的课例让教师思考,教学要如何做才能更好。
教育部长的说法不是在劝诫官员,而是认定官员比较会教,所以要他们用行动示范。我的学生则是经验主义崇拜者,可惜却不了解经验主义的实义。他的逻辑若成立,老师就当不成了,因为老师不是学生,永远不会知道他们真正面对的问题是什么。
“课例研究”是可以提高教学质量的,国际间便有“世界课例研究会”(World Association of Lesson Studies, WALS),每年在各国举办一次课例大会,汇集教育工作者相互观摩,共相切磋①。课例,就是上课的例子,它可以是文字的表达,也可以是具象的表现;国内大多数人疏于阅读文字,比较喜欢看教学实况,因此“公开课”比书面的教学实录更受欢迎。当然,书面的课例和亲眼观摩的课例,在感受和体悟上,还是有差别。
我们于2012年推动公开课时,只以一堂课为范例,课后让出席者针对教学提意见,交流看法。后来发现这并不能有效打开教师的思维,让他们更全面评价教学;公开课成了表演,不是案例。课例研究必然是要多向的,接受不同的声音,并从多个角度去探讨。
于是翌年我们调整为同课异构的模式,让两人上同样的教材,以展现教学的多面性和多元化。评课者以第三者的角度评议两堂课,可以跳出个人经验的局限,更契合教育专业的成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助他人的课将有助打开自己的视野和提升教学能力。
我们坚信:只有具反思力的教师,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星洲日报·东海岸》26/05/2019
注:
①:世界课例研究会官方网站(今年的大会在阿姆斯特丹召开):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