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育是不让学生质疑的,敢质疑的分分钟会被挂以“坏学生”的标签。我是在这样的制度下成长的。还好,后来我当上了老师的老师,有机会看很多课,引发了多面的思考,开始质疑语文教学的内容与方式了。又再后来,接触了很多海峡两岸的一级教师,不止思考面拓宽,质疑的内容也不断往深度探究。至今,我仍在不断质疑和思索中寻觅更好的方向。
上个世纪末,大陆语文界一度被质疑,并引发大批判,搞到语文教育成了“误尽天下苍生”的罪魁祸首①。两次的教改,纠正了一些偏差,不过离开完美还很远。
审视语文该教什么时,泛语文、伪语文、反语文等非语文现象的教学被提出②。“泛语文”是指把语文当成负载一切使命的学科,教学内容涵盖所有教育内容,失去其学科的独特性;“伪语文”传授一大堆的知识,却不能给学生语言方面的滋养,更别说语文素养的提高了;“反语文”则是变相的跨学科教学,毫无语文味。
这番讨论引发了新思考点,语文该教什么?如果认为“教学生有正确的品德”,以仁义道德为最高标准,文字成了记忆和背诵的口号,这是“泛语文”。如果耽于字词句段的训练,却无助于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高耗而低效,乃至负效,这是“伪语文”。如果把语文当成工具,高度注重思想灌输,抑或技术性的标准化操作,这是“反语文”。
例如小学华文课本收录了《叶脉书签》一文。过去我的学生教学时,喜欢即席来个书签制作,还给叶子画上精美的图案。这是反语文的教学,语文课变成美术课了。语文如果要回归语文,就必须回归文本,让学生审视说明文是“如何说使人明”的,才是正规的语文训练,既获得知识又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本来是充满趣味的,官方怕老师忽略了,特别拨时段要教导“趣味语文”。这本无可厚非,但若顾得了趣味却掉入非语文的元素,那就不配称为语文教育了。
所以,认识语文的本体论是非常重要的,让语文教学回归语文,才能突显语文的价值与作用。
注:
① 洪禹平、杨东平,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羊城晚报》,1997年3月27日。其后,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收录更多类似文章。
② 史成明《语文科本体论基础》,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星洲日报·东海岸》04/08/2019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