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显示我国人民在1980年的识字率只有69.52%,到了1991年提高到82.92%,而进入2010年,人民的识字率已经达到93.12%。此后一直都在提升,到2017已达95.08%。
与之相映成趣的是,根据国家图书馆的调查,人民的阅读习惯在2005年是一年2本,2014年则提高到15本。有进步,但比起国际标准一年40本还有一段距离。②
识字却不读书?这叫人费解。我们可以责怪人民不爱阅读,但可曾想过我们何时鼓励过他们读书?中小学生的生涯,除了阅读考试参考书外,大多是在无阅读中度过。小时候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长大后大概也就难以培养。一位大学毕业生向同学介绍书本,结果碰个满鼻子灰,回来吐苦水说同学讥笑他:“你还想阅读啊?”大学毕业生尚且只读课内参考书,妄论中小学生了。我们实在不该把识字等同阅读,认为学生识字后就会多阅读。阅读习惯要逐步培养。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慨叹年轻一代对自己的文化内涵已经陌生,但知林忆莲不知林连玉,提到孔孟老庄都嗤之以鼻,更甭说韩柳苏辛了。可是,我们可有想过是否曾有规划地给他们介绍过这些文化知识?如果有,是灌输式,还是启发式?是常态介绍,以平常身心去了解,还是要刻意复古传递?
我不想终日慨叹大江东去,更不愿意说一代不如一代,毕竟新生代有他们的生活方式。
但,我们确实担心一个民族的失根,乃至自我践踏文化的根源。中华文化不是政治的概念,也不专属一个国家或一个政权,它是属于一个民族的。我们有必要采取更积极的方法引领年轻一代认识中华文化,尤其是带领他们走进古代文化的内涵,继承古人的智慧。五千年文化不是放在神台上供奉的。
俗话说心动不如行动,我尝试利用网络给年轻人讲中华文化。我谈古籍、我谈古汉语,也谈两千年延续下来的中华思想与文化。论语、史记、世说新语是我们会去翻阅的古籍;老庄孔孟墨韩,我们都逐一去讨论;乐府、唐诗宋词、古代散文都是我们探索的文本。在众多名相的不断重复提出中,增加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数据,从而寻找文化的共同密码。
注:
① 世界数据图册
② Menurut Maszlee, kajian profil membaca rakyat Malaysia yang dilakukan Perpustakaan Negara Malaysia pada 2005 mendapati rakyat Malaysia hanya membaca dua naskhah buku setahun. Bagaimanapun katanya, angka itu meningkat kepada 15 naskhah pada tahun 2014 berdasarkan laporan kajian interim tabiat membaca rakyat Malaysia, namun masih rendah berbanding 40 judul buku setahun di negara maju. Laporan PersatuanPustakawan Malaysia.
③ 所有课程通过我们开辟的“法情学堂”慕课平台直播。一分钟学会使用方法:https://youtu.be/YG5v3mF4J_w
《星洲日报·东海岸》27/09/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