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31日星期日

【365】母语二语教学大不同

 我著文吁请中小学华文教师借鉴西方的母语教学策略,调整我们的教学重点。前辈姚丽芳问:“语文教学及课程,应该文以载道吗?”我即刻回应说是。

我知道她不会满意而要我进一步说明的。毕竟华教圈子有人会主张华文科就纯粹教语文,不需承载文化,更无需把文学作品纳入。特别是现今很多非华裔到华小就读,为了“大格局”更该让语文回归语文。

有些人还进一步主张华校才符合国情,应该是主流。我不知这会不会太天真,宫廷戏不是常拍后宫该要自觉,因受宠而想坐正,下场是很凄惨的。教育纲领可清楚列明我国教育系统的媒介语,岂能造次?

我一向主张小学是基础教育,孩子们要学的,并不只是语文而已。多语教育给我们的方向是:以母语为基础,兼学其他语文。前者为的是培养学习力,端正学习态度;后者则为开拓视野,为日后奠定基础。因此,母语和二语的教学和目的都是不一样的。

英国的教育纲领,母语的学习是为了与世界接轨,一方面是通过语文了解世界,另一方面又让世界了解我们。因此,他们特别注重阅读,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是读为了学习语文而编的教材体。这是符合4-C6-C的教育主张的,孩子们通过语文培养智力。二语相对比较工具化,能够学会另一种语文以认识不同的世界与文明就够。

  长久来,我们的语文教育依然停留在读教材体文章。即便如此,我觉得母语和二语的单篇文章也该谨慎挑选。前者“文以载道”,所以阅读更加重视理解,通过表象看本质,充分接收文章传递的信息、思考和辨证。后者则注重技巧的把握,能够读懂文字,理解文意就行。因此,“我爱爸爸,我帮爸爸洗车”是二语教材,“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则是母语教材,朱自清如何写父爱才是学习的重点。

 《星洲日报·东海岸》31/07/2022

“当老师真好”完结篇




【364】我们反的是应试教育

身为前线教师,而且还是培训教师的教师,我们自然明白教育必须注重“课程——教学——评价”这三者。也就是注意教什么,怎么教,怎样评价成果。课程和教学是可以不断修正,评价的观念也是,但后者是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工作目标,以及我们服务的对象的教育观念的,所以更加要谨慎。

我当学生时考过很多次第一,吊诡的是,这些都是第一年获得。小学一年级、中学预备班、高中一年级、大学预科班一年级、大学一年级

何以如此?其实学习生涯中,考试一直不是我很在意的事儿,就把平时所学的用上就是。无心插柳却成荫而已!但是插柳毕竟有规律,我不思长进,后来便要居人之下了。

我是在小学五年级检定考试前,才从同学们口中知道读书要讲技巧,考试才能得心应手。我想是不是我的三脚猫功夫比不上屠龙之术,结果总是在第二年败下阵来?

执了教鞭后,当然对应考技巧越摸越透了,可是教学时我却始终不愿教学生取巧。例如中学教数学,我是真正训练学生如何解题,如何演算,答题后如何审查以确定答案正确。我还和他们比赛答题,直到大部分学生只要有题目就能作答才满意。结果是九成以上的学生在考试中都考获特优。

所以当年我很骄傲地说,要应付考试,哪里需要几年的时间?平时重视学习,考试前三个月才来谈应考,成绩还是漂亮的。如果我办学,就是这样做,不会神经兮兮从一年级就开始训练学生作答技巧。

在中学教学时,我还是体会到应试教育的可怕。例如有一名优秀生有次数学考试得不到满分,却原来他答题后去算答案是不是均衡,结果发现AB少,他就涂掉一个A改为B,弄巧反拙了!不知是谁告诉他出题有这样的规定,造成他宁相信游戏规则,也不相信自己。这显然是本末倒置的学习。

再有,我是怀疑怎么会有九成学生考特优的成绩?却原来考试成绩是依据累积分布函数Cumulative Distribution Function决定,切分点成了关键。难怪考生答错12题还可以特优,不像当年我们错一题就要哭了。

愈发现考试游戏的不完美,就更加抗拒应试的教育。

当师范学院讲师,不断钻研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后,对“课程、教学、评估”有更全面的认识。于是,我们关注的不再是考不考的问题,而是要如何有效评价学生,以及要如何确保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

考试成绩不能反映真正的学习,如何学习比如何考试重要啊!

注:

① 印象最深刻的是马大第一年,我在协办大专佛青生活营时接到校方寄来的成绩,近乎全科都是A,还有A*(数学),只有宏观经济栽了跟斗,考获B+。结果当年赢取书券奖,也成为老师和同学注目的对象。可是第二年,却近乎全科B,厉害不?

 《星洲日报·东海岸》24/07/2022






图片取自:《腾讯网》



2022年7月29日星期五

2022年7月28日星期四

【363】儿协十年

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协会(儿协)成立至今十年了,日前的会员大会我不再接受提名,即表示我卸下了会长一职。

说起儿童文学,就不能不提年红老师(张发校长)。他是第一位让我听到“儿童文学”这个词的人。大概是1990年吧,马佛青总会假太平佛教会办佛教写作人工作营,我看过课程表,最吸引目光的就是年红老师的儿童文学。

1993年我到师范学院执教。有次开会讨论该如何提高学员的士气,我建议办儿童文学营,同事们都支持。我联系年红老师时,他二话不说就答应前来,还拉了梁志庆老师和方理先生来讲课。就像年红老师所说,他们三人加起来超过160岁,却开了300公里车程到个陌生的林明来主持课程,这股教育热情无不鼓舞了学员,也让他们对儿童文学产生了兴趣。

1998年硕士毕业转任阿富珊师范讲师,我再次办儿童文学研习营。比我后到学院的师范生也是因此点燃教学的热情,更相信儿童也有文学。这一回除了年红和梁志庆两位老师外,还找来爱薇老师。爱薇老师经常参与国际儿童文学活动,后来经她引荐,我们认识了很多知名的国际儿童文学作家和学者。

2006年,师范学院升格为大专后,我们把儿童文学列为必修科,3个学分,60课时。翌年,朱自强教授来马巡回演讲,这第一批学士资格的学员何其有幸,在还没有上儿童文学课程前,便得到名师指点,不但对儿童文学产生浓厚兴趣,也建立起新的儿童观,在教育路上找到新的开创点。

汇集了一股力量,儿协便顺理成章在他们毕业后的第二年成立。年红老师也以顾问身份出席了,我说这批年轻人很优秀,多两三年就可以放手让他们做。年红老师说不行,基业最少都要十年打成。

成立协会,是为了凝聚更多人的力量做更多属于大众的事情。我一向服膺龚自珍的说法——“一事平生无齮龁,但开风气不为师”,我做的一切都不是为自己的名利,只希望能引领正道就好。

这10年来,和这批儿童文学爱好者共事是愉快而轻松的。我们以“儿协”之名接过之前就已经开办的活动(如2007年创办的教师儿童文学研习营,2009年开办的儿童阅读营,2012年创设的阅读教学公开课),将之组织成更具系统性、操作性(教师研习营持续办到今天;儿童阅读营在基地办到高级了,初级的也在学校办了130场;公开课除了继续办,还与教育部合作办过两次全国公开课);也开创了不少新的活动(如全国班级读书会,教师共读一本书,疫情期间的系列“停课不停学”线上活动)②。

活动的点子大多出自儿协理事,我只是提供必要的支援,如场地、经费等,让儿协的操作更符合团体的规章制度。能与他们共事10载,一起为我们的国家未来栋梁和母语教育做出奉献,实是最大的福气。

中学时代读过日本一位企业家的访谈,记者问他最大的成就是什么,他说是成功栽培接班人,持续他开创的企业,而不是他个人的财富。我很喜欢这种说法,并积极学习。我不会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凸显自己,我更喜欢栽培接班人持续未竟之事业!

注:

①龚自珍《己亥杂诗》:“河汾房杜有人疑,名位千秋处士卑。一事平生无齮龁,但开风气不为师。”后两句说:“我平生只有一件事是幸运的而没有招致毁伤,那就是我只开启一代风气,绝不好为人师”。

②儿协活动可以浏览法情论坛

 《星洲日报》17/07/2022







2022年7月16日星期六

【362】母语教学要大胆改革

我倡导母语教学多年,起共鸣者不多,反对的人却不少。有趣的是,一些校长听到我要谈母语教学,就要头痛发烧,怀疑自己确诊。

有些人以为我谈母语教学,是受中国老师的影响,比如“亲近母语”的徐冬梅老师。我是读书人,即使多尊敬某个人,也不会盲目崇拜和无条件追随。也有人说我不读书,乱引用资料,说的肯定不是真实的我,无需辩驳。也有人说我这是揠苗助长,给孩子增添压力,却不知我们的努力恰恰与他说的相反。

我培训未来教师,会让他们自行查找资料,探索国外小学母语教学的情况。结果他们发现英语圈国家的语文有两个课程:母语和二语;二者的教学目的、内容和方法都有差异,需仔细辨析。

当我说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受殖民政府影响,母语教学倒像是二语教学,有学生提出反对,他们说华文教学是受大陆和台湾影响的,不是英政府。殊不知两岸三地的母语教学,也受“英语作为第二语文”的课程影响。

中国特级教师李竹平著书谈母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时提到:“传统语境中的‘语文教学’只有还原为母语教育,对学生生命成长的价值才是全面的、多元的、完整的,才不会导致‘本体性知识技能’于精神、文化和思维的疏离。”因此倡议母语教学是“为儿童全生活着想”,“不再从表面上追求语文课程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而是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我的看法和他一致,只是没有他表达得好

大陆在母语教学上是不太敢直接倡议,因为他们有56个民族,万一其他民族也争取母语教育会让当权者头疼。本地华人没有这层顾虑,却把不同方言群视为不同的母语,不知是否作茧自缚。

我国小学课程即将修订,有人询问我要如何加强母语教学。我说如果真要改变,就得参考中港台以外的课程。中港台和我们是一贯的。只有参考其他国家小学的母语教学,才会认识到我们的不足。

注:

这的网站页面是英语作为母语教学的课纲,这是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课纲

李竹平《我在小学教语文——母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0。我购买了PDF版,有兴趣的请私信我,我可以提供。

大陆不少学者专家都提过他们的语文教学缺少母语教学的特色,例如钱理群教授、何克抗教授等。除了上述李竹平老师的专书,像王家良、牛莉、武宏钧合著的《自然语文的有效教学》(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20)也很符合母语教学的理念。一些硕博论文也在探讨类似课题,如丁炜的硕士论文《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便把视野看向“国外小学母语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目标对我国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启示”。

我们经常谈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这是大陆语文教学难以逾越的一道“坎”,难改。其实福建师范大学的潘新和教授早就提过:“教育说到底是‘人’的教育,不是‘技能’、‘工具’教育。语文教育说到底是培养‘立言者’的教育,不是课标所言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技能’、‘工具’教育。……语文课程的性质,如果要下定义的话,是否可以这样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以言语表现服务人生,彰显人、人类存在价值的课程。”报道链接。朱自强教授也谈过《“工具论”和“建构论”:语文教育的症结和出路》(载马来西亚版《小学语文文学教育》,2015年)都在反思“工具论”的说法。西方则更加在意语文的碎片化fragmentation教学破坏了完整性holistic,大家不妨想想,我们的华文教学是不是过于碎片化?

《星洲日报·东海岸》10/07/2022



 

2022年7月14日星期四

【361】没有教哪会啊?

        一名同道在讨论师范课程时说:“我觉得我们必须纳入这些项目,要不然,毕业后遇到这些技能,他们怎么会教?”

我直言这是一项待修正的观念!师范学院不等同技职学校,仅是传授知识与相关技术而已。就技职学校而言,比如说汽车维修课程,得先让学生知道汽车各项机件、器件的操作系统与程序,再学习故障诊断和维修程序,确保熟练。如果不提供某项训练,学生可能真要面对不会的问题。教育却是面向人的工作,人自有独特的个性,必须因材施教。这就是为何我们一再强调教无定法,教师必须审时度势,看清学情,相机而布置教学。再说,教学的内容也会不断翻新,在信息发达的时代,去年的课程今年可能就不适用了,因此教师更要具备终身学习力、反思力、应变能力。

韩愈的《师说》很有参考价值。他说师者有三大责任:传道、授业和解惑。相对而言,授业是较低层次的,业师如果不传技术,学徒还真不会!传道次之。道是本然的,不因人而变异,师者不过是以先觉觉后觉。韩愈说得好,“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修学过程中,学生如果学会思考,辨识能力强,是可以超越老师的。

“传道”的老师,学生学习后,他便可以隐身消失,不再扮演师者的角色。“解惑”的要求最高,教师要做到知行合一,不但知,还要能;既有知识和能力,还要有智慧判断能力,在关键处做出正确的决策。

师范升格为大专后,常有华文组学员问:“怎么新课程没有同义词反义词教学,没有标点符号教学,没有...”我告诉他们,如果逐一纳入,十年他们都不用想毕业。他们要学习的是“道”啊!一两年课程就可以得道,下来再用一两年在实践中求验证,深化对道的理解和把握,才算“见道”,艺成下山。毕业后,不管是哪方面的新课程,都有能力自行分析,知道该怎么做。

我庆幸我的学生都没有学我的技术,他们学的都是师之道。

《星洲日报·东海岸》03/07/2022

 








图片取自:知乎



2022年7月3日星期日

【360】小心宠坏了

        我对本地演艺圈所知甚少,但有两个名字还是吸引我的目光的,一位是2009年过世的雅丝敏·阿莫(Yasmin binti Ahmad),一位则是刚刚过世的阿蒂巴·诺(Adibah Noor Mohamed Omar)。

后者在刚过去的开斋节为泰莱大学(Taylor's University)制作的短片Sadaqah就很有意思,既应景又传递正确信息。

故事其实不新鲜,说一个看似刻薄的老板娘施舍流浪汉饭食后,把他留下洗碗碟。流浪汉第二天出外送货时,看到另外一个小食档口也在施舍饭食,却没有把施舍对象留下。结果,流浪汉不再回老板娘那边。老板娘为此颇感失望却又无可奈何。

后来老板娘的助理找到了流浪汉,劝他回去。流浪汉说回去要做苦工,现在伸手要饭就可以生活了,多好!助理说她曾经也潦倒过,是老板娘给她饭食,还留她下来工作,才燃起她对生活的热情。她深刻体会“饭来张口”并非好事,只有自己的努力才可以换来长久的幸福。流浪汉被劝服,不但回档口工作,还懂得利惠他人。

理想很美,现实不一定这么简单。影片可以美化理想,予人力量,哪怕是鸡汤。

我关心的是,蒂巴姐要带出的信息,有多少人懂得?最近便有部长附顺民意,要研究一周工作四天制①;早前则有财长信誓旦旦,即使丢官也不允许公众再提公积金,最后却又妥协我们国内的工作环境,真是到了如此优渥了?我看到的却是劳资双方的矛盾,政府总是偏向劳方,资方仿佛就是先天之恶,是剥削的一方。

企业界的朋友问为什么我们会仰赖外国劳工?答案很简单,外来的劳工肯干,哪怕工资不高、工作时间长,老板难侍候,他们依然什么粗活都愿意做,而且做得很负责任。反观本地人,他们希望找到的工作是“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严格地说,他们不是在找好工作,而是不要工作。

这和蒂巴姐影片中的流浪汉有什么分别?不用付出,只要敢于伸手,便有人救济,还有什么差事比这更轻松?这样被宠坏,就是最好的安排了吗?

我们从事教育工作,也万不可宠坏学生,适当的劳力活一定要下放给他们做,求学道上刻苦学习的精神依然是正道,不要一直抄捷径,选择快捷完成任务的学习模式。

今天的宠只会造成日后的寄生虫,赶紧在他们还站得起来时给予正确的指导吧!


注:
① 623,人力资源部副部长阿旺哈欣表示,当局仍在研究一周工作4天的建议是否可行。630公共服务委员会总监莫哈末沙菲克宣布成立特别工作队,专司研究在公共领域落实一周4天工作制。新闻见当今大马

② 123日《星洲日报》报道,财长:错误决策绝不妥协,宁辞职也不允续提EPF316《星洲日报》报道,首相亲自宣布允许公积金再提款1万。我们关心的是这笔钱被善用了吗?

《星洲日报·东海岸》26/06/2022









图片取自:成功男人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