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是战国末年的人,他的思想是在百家争鸣的高潮之后涌现出来的,既看清儒家的思想精髓,也辨明道家的思想精华。他在法家基础上完善了自己的思想,《韩非子》一书被认为是法家之集大成著作。无论是在文学的表现手法上,还是在政治思想的传递上,韩非子都达到了超越古人的高度上。因此,这位先秦的最后一位大师,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人物。
韩非,过去称韩子。然而,姓韩的大师级人物还真不少,像唐代的韩愈就是一位。因此,后世为了避免混淆,把他称为韩非子。
司马迁的《史记》给韩非子立传,把他与老子、庄子放在同一列传中,并且判断韩非子的思想“归本于黄老”。遵奉黄帝和老子之说,在战国时就流行,逐渐形成道家的一个主要流派。司马迁的这个判断,也许和《韩非子》中收录的〈解老〉〈喻老〉二文有关,因为这两篇文章表现出韩非子在《老子》的理解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当然,韩非子是反儒家的,他对儒家的批判,立场非常鲜明。他认为儒家倡导的尧舜之道距离太远,不可信。即连当时的儒家内部对尧舜之道的理解就有多个不同的派别,何者为准就难以下定论。所以韩非子的立场是不用事实加以辨明便对事物作出判断,是“愚蠢”的;不能断定正确与否就加以征引当凭据,则是“欺骗”。韩非子坚决反对这种愚蠢和欺骗的做法。
韩非这样的立场是很偏激的,实际上,他自己也承受了不少儒家的思想,尤其是荀子的思想,他是有所传承的。
要了解韩非子的思想,我们先根据《史记》的记载了解其人其事。司马迁笔下的韩非子事迹主要的包括:
韩非是韩国的公子,喜爱刑名法术之学。他患有口吃,不能流利地说话,所以便专心著书。他曾经和李斯一起向荀子学习,李斯自以为比不上韩非。他在韩国不受重用,但却撰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篇章。后来,他的文章传到了秦国。秦王嬴政看了《孤愤》《五蠹》,感慨地说:“如果我可以和作者同游,死也无恨了。”言下之意,他是认为作者已经作古的。李斯告诉他韩非是韩国人后,秦王便急迫攻打韩国,并迫使韩国献上了韩非。秦王虽然很喜欢韩非,但是却没有重用他。加上李斯、姚贾等人的谗言,最终韩非被捕下牢狱,并在狱中被李斯逼迫自杀。韩非死后,秦王才后悔没有重用人才。后来秦王完成霸业,成为史上第一位皇帝,史家皆论断他借鉴了不少韩非子的学说。
可见,韩非子实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他和许多历史上的杰出人才一样,不见容于当世。然而,人才毕竟是人才,政治的斗争和打击,只能剥夺一个人的有限生命,却无法扼杀他的思想。一个人的生命本来就有限,但是深邃的思想却可以照耀后世,学术生命可以化为永恒。
原刊:《星洲日报·东海岸》05/04/2008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