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灯会元》有个精彩的故事:
僧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赵州从谂禅师)曰:“无。”僧曰:“上自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狗子为什么却无?”师曰:“为伊有业识性在。”又有僧问:“狗子还有佛性也否?”师曰:“有。”僧曰:“既是佛性,为什么撞入这个皮袋里?”师曰:“为他知故犯。”
禅宗典籍告诉我们这个故事“打破有无之执”,我从教育的角度却看到赵州禅师的言语智慧。我们都知道,说出来的语言都不是绝对的,只是相对性的正确。面对什么人,身在怎样的环境,处在哪种情况,我们说话的内容都可能有差异,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说法。旁听的人不要主观的臆断,以为说话的人出尔反尔,反复无常,立场不坚定。
举个例子:有老师告诉我标准课程(KSSR)不好,因为大多数学生只会读书,不会写字。我问他何以如此说?他说教育部课程发展司华文科科长在推介新课程时就是这样说,要老师给学生“多读少写”。可是,我常和科长一起主持课程,我听到科长说的是“写”很重要,他还常指导大家如何教学生写呢!
科长的“多读少写”其实并不是不要写,而是作了有针对性的说明。过去,我们的阅读教学基本模式是:引起动机——默读——生字新词教学——口头造句——写字。一堂阅读课,耗在写的时间不少,而且写的往往是与阅读力的培养无关,只是为了识字。为了纠正这种偏差,科长在演讲时就特别强调“多读少写”,让阅读课回归到阅读力的培养上面。
这和小和尚问禅师狗能不能成佛,结果得到两个孓然相反的答案的情况一样。禅师擅以观颜察色,相机说法,面对理解力是这样的人就这样说法,面对理解力是那样的就那样说。从第三者眼光看,禅师的答案是自相矛盾的,或许会因而堕入迷雾之中。但是,如果明白相对的道理也就解除迷思了。
不要执着在说了什么,辨清为什么这样说来得更重要。
《星洲日报·东海岸》30/04/2017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