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0日星期日

【146】文章要读仔细

最近好些同道在社交媒体疯传一些文章,题目看似很好,论点也有可取之处,可是瑕瑜互见,乃至绵里藏针,读者怎么就没有看出来呢?我知道分享的动机是好的,你们都很善良,可是对文本的解读该更细心吧?

我有过类似的经验:某次上课,谈说明文的教学,我直接从实例下手,要学生先阅读一篇题为“校园安全意识”的课文,然后再评述文章作为教材的优劣。可是,不到两分钟,学生就读完并看着我似乎有话想说了。我最初还想,他们毕竟是在职老师,一目十行,很快可以消化所阅读的材料。可是,当他们讲述自己的观点时,我发现大大的不妥了。他们是看了题目借题发挥,讲述“校园安全意识”的重要,并不是在讨论文章写得如何,作为阅读教材该如何应用和开发。

这不是说他们的程度不好,不具备阅读力,而是他们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使然。过去华文课程纲要注明“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认识字词……”,影响所及,教师教课文时一定先教生字新词,造句和听写也成为必然的功课,课文的内容只是轻描淡写用几个问题带过。对文本从来没有细心的评析和解读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文是用来教字词句子的,文章怎么写,写得如何,倒被忽略了。

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比萨,PISA)是由国际经济合作组织(OECD)所发动,目的是探索一个国家未来的竞争能力。因此,他们在测评时以各国的15岁少年为对象,测试的科目除了科学与数学外,第三项竟然是阅读(Reading)。我做过非正式调查,许多人都说该测试“语文”或“交际”能力,很少人会想到是阅读力。可见,当局的想法是“得阅读者得语文”啊!

比萨的文件也清楚阐明要测试的是一个人的阅读素养,一种深度的解读文本的能力,不是过去的只重视阅读技巧,如朗读得字正腔圆等。

有鉴于此,我们也该推动课改,重视教材的选择,“读什么”是阅读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不要再视阅读材料为识字的依据;重视课堂的阅读教学,强调要深究课文,与作者对话,探讨他的写作意图和怎么样写成,毕竟“怎样读”的培训是一种终身能力的训练,不要再像过去般海绵式的全盘吸收就是。

观念调整过来,就会有更多行动上的改变。希望以后看到不是佳作不疯传(如果有瑕疵,也该指出才传)。

《星洲日报·东海岸》20/05/2018

2 条评论:

  1. 如今的学生每一次在阅读文章时,特别是整面长的理解,他们就是抱着一目十行的心态草率地带过,结果在回答问题时无法正确及标准的回答。

    回复删除
  2. 所以老师才有工可以做啊!老师就是要引导,学生才有所学。阅读的一个忌讳是不断追求“正确”和“标准”。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