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长发布教育部未来的五大工作方针中,其中有一项是要加强“全民教育”(Education for All)的执行。
我们对“全民”的理解,可能与官方不一样。记得前朝政府曾委任玛丽叶当教育部副部长,有人问起副部长华教的课题,她说:“我是全民部长,不是华裔部长,我不会专司华教事务。”她理解的“全民”是一视同仁对待各族,不会扶持弱势族群,也不会特别照顾少数族群。我们纳闷的是,她明明是因为姓叶才被委任,并非真的名叫玛丽,官方的委任就是要她协调华教课题啊!
全民教育于1990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所倡导,目的在于实现全球的儿童、青年和成年人的教育需求。在实行上,弱势族群、女性、公平、自由、高质量教育是其中的关键词。因此,全民教育要落实到是人人都有公平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
儿童需要接受怎么样的教育?如果对比PISA,我们看出一些端倪。1997年OECD推动PISA时,明确列数理和阅读为测试范围,以考察一个国家未来的竞争力。何以不列“语文”而列“阅读”,不是说“英语”才是知识用语吗?PISA规定的阅读,是语文最实用的一个部分,它必须摆脱过去注重识字、词汇、句子、朗读等技巧,进入深层的解读篇章。理解不只是捕捉课文的内容大意而已,还要能够推测解释一些潜台词,整体感知作者写作的意图,评价鉴赏文章的优劣,以及联系生活,贯彻使用。
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2月21日为国际母语日,因为他们通过研究发现儿童要能公平获取教育,最好就是使用母语学习。曼德拉的名句常被引述——如果你对一个说他听得懂的语言,那番话语只进入他的脑中;如果你使用他的语言,那些话语将进入他的心坎。高素质教育的起点必然是母语教育,然后同步学习多语,以开发个人的智力。微软公司自此开发多语软件,不再局限于英语。拜此所赐,我们不必再购买中文系统来输入或阅读网上中文信息。
这些组织都很有远见,他们预测到未来的世界,人工智能将解决人类语言的隔阂,一机在手,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可以亲切沟通。因此,我们在强调全民教育时,该注重的不是儿童学什么语言,而是他们可以透过语言学习什么,如何在使用语言中学会思考、辨析、表述内心。
如果要跟上国际步伐,我国就不该纠结在语文的学习上,让语文成为学生学习的一道屏障。让他们直接使用自己的语言学习,透过语言培养各种能力才是王道。
《星洲日报·东海岸》28/10/2018
2018年10月28日星期日
2018年10月21日星期日
【168】不只是一个颁奖礼
朋友嘲讽我接受沈慕羽教师奖,我有点愕然,问他原因。他说:“你这一获奖,可把这个奖的门槛提高了,这可为难了往后的申请人。”这可过誉了,叫我诚惶诚恐。
可是转个念头想想,如果我真有这份能耐,何尝不也是一件好事?教育是百年树人之大计,从事教育工作者肩挑的本就是神圣的使命。可是随着社会的进化,教师的地位和形象日渐低落,这不但影响教师的士气,也冲击着教育的整体素质。官方或民间表扬教师,如果落得只是一个“同情”,叫教师情何以堪?有个奋斗目标,有具体成果展示给外界看,让大家了解教师的付出,那岂不是一桩美事?
教育部长最近宣布教育部拟定的2019年12项工作方针,第4项提到要恢复“英雄教师”的文化,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形象。“英雄教师”没有明确定义,百业待兴,教总或许还可以配合一二。
从网上看到近期的英雄教师有:河南的李芳老师,她为了救学生而被失控的三轮车撞死;印第安纳州高中枪击案中勇救学生的教师杰森·希曼;更早的还有汶川地震勇救学生的谭千秋、袁文婷、向倩、苟晓超等。悲剧英雄的事迹感人至深,容易唤起共鸣;仍在默默耕耘的英雄,虽然没有“荡气回肠”的生命之歌,但他们的努力和付出,一样应该受到表扬,借此激励同道中人,提高教师的社会形象,为“教师”这个名称赢来更多的尊重。
日前参与沈慕羽教师奖颁奖礼后,我问学生参加后的感想。还在学的说他们被会场的气氛感动了,深感没有做错选择,当老师真好;已经毕业的却说他们是来祝贺我,随喜领奖的那一份荣耀。对于前者,感谢教总的努力;对于后者,我则大有受不起之感。
于是我想,这个盛会还可以做得更有意义吧?既然名为表扬大会,当天的主角应该就是得奖人。教总虽然制作了短片说明得奖缘由,但我觉得这是不够的,因为这个短片是在短时间内制作,而且是制作人向得奖人索取资料后剪辑而成。教总不妨考虑早几个月就选定年度得奖人,然后由一支团队在遴选委员的专业引领下,把得奖人的缘由作更全面、更深入、更多角度的探讨,然后通过15分钟短片传播。短片的内容,必须跳脱浮夸和歌功颂德的惯例,把得奖人的教育贡献如实表现出来,成为年度的焦点,感动参与盛会的人,引发大家对教育工作做更深刻的思考。
得奖人不必发表谢天谢地的得奖感言,但应该在现场针对他们的努力做更直面和深入的阐述。这或是仿效TED的18分钟演讲,或是小型座谈会,务必把年度的颁奖缘由传达开来,作为一面镜子让参与者反思观照,延续工作热情。你今天可以做到的,我一样可以做到,而且做得更好!这种激励将不断提升老师的工作质量,提高教师的奉献!
若能如此,“教总”的金字招牌也可以越擦越亮,名副其实引领我国华教迈进。
《星洲日报·东海岸》21/10/2018
可是转个念头想想,如果我真有这份能耐,何尝不也是一件好事?教育是百年树人之大计,从事教育工作者肩挑的本就是神圣的使命。可是随着社会的进化,教师的地位和形象日渐低落,这不但影响教师的士气,也冲击着教育的整体素质。官方或民间表扬教师,如果落得只是一个“同情”,叫教师情何以堪?有个奋斗目标,有具体成果展示给外界看,让大家了解教师的付出,那岂不是一桩美事?
教育部长最近宣布教育部拟定的2019年12项工作方针,第4项提到要恢复“英雄教师”的文化,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形象。“英雄教师”没有明确定义,百业待兴,教总或许还可以配合一二。
从网上看到近期的英雄教师有:河南的李芳老师,她为了救学生而被失控的三轮车撞死;印第安纳州高中枪击案中勇救学生的教师杰森·希曼;更早的还有汶川地震勇救学生的谭千秋、袁文婷、向倩、苟晓超等。悲剧英雄的事迹感人至深,容易唤起共鸣;仍在默默耕耘的英雄,虽然没有“荡气回肠”的生命之歌,但他们的努力和付出,一样应该受到表扬,借此激励同道中人,提高教师的社会形象,为“教师”这个名称赢来更多的尊重。
日前参与沈慕羽教师奖颁奖礼后,我问学生参加后的感想。还在学的说他们被会场的气氛感动了,深感没有做错选择,当老师真好;已经毕业的却说他们是来祝贺我,随喜领奖的那一份荣耀。对于前者,感谢教总的努力;对于后者,我则大有受不起之感。
于是我想,这个盛会还可以做得更有意义吧?既然名为表扬大会,当天的主角应该就是得奖人。教总虽然制作了短片说明得奖缘由,但我觉得这是不够的,因为这个短片是在短时间内制作,而且是制作人向得奖人索取资料后剪辑而成。教总不妨考虑早几个月就选定年度得奖人,然后由一支团队在遴选委员的专业引领下,把得奖人的缘由作更全面、更深入、更多角度的探讨,然后通过15分钟短片传播。短片的内容,必须跳脱浮夸和歌功颂德的惯例,把得奖人的教育贡献如实表现出来,成为年度的焦点,感动参与盛会的人,引发大家对教育工作做更深刻的思考。
得奖人不必发表谢天谢地的得奖感言,但应该在现场针对他们的努力做更直面和深入的阐述。这或是仿效TED的18分钟演讲,或是小型座谈会,务必把年度的颁奖缘由传达开来,作为一面镜子让参与者反思观照,延续工作热情。你今天可以做到的,我一样可以做到,而且做得更好!这种激励将不断提升老师的工作质量,提高教师的奉献!
若能如此,“教总”的金字招牌也可以越擦越亮,名副其实引领我国华教迈进。
《星洲日报·东海岸》21/10/2018
2018年10月14日星期日
【167】请不要太紧张!
甲和乙带孩子到公园玩。
甲的儿子打了乙的儿子,乙的儿子前来哭诉。
乙叫甲的儿子道歉,甲趋前阻止:“事情还没有查清楚,哪里可以叫我儿子道歉?”
乙说:“我的儿子都被他打哭了,当然就得道歉。”
“不行,我要教我孩子学会分辨是非黑白,错才道歉,对就不该道歉!”
“什么是非黑白,你讲不讲理?动手打人的就是错,就该道歉。”
“不讲理的是你,我要我的孩子明辨是非,活得有尊严,不是随便就道歉的。”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吵得不可开交,眼看就要打起来了,却突然发现孩子们早就和解,在一旁融洽地玩耍了。
“儿童观”正确的大人,是不会犯上上述的错误的。只站在成人的角度看儿童,往往不是揠苗助长,就是为蛇画足,其结果就要南辕北辙了。
教育实是百年树人之大业,从事教育的人更该步步为营,谨言慎行。可是,无论如何小心,百年大计依然难免会躐等躁进,无法循规蹈矩地完成。毕竟,我们面对的是人,而且教育更不只是面对一个人的工作,你绕不过他身边的人可能产生的影响。从家长的角度看,教自己的孩子,不能叫孩子与世隔绝,只管好自己,要知道你陪不了他一辈子,你该要训练他及早融入社群生活。从老师的角度看,教育工作也不轻松,你不能理所当然以为学生一切都会听你的,因为他有更多时间是和家长和朋友相处,你得考虑他们对他的影响。
于是乎,现代教育观不再把老师或家长放在绝对的高位,而是要求他们步下神坛,放下身段,与孩子一同成长。在水涨船高的原则下,我们都得不断学习,不断建构生活的新价值与意义。为了落实这点,家长和教师更加需要紧密的合作,建立起一个相互扶持的学习圈,共同迈进。如果彼此不信任,常怀猜疑,动不动就把事情公开,相互指责,教育工作只有越搞越坏,对各造都不会有好处。
最近发生的“字丑被禁吃麦当劳”的事件,我们该在反思中学习,以打造更好的教育环境。我觉得有几点是迫切该关注的:一、报馆该禁止记者引用脸书帖当新闻的做法;二、电视台不该只凭报章新闻来评述事件;三、家长对教师的教学莫太武断与直接干涉,该有更好的渠道反映自己的看法;四、学校该建立更好的机制,让家长可以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五、时评人不宜过于从“专业”探讨问题而忽视事情的真相①。
期待社会各造更努力打造新的教育环境给我们的新生代。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赖,彼此影响的空间,唯有同理心和互助合作,才可以让大家都过得更好。
《星洲日报·东海岸》14/10/2018
注①:台湾艺人白冰冰反废死的言论说得好,读书人、高水准的人如果欠缺同理心,只站在理论看问题,写出来的文字是比刀枪还要狠,是踏在他人的血迹和尸体上谈自己的理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WYqolZH4Sw
甲的儿子打了乙的儿子,乙的儿子前来哭诉。
乙叫甲的儿子道歉,甲趋前阻止:“事情还没有查清楚,哪里可以叫我儿子道歉?”
乙说:“我的儿子都被他打哭了,当然就得道歉。”
“不行,我要教我孩子学会分辨是非黑白,错才道歉,对就不该道歉!”
“什么是非黑白,你讲不讲理?动手打人的就是错,就该道歉。”
“不讲理的是你,我要我的孩子明辨是非,活得有尊严,不是随便就道歉的。”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吵得不可开交,眼看就要打起来了,却突然发现孩子们早就和解,在一旁融洽地玩耍了。
“儿童观”正确的大人,是不会犯上上述的错误的。只站在成人的角度看儿童,往往不是揠苗助长,就是为蛇画足,其结果就要南辕北辙了。
教育实是百年树人之大业,从事教育的人更该步步为营,谨言慎行。可是,无论如何小心,百年大计依然难免会躐等躁进,无法循规蹈矩地完成。毕竟,我们面对的是人,而且教育更不只是面对一个人的工作,你绕不过他身边的人可能产生的影响。从家长的角度看,教自己的孩子,不能叫孩子与世隔绝,只管好自己,要知道你陪不了他一辈子,你该要训练他及早融入社群生活。从老师的角度看,教育工作也不轻松,你不能理所当然以为学生一切都会听你的,因为他有更多时间是和家长和朋友相处,你得考虑他们对他的影响。
于是乎,现代教育观不再把老师或家长放在绝对的高位,而是要求他们步下神坛,放下身段,与孩子一同成长。在水涨船高的原则下,我们都得不断学习,不断建构生活的新价值与意义。为了落实这点,家长和教师更加需要紧密的合作,建立起一个相互扶持的学习圈,共同迈进。如果彼此不信任,常怀猜疑,动不动就把事情公开,相互指责,教育工作只有越搞越坏,对各造都不会有好处。
最近发生的“字丑被禁吃麦当劳”的事件,我们该在反思中学习,以打造更好的教育环境。我觉得有几点是迫切该关注的:一、报馆该禁止记者引用脸书帖当新闻的做法;二、电视台不该只凭报章新闻来评述事件;三、家长对教师的教学莫太武断与直接干涉,该有更好的渠道反映自己的看法;四、学校该建立更好的机制,让家长可以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五、时评人不宜过于从“专业”探讨问题而忽视事情的真相①。
期待社会各造更努力打造新的教育环境给我们的新生代。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赖,彼此影响的空间,唯有同理心和互助合作,才可以让大家都过得更好。
《星洲日报·东海岸》14/10/2018
注①:台湾艺人白冰冰反废死的言论说得好,读书人、高水准的人如果欠缺同理心,只站在理论看问题,写出来的文字是比刀枪还要狠,是踏在他人的血迹和尸体上谈自己的理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WYqolZH4Sw
2018年10月13日星期六
【166】不可因噎废食
取消华校和华文科督学的说法见报后,叫我意外的是社交网站竟然是一片叫好的声音。浏览过后,发现原来很多人都受过督学的气,觉得这个职位不但起不了作用,还要被他们“欺负”①。
官方的说法是,有关职位并非取消,而是改变职称,华文科督学(Penyelia)改为语文科助理总监(Penolong Pengarah)。副部长的文告说:“各州将拥有数名助理总监,将针对各州的情况,个别负责马来文丶英文丶华文丶淡米尔文丶卡达山文丶伊班文等语文科。”助理总监有多名,这是很重要的;我们希望每科语文科都有助理总监协调各自语文的任务。如果把众多语文科兼并为一个官职,协调所有的语文科事务,我觉得这不太妥当。
我有过一个这样的经验:某次,我代表语文系主任列席一个会议。主持会议的院长说:“泰米尔文组拟办一个毕业生叙别会。我感到纳闷的是学院有那么多毕业生,为什么只办单一族群的聚会?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与会的都表示赞同,反对单一族群聚会。
由于只是代表,我在会议上没有发言权。但我是会中唯一的非马来人,还是要求发言。我说:“这不是族群聚会,这本来就是主修泰米尔文的毕业生的欢送会。学长毕业,召集学弟学妹,跟他们分享学习泰米尔文的心得和经验,以资参考,这很合理。只是,恰好主修泰米尔的同学清一色是印裔,才给大家族群聚会的感觉。”
院长没有料到我有此一说,他表现得有点尴尬。不过,他还是行使他的职权否决了我,但却让一步地说:“既然如此,不如我们办一个全学院的毕业生叙别会,让大家一起交流。”结果还真办了一个幸运抽奖和颁赠礼物的盛大叙别会,不同主修科的毕业生齐聚一堂。泰米尔文组意犹未尽,另择日在外办叙别会。两个活动的气氛和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可是,这种不一样还真只有当事人感受得出来,从外观望只会觉得都是办了叙别会。
同样的道理,如果是华校的问题,抑或华文科的问题,如果有科班出身的人来协调,会是不一样的。不明就里的官员恐怕无法协调好。大家对督学一职的反弹,更多是因为人选的问题,而不是职权的问题。问题出在哪儿,该从问题产生的原因去解决,切莫因噎废食,取消了有关职位。
后记:教育部副部长于12/10/2018宣布督学课题圆满解决,“华文科助理总监”和“华小助理总监”职衔获保留。
https://www.facebook.com/TeoNieChing/photos/a.162847973758150/1999116953464567/?type=3&theater
《星洲日报·东海岸》07/10/2018
①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teachermalaysia/permalink/2692136130800394/
官方的说法是,有关职位并非取消,而是改变职称,华文科督学(Penyelia)改为语文科助理总监(Penolong Pengarah)。副部长的文告说:“各州将拥有数名助理总监,将针对各州的情况,个别负责马来文丶英文丶华文丶淡米尔文丶卡达山文丶伊班文等语文科。”助理总监有多名,这是很重要的;我们希望每科语文科都有助理总监协调各自语文的任务。如果把众多语文科兼并为一个官职,协调所有的语文科事务,我觉得这不太妥当。
我有过一个这样的经验:某次,我代表语文系主任列席一个会议。主持会议的院长说:“泰米尔文组拟办一个毕业生叙别会。我感到纳闷的是学院有那么多毕业生,为什么只办单一族群的聚会?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与会的都表示赞同,反对单一族群聚会。
由于只是代表,我在会议上没有发言权。但我是会中唯一的非马来人,还是要求发言。我说:“这不是族群聚会,这本来就是主修泰米尔文的毕业生的欢送会。学长毕业,召集学弟学妹,跟他们分享学习泰米尔文的心得和经验,以资参考,这很合理。只是,恰好主修泰米尔的同学清一色是印裔,才给大家族群聚会的感觉。”
院长没有料到我有此一说,他表现得有点尴尬。不过,他还是行使他的职权否决了我,但却让一步地说:“既然如此,不如我们办一个全学院的毕业生叙别会,让大家一起交流。”结果还真办了一个幸运抽奖和颁赠礼物的盛大叙别会,不同主修科的毕业生齐聚一堂。泰米尔文组意犹未尽,另择日在外办叙别会。两个活动的气氛和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可是,这种不一样还真只有当事人感受得出来,从外观望只会觉得都是办了叙别会。
同样的道理,如果是华校的问题,抑或华文科的问题,如果有科班出身的人来协调,会是不一样的。不明就里的官员恐怕无法协调好。大家对督学一职的反弹,更多是因为人选的问题,而不是职权的问题。问题出在哪儿,该从问题产生的原因去解决,切莫因噎废食,取消了有关职位。
后记:教育部副部长于12/10/2018宣布督学课题圆满解决,“华文科助理总监”和“华小助理总监”职衔获保留。
https://www.facebook.com/TeoNieChing/photos/a.162847973758150/1999116953464567/?type=3&theater
《星洲日报·东海岸》07/10/2018
①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teachermalaysia/permalink/2692136130800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