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在制作人工智能的节目时,提到了《创世纪》的一个故事:大洪水后,人们要建造一座巴别塔以通天扬名。耶和华见了说:“看哪,他们都是一样的人,说着同一种语言,如今他们既然能做起这事,以后他们想要做的事就没有不成功的了。”《创世纪》11.1–9)于是,人们的语言被打乱,不能知晓别人的意思。
杨澜走访各地的人工智能成果后,惊呼“巴别塔已悄悄构建”,因为现今人们可以轻易地通过语音转换器,听懂各自的语言。
“谷歌翻译”经常为国人嘲笑,可是那是早期词对词翻译出的差错。我们永远不要低估人的智慧,技术专员会不断完善翻译的系统;有朝一日,文本翻译,语音转换都会达致化境。语言将不会造成不同族群的人沟通的障碍,学识和能力才会阻隔人们的沟通。
记得我们的社会闹哄哄在吵着爪夷文课题时,我们的同事在手机群组里,却不断用各种文字沟通。只要熟悉翻译网站,我们都可以把想说的话,转换为其他文字;如果看不懂,也可以复制在翻译网站求助。准确度高达七八成,理解对方的话语是不构成问题的。您不会奇怪,一位不懂泰米尔文的人,可以用泰米尔文字发言;一位不懂阿拉伯文的,可以看懂一段阿拉伯的文字。
巴别塔已近在眉梢,我们的教育是否还要墨守成规,依然注重语文的学习而不是语文的应用,教学生长大后再也用不上的技能?
人工智能时代,基础教育不该再停留在读写算(3R)的指导中,而更该注重诸如批判性思考、有效沟通、互助合作、创意、好奇心等一辈子带得走的能力。要让小学生培养起这种能力,该让学生用他们日常使用的语文学习。我看过一幅图,左边画着三人各站在一个一样高的木箱子上看球赛,可是矮个子看不到;中间的图画着高个子不站木箱子,给了矮个子,结果三人都看到球赛,右边的却画着木篱笆换成了铁丝网,三人不站木箱子,都看到了球赛。语文往往就是那个木篱笆,障碍了一个人的学习。
菲律宾、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积极响应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号召,推动MTB-MLE(mother tounge based-mutli lingual education, 以母语为基础的多语教育)。我在想:他们不过是一个起步,便叫全球关注了。他们可知马来西亚早就如此?我们的小学向来是双语或三语并重的,我们有国小、华小、淡小,用母语学习各科知识。我国岂不是世界的领航国家,足于傲视全球?
《星洲日报·东海岸》13/01/2020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