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促使知识普及,知识普及造成信息量爆炸。超大的信息量促进学习的进度,日新月异不再是夸夸其谈,专家因此说:“大学第二年,就会发现第一年所学的知识已经过时。”我对此是感同身受,所以不敢不学。
师范学院决策者对这种发展趋势相当敏感,所以约五年就要修订课程,以让未来教师更加跟上时代,紧贴最新知识。
语文课程最近一次的修订,我们增添了一个新元素,让教师从“本体论”(ontology)的角度思考语文。聚焦在三个主要领域:语文是什么,语文教什么,语文怎么教。
语文是什么?如果找个小学生来问,他知道的不外是笔画笔顺,汉语拼音,听写造句……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就是语文,若非语文,我们恐怕还要经历漫长的蛮荒时代,遵循弱肉强食的生存规律过活。不重视语文的内化与外显功能,只从校本语文的视角思考,对得起语文的存在价值吗?潘新和教授提出“存在与表现”的语文观,让其内涵与外延提高到仿如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命题,是很有意义的思考点。
“教什么”和“怎么教”长期是师资培训课程的重点,差别是若不先解决“语文是什么”的命题,这两者开拓的空间是极有限的。教学生“以正确的笔画笔顺写字”,“读准轻声儿化”,“用字构词,以词造句”便会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如何通过语文获取知识,如何表达内心的想法,这才是语文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重点。
此外,我们还得思考“母语和二语”的差异,二者的作用不一,其教学目的和方法,也跟着有差异。如果把母语当二语教,只偏重语文作为沟通的工具性,那么亵渎语文的嫌疑就越重。
课程修订经年,我觉得这方面的调整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新一代的老师对语文的性质和作用是更加敏感和注重的。
连带的,我觉得其他科目也应该往本体论思考。历史是什么?先解决这个问题,教什么和怎么教就好处理。要不然,历史老师照本宣科,按教科书内容教学,我们恐怕只会教出会背书、强记忆的一等顺民而已。他们无法从历史吸取教训,延续文明的发展。
《星洲日报·东海岸》28/07/2019
2019年7月29日星期一
【佛28】学习过程莫要起疑
《禅波罗蜜》载:“以疑覆故,于诸法中不得定心;定心无故,于佛法中空无所获。疑虽甚多,未必障定。今且明障定之疑,有三种焉:一疑自。疑自者,谓疑自身,诸根暗钝,罪垢深重,非是受道之器。作此自疑,禅定不能发生也。二疑师。疑师者,谓疑受道之师,威仪相貌,皆不具足。自既无道,何能教我?作此疑慢,禅定不能发生也。三疑法。疑法者,谓疑所受之法,非正真之道,故不敬信受行。既不信受,禅定亦不能发生也。”①
这段话,虽然指向修定的过程,不过我常用以自勉,亦勉励我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信心,莫怀疑自己,怀疑老师,怀疑方法。这里的“怀疑”,不是说质疑问难,而是因为疑惑而失去信心,这的确会彻底障碍学习。
怀疑自己,就像经文所说,自谓罪业深重,不是修道之才,因此自怨自艾,妄自菲薄,觉得不比他人优秀。如此怀疑自己,如何会启动内在之动力,开发自身的潜能?佛说众生平等,是指在本性上大家都是一样的,只是修学的用心造成差别。若然,修学就不要自己摧毁自己。对自己要有信心,相信“舜,人也;我,亦人也”,亦步亦趋地刻苦学习,假以时日“人皆可成尧舜”,修学并非遥不可及。学习,从建立自信开始。
怀疑老师,经文说的是发现老师的威仪相貌不足为师,由此失去信心,不肯向学。禅定修学固然如此,师父不授记则工夫不算有成就,倘若疑师,一切就无从说起。用在现实的学习中,我觉得“疑师”可以指向怀疑“境界”。世人有凡圣之别,没有修行者,凡人一个;修行有成就则是圣人。这是境界之别。如果抹杀境界,真以为不必修学,人人就可以是尧舜,那是多大的误解。老师是先行者,境界比我们高,我们有必要随之学习;但老师不一定就是圣者,其境界不但可以跟上,甚至可以超越。我向师学习,却不耽于师。连境界都否定,自以为是,学习难以走向更高境界。
怀疑法门,即对自己所学习的方法和理念都丧失了信心,认为不能导向成功。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怀疑理论,认为理论只是纸上谈兵,不若实践来得实际。过于自信,不相信境界有高低之分而否定有师者,更不信理论可以导向更高更远而相信个人微薄的躬行经验,要如何才能到彼岸?个人的经历很容易陷入瓶颈,陷入瓶颈而又不自知,则可以满足于井中观天了。
只有相信自己的潜能;相信老师会以身示范,展示境界的可及性;相信理论是前人的智慧结晶,是更高的一个理想;如此,才会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愿意寻求卓越,不断攀升高峰。
疑自疑师疑法,只会自毁前途。
注:
①《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二,《大正藏》。
http://buddhism.lib.ntu.edu.tw/BDLM/sutra/chi_pdf/sutra19/T46n1916.pdf
《东方日报·龙门阵》26/07/2019
“渐修顿悟”系列之28 (编辑告知这是最后一期)
这段话,虽然指向修定的过程,不过我常用以自勉,亦勉励我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信心,莫怀疑自己,怀疑老师,怀疑方法。这里的“怀疑”,不是说质疑问难,而是因为疑惑而失去信心,这的确会彻底障碍学习。
怀疑自己,就像经文所说,自谓罪业深重,不是修道之才,因此自怨自艾,妄自菲薄,觉得不比他人优秀。如此怀疑自己,如何会启动内在之动力,开发自身的潜能?佛说众生平等,是指在本性上大家都是一样的,只是修学的用心造成差别。若然,修学就不要自己摧毁自己。对自己要有信心,相信“舜,人也;我,亦人也”,亦步亦趋地刻苦学习,假以时日“人皆可成尧舜”,修学并非遥不可及。学习,从建立自信开始。
怀疑老师,经文说的是发现老师的威仪相貌不足为师,由此失去信心,不肯向学。禅定修学固然如此,师父不授记则工夫不算有成就,倘若疑师,一切就无从说起。用在现实的学习中,我觉得“疑师”可以指向怀疑“境界”。世人有凡圣之别,没有修行者,凡人一个;修行有成就则是圣人。这是境界之别。如果抹杀境界,真以为不必修学,人人就可以是尧舜,那是多大的误解。老师是先行者,境界比我们高,我们有必要随之学习;但老师不一定就是圣者,其境界不但可以跟上,甚至可以超越。我向师学习,却不耽于师。连境界都否定,自以为是,学习难以走向更高境界。
怀疑法门,即对自己所学习的方法和理念都丧失了信心,认为不能导向成功。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怀疑理论,认为理论只是纸上谈兵,不若实践来得实际。过于自信,不相信境界有高低之分而否定有师者,更不信理论可以导向更高更远而相信个人微薄的躬行经验,要如何才能到彼岸?个人的经历很容易陷入瓶颈,陷入瓶颈而又不自知,则可以满足于井中观天了。
只有相信自己的潜能;相信老师会以身示范,展示境界的可及性;相信理论是前人的智慧结晶,是更高的一个理想;如此,才会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愿意寻求卓越,不断攀升高峰。
疑自疑师疑法,只会自毁前途。
注:
①《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二,《大正藏》。
http://buddhism.lib.ntu.edu.tw/BDLM/sutra/chi_pdf/sutra19/T46n1916.pdf
《东方日报·龙门阵》26/07/2019
“渐修顿悟”系列之28 (编辑告知这是最后一期)
2019年7月24日星期三
【207】真要有求必应?
我的学生教学经验尚浅,上课时常会犯些技术性的错误。看似小问题,若不纠正,却会形成坏习惯。例如:他们让学生书写时,会把自己当活字典。学生一旦举手问某个字怎么写,他们便一一回应,在板上写上正确的字给学生。这样的做法看似尽责,但若静心一想,这是不妥当的。这样做会助长学生的坏习惯,一遇到不会写的字,便举手问,自己懒于思考,不求诸己,只求捷径。
教育部于2011年推介了新课程(小学标准课程,KSSR),华文课加入的其中一项新元素是“写话”。这是一项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手段,对低年级学生尤其重要,以让他们自小培养“我手写我心”的习惯。
华文在华小是作为母语学习的,学生对该语文并不陌生,要表达应该不成问题,只是碍于字形掌握尚不足,书写时会忘了该字的长相,结果往往写不出。写不出便要造成障碍,打断其思路。专家因此说,先让儿童表达,不会书写的字可以用任何形式来代替,符号、画画、拼音都可以。教师批阅时,先看儿童表达的内容,文字其次,教师可在批阅时提供正确的书写范例。
思路不断,意念完整,这是“我手写我心”的要诀,也是用母语学习的重要守则。别让思路因为有太多障碍而受干扰,这是学习过程中该养成的习惯。这就好比写文章,我们把想写的一口气先写下,过后再重看,润笔和修订。如果我们不这样,遇到不会写的字就查字典,遇到没有理清的概念便停下思考,文章恐怕便要写不成了。
儿童书写练习,让他们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也是重要的教育手段。教师不该代替儿童的学习,剥夺他们学习的机会。更何况学生碰到困难便寻求支援,还会养成坏习惯。
对待学生如此,教师对待自己也该如此。例如现今网络发达,什么事儿都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得到,那就自己解决问题好了。遇到问题便要找人问,不先求诸于己,想方设法自行解决,这不但会干扰他人,还影响到自己的成长。
改变“每事问”的坏习惯,您会发现自己在一夜间成长!
《星洲日报·东海岸》21/07/2019
教育部于2011年推介了新课程(小学标准课程,KSSR),华文课加入的其中一项新元素是“写话”。这是一项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手段,对低年级学生尤其重要,以让他们自小培养“我手写我心”的习惯。
华文在华小是作为母语学习的,学生对该语文并不陌生,要表达应该不成问题,只是碍于字形掌握尚不足,书写时会忘了该字的长相,结果往往写不出。写不出便要造成障碍,打断其思路。专家因此说,先让儿童表达,不会书写的字可以用任何形式来代替,符号、画画、拼音都可以。教师批阅时,先看儿童表达的内容,文字其次,教师可在批阅时提供正确的书写范例。
思路不断,意念完整,这是“我手写我心”的要诀,也是用母语学习的重要守则。别让思路因为有太多障碍而受干扰,这是学习过程中该养成的习惯。这就好比写文章,我们把想写的一口气先写下,过后再重看,润笔和修订。如果我们不这样,遇到不会写的字就查字典,遇到没有理清的概念便停下思考,文章恐怕便要写不成了。
儿童书写练习,让他们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也是重要的教育手段。教师不该代替儿童的学习,剥夺他们学习的机会。更何况学生碰到困难便寻求支援,还会养成坏习惯。
对待学生如此,教师对待自己也该如此。例如现今网络发达,什么事儿都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得到,那就自己解决问题好了。遇到问题便要找人问,不先求诸于己,想方设法自行解决,这不但会干扰他人,还影响到自己的成长。
改变“每事问”的坏习惯,您会发现自己在一夜间成长!
《星洲日报·东海岸》21/07/2019
2019年7月19日星期五
【佛27】是烦恼不是习气
佛教有“烦恼”和“习气”之说。
《优婆塞戒经》说:“声闻、缘觉虽断烦恼,不断习气,如来能拔一切烦恼、习气根原,故名为佛。”可见“断烦恼”和“断习气”是两种境界。
《大智度论》说:“譬如香在器中,香虽出,馀气故在。”香取出了,但盒子里仍有香味,这就是习气。不过,这种香味不是永久的,根源已断,馀韵犹存,假以时日,香味才会消失。所以经典说习气不算是烦恼,只是过去长久养成的习惯使然。
印顺法师的譬喻更合乎烦恼与习气之分,他说:“如犯罪的,手足被杻械束缚久了,一旦解脱下来,手足的动作,总有点不自在。”所以,即便烦恼断除,但由于长期的习惯,习气仍在;自己或不受影响,身边人却会因你的习气而起烦恼。所以印老说:“这种习气,虽不碍于生死解脱,不碍于心地自在,而到底还是一种缺点。”
断了烦恼,习气或不会马上断除;只有连习气也没有了,才算彻底解脱。凡夫却往往误解,以为习惯性的动作和想法是习气,不是烦恼,没有把它放在心上。孰不知这些习惯夹杂着污染,其实是极为粗重的烦恼,不能称之为习气。这种烦恼可是生死轮回的根源呢!例如脾气坏,痴心重,贪欲强,都不是习气,而是烦恼。
我第一次深刻感受到“习气其实是烦恼”,是在协办第三届大专佛青生活营时。那一年,我把副题讲座交给学员讲,不另请讲师。副题讲师功力不够,认识不深,谈的较表面,结果引发其他学员也敢于抒发己见,论辩味道极重。这该是好事,学员不再只是吸收课程主讲人灌输的知识,而是参与建构新知,解放了被禁锢的思维。
可是,进行检讨会时,好些人对此作了批评。他们说佛学营不该如此,应该要有约束,让大家在平静之中学习。他们主张营会期间应该要有更严的纪律让大家遵守,什么话该说,什么不该说,都得事先列明,参与者不可逾矩。结果,师父因此训责道:“你们大概是被大专法令绑惯了,给你们自由反而无所适从。”
当年我不太明白师父的话的意思,多年以后,历练足了,才发现其中真谛。的确,我们受到环境的约束,形成了很多的习惯。这种习惯或是观念上的,或是行为上的,日久熏习以为常态,就把错误的理所当然起来,蒙然而不自觉了。孰不知这可是与“愚痴”相应的根本烦恼,是轮回的祸源。我们即使为不合理的条例束缚,日子久了,习以为常,反而觉得自在,一旦没有了束缚,反而不自然,觉得不自在。这是烦恼?还是习气?
当你静下来时,不妨想想你的惯性思维,到底是烦恼还是习气。
《东方日报·龙门阵》19/07/2019
“渐修顿悟”系列之27
《优婆塞戒经》说:“声闻、缘觉虽断烦恼,不断习气,如来能拔一切烦恼、习气根原,故名为佛。”可见“断烦恼”和“断习气”是两种境界。
《大智度论》说:“譬如香在器中,香虽出,馀气故在。”香取出了,但盒子里仍有香味,这就是习气。不过,这种香味不是永久的,根源已断,馀韵犹存,假以时日,香味才会消失。所以经典说习气不算是烦恼,只是过去长久养成的习惯使然。
印顺法师的譬喻更合乎烦恼与习气之分,他说:“如犯罪的,手足被杻械束缚久了,一旦解脱下来,手足的动作,总有点不自在。”所以,即便烦恼断除,但由于长期的习惯,习气仍在;自己或不受影响,身边人却会因你的习气而起烦恼。所以印老说:“这种习气,虽不碍于生死解脱,不碍于心地自在,而到底还是一种缺点。”
断了烦恼,习气或不会马上断除;只有连习气也没有了,才算彻底解脱。凡夫却往往误解,以为习惯性的动作和想法是习气,不是烦恼,没有把它放在心上。孰不知这些习惯夹杂着污染,其实是极为粗重的烦恼,不能称之为习气。这种烦恼可是生死轮回的根源呢!例如脾气坏,痴心重,贪欲强,都不是习气,而是烦恼。
我第一次深刻感受到“习气其实是烦恼”,是在协办第三届大专佛青生活营时。那一年,我把副题讲座交给学员讲,不另请讲师。副题讲师功力不够,认识不深,谈的较表面,结果引发其他学员也敢于抒发己见,论辩味道极重。这该是好事,学员不再只是吸收课程主讲人灌输的知识,而是参与建构新知,解放了被禁锢的思维。
可是,进行检讨会时,好些人对此作了批评。他们说佛学营不该如此,应该要有约束,让大家在平静之中学习。他们主张营会期间应该要有更严的纪律让大家遵守,什么话该说,什么不该说,都得事先列明,参与者不可逾矩。结果,师父因此训责道:“你们大概是被大专法令绑惯了,给你们自由反而无所适从。”
当年我不太明白师父的话的意思,多年以后,历练足了,才发现其中真谛。的确,我们受到环境的约束,形成了很多的习惯。这种习惯或是观念上的,或是行为上的,日久熏习以为常态,就把错误的理所当然起来,蒙然而不自觉了。孰不知这可是与“愚痴”相应的根本烦恼,是轮回的祸源。我们即使为不合理的条例束缚,日子久了,习以为常,反而觉得自在,一旦没有了束缚,反而不自然,觉得不自在。这是烦恼?还是习气?
当你静下来时,不妨想想你的惯性思维,到底是烦恼还是习气。
《东方日报·龙门阵》19/07/2019
“渐修顿悟”系列之27
2019年7月14日星期日
【206】华教需要年度仪式
河流从高山上窜下是顺畅无阻的,即便不是飞流直下三千尺,也会浪花滚滚东逝。踏入杏坛的新手,仿若高山流水,激情四射,信心饱满。
河流出海口并非必然,沿途经历是崎岖多变的。平原潺潺流动时,若少了几分动力,便要停滞不前,乃至化为一潭死水。教师的热情,何尝不也如此?随着时光流逝,日复日、年复年执行重复性的工作,恐怕热情也要慢慢被磨灭,让一切的操作转为惯性.如果真的不幸如此,随着人工智能的时代的来临,教师分分钟可要为机器所取代。
身边的一切开始变得索然无味时,仪式就成了必须,以使您的日子与其他天不同,使一时一刻都与其他时段不一样。有了仪式感,一切才不至于变得无趣,您将察觉其实每时每刻改变都在发生,我们必须善于把握以庄严自己。但,仪式却断不可是僵化的规范,它必须是一种足以唤醒热情,使人可以重新找到动力,激发内心去寻回认真、敬畏、热爱、活力。
不单教师需要仪式,华教也需要仪式来刺激。也许你说我疯了,华教的仪式还会少吗?大宴小宴算不算,应该由你自己判断,参与了,可否重拾热情,抑或参加了反而觉得更累?大楼小楼的落成算不算,也是由你说了算!若是白象,也就只好远观仰望,膜拜一番。大大小小性质不一的教师奖算不算,若不沦为仪式中的点缀,沾些仙气或许还可算。讲座研讨?若可促进思想交流,激荡脑力,应该算是的。但更多时候言者谆谆,听者藐藐,雁渡寒潭不留影。
我一直希望能建议一个庄严的仪式,不但能激发热情,还能指引方向,有后续的动力。
四年前我串演过一回刘姥姥。受邀到杭州上公开课,竟然没有问清楚实况。到了体育馆,三千人围观,才惊觉我必须挥动红巾斗牛。我是具野心的份子,不甘于平凡,相信荣国府是可以复制移植的。两年后,类似的杏坛盛会在吉隆坡上演,1300人参与。今年,我们期待1500人参与,庄严仪式。
这项仪式,不但没有规定谁必须参加,而且参加者还得付费。可见,教师在寻找更好的仪式感。
作为发起人,我们承诺会做得最好,让仪式更庄严,仪式感更强烈。当然,如果您觉得不需要,我们会恭贺您,因为您一直保持着那份最初的真心!
《星洲日报·东海岸》14/07/2019
河流出海口并非必然,沿途经历是崎岖多变的。平原潺潺流动时,若少了几分动力,便要停滞不前,乃至化为一潭死水。教师的热情,何尝不也如此?随着时光流逝,日复日、年复年执行重复性的工作,恐怕热情也要慢慢被磨灭,让一切的操作转为惯性.如果真的不幸如此,随着人工智能的时代的来临,教师分分钟可要为机器所取代。
身边的一切开始变得索然无味时,仪式就成了必须,以使您的日子与其他天不同,使一时一刻都与其他时段不一样。有了仪式感,一切才不至于变得无趣,您将察觉其实每时每刻改变都在发生,我们必须善于把握以庄严自己。但,仪式却断不可是僵化的规范,它必须是一种足以唤醒热情,使人可以重新找到动力,激发内心去寻回认真、敬畏、热爱、活力。
不单教师需要仪式,华教也需要仪式来刺激。也许你说我疯了,华教的仪式还会少吗?大宴小宴算不算,应该由你自己判断,参与了,可否重拾热情,抑或参加了反而觉得更累?大楼小楼的落成算不算,也是由你说了算!若是白象,也就只好远观仰望,膜拜一番。大大小小性质不一的教师奖算不算,若不沦为仪式中的点缀,沾些仙气或许还可算。讲座研讨?若可促进思想交流,激荡脑力,应该算是的。但更多时候言者谆谆,听者藐藐,雁渡寒潭不留影。
我一直希望能建议一个庄严的仪式,不但能激发热情,还能指引方向,有后续的动力。
四年前我串演过一回刘姥姥。受邀到杭州上公开课,竟然没有问清楚实况。到了体育馆,三千人围观,才惊觉我必须挥动红巾斗牛。我是具野心的份子,不甘于平凡,相信荣国府是可以复制移植的。两年后,类似的杏坛盛会在吉隆坡上演,1300人参与。今年,我们期待1500人参与,庄严仪式。
这项仪式,不但没有规定谁必须参加,而且参加者还得付费。可见,教师在寻找更好的仪式感。
作为发起人,我们承诺会做得最好,让仪式更庄严,仪式感更强烈。当然,如果您觉得不需要,我们会恭贺您,因为您一直保持着那份最初的真心!
《星洲日报·东海岸》14/07/2019
2019年7月12日星期五
【佛26】勿以不知而妄言
佛教把贪、嗔、痴称为三毒,因为它们会毒害人们的慧命,使人永堕轮回之中。虽然经中常说三毒为一切烦恼的根本,不过三毒之中,“诸烦恼生,必由痴故”,可见痴实是三毒的根源。
《成唯识论》说:“云何为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谓由无明起疑、邪见、贪等烦恼,随烦恼业,能招后生杂染法故。”正说明种种烦恼皆因痴而起。
因此学佛者应时时警惕,不要让自己堕入无明之中,妄言所不知,传播其不实。尤其是现今网络普及,资讯发达的时代,更不要散播是非,蛊惑人心,断人慧命。
我是常引此为惕的,常常提醒自己在没有掌握足够信息,不了解事情之前,不要随意发言,以免加深无明。话说出口了,若不属实,又得常以不实来掩盖,这可会越陷越深,倒不如多花时间探索,多了解事情更为重要。
30年前,我们在槟城观赏“动地吟”,恰逢六四。一众诗人纷纷即兴作诗吟诵,或是哀悼,或是谴责。和尚当时也痛心疾首朗诵了自己的作品。10年后我再见他,已进出内地多回的他,却说天安门或没有发生那么悲惨的事。若其然,泪岂不是白流,骂人的话岂不冤枉?
还记得曾有娱乐记者为文谴责许冠杰因为没有得奖,唱歌时极度敷衍,态度散漫。孰不知那时歌手因在高山拍片缺氧险送命,休养期间仍出席颁奖礼献唱,敬业精神竟被错误诠释为不专业。
几年前某部长谴责考试局刁难考生,一名前佛教领袖也跟著起哄。别的我不敢妄言,但关系语文教育和测评的事件,我是熟悉的,所以我直接讽刺他“保险从业员也来论断教育了”。
我无意诋毁其职业,但话说出口却知会被误解。我意指在没有掌握足够资料前,非该领域的人不宜妄加评论,哪怕你是律师医生,我也会非议。
不知而妄言,其实是痴的表现,学佛人不该如此,读书人也不该如此。“百无一用是书生”,书生爱说话,但往往是站在理所当然的角度评论时事,没有考量事件背后的复杂原因,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往往成了造谣生事者。
说会让自己后悔的话,倒不如搜索多点资讯,作更深刻的思考。
“渐修顿悟”系列之26
《东方日报·龙门阵》12/07/2019
《成唯识论》说:“云何为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谓由无明起疑、邪见、贪等烦恼,随烦恼业,能招后生杂染法故。”正说明种种烦恼皆因痴而起。
因此学佛者应时时警惕,不要让自己堕入无明之中,妄言所不知,传播其不实。尤其是现今网络普及,资讯发达的时代,更不要散播是非,蛊惑人心,断人慧命。
我是常引此为惕的,常常提醒自己在没有掌握足够信息,不了解事情之前,不要随意发言,以免加深无明。话说出口了,若不属实,又得常以不实来掩盖,这可会越陷越深,倒不如多花时间探索,多了解事情更为重要。
30年前,我们在槟城观赏“动地吟”,恰逢六四。一众诗人纷纷即兴作诗吟诵,或是哀悼,或是谴责。和尚当时也痛心疾首朗诵了自己的作品。10年后我再见他,已进出内地多回的他,却说天安门或没有发生那么悲惨的事。若其然,泪岂不是白流,骂人的话岂不冤枉?
还记得曾有娱乐记者为文谴责许冠杰因为没有得奖,唱歌时极度敷衍,态度散漫。孰不知那时歌手因在高山拍片缺氧险送命,休养期间仍出席颁奖礼献唱,敬业精神竟被错误诠释为不专业。
几年前某部长谴责考试局刁难考生,一名前佛教领袖也跟著起哄。别的我不敢妄言,但关系语文教育和测评的事件,我是熟悉的,所以我直接讽刺他“保险从业员也来论断教育了”。
我无意诋毁其职业,但话说出口却知会被误解。我意指在没有掌握足够资料前,非该领域的人不宜妄加评论,哪怕你是律师医生,我也会非议。
不知而妄言,其实是痴的表现,学佛人不该如此,读书人也不该如此。“百无一用是书生”,书生爱说话,但往往是站在理所当然的角度评论时事,没有考量事件背后的复杂原因,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往往成了造谣生事者。
说会让自己后悔的话,倒不如搜索多点资讯,作更深刻的思考。
“渐修顿悟”系列之26
《东方日报·龙门阵》12/07/2019
2019年7月7日星期日
【205】我们需要更多课例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对着一个人说了老半天,他依然一脸茫然地看着你,不知道你说些什么。不是你说得不好,是因为在他的知识结构里没有储存到类似的记忆,无法想象你所说的。面对这窘境,你最好让他看到具体的事例,才能纾解尴尬。
想要上好一堂课何尝不也如此?我们和人议课,若没有具体的课例,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由于培训的不足,很多老师是用他记忆中老师用过的方法教学,“我就是这样学来的”不断肯定着自己,“跟着做”肯定不会错。专家说:“如果你用你老师教的方法教现代的学生,那将剥夺了他们的明天。”①听到这句话可能有两种反应:无动于衷或忐忑不安。无动于衷是因为看不懂,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就他们来说,只要能处理好眼前的事务就行,明天太遥远。忐忑不安则是因察觉到时代在进步,确实不该在课堂上重复演刻舟求剑的故事;但是不刻舟又能做什么?我不会潜水,又没有先例可循,一瞬间轻舟就过了万重山啊!
若不要原地踏步,就一定要有行动。这时你最需要的不再是理论,而是完整的课例。让他人的课来冲击你的思维,打开你的思考面。
课例可以是文字写成的(称为课堂实录,网上很多),也可以是录像的(教学视频),更可以是真人上演的(公开课)。看课例,不只是学人家的方法,更重大的意义是开拓视野,知道方法有多种,就让他人的做法刺激我们,帮助我们调整自己的教学。
我的专业文凭是用九个月时间在大学换来的。毕业后,我到中学任教,凭着自己有限的想法传道授业。三年后转换跑道,去了师范学院。上文学、语文知识课还好,毕竟是谈理论。出外看实习,可就慌了:我没有教小学的经验,却要用身份来给人家打分,岂不造孽?
还好,可以堂皇进入课室看实习生教学。一堂堂的课例,日积月累,拓宽了我的知识,丰富我的经验,加深我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感受,让我不断攀升更高境界。也就因此,我从2012年开始积极推动公开课②,让大家也可以堂皇的拥有权利看他人上课,激发大家对教学的反思与体悟。
我深信在搭建了理论架构后,是必须辅于活生生的例子,才能圆满我们的知识结构。
注:
① 网络流传这句话出自约翰杜威,英文作“If we teach today's students as we taught yesterday's, we rob them of tomorrow.” ― John Dewey,不过是否出自杜威是存疑的,所以姑且说专家说。
② 我们上公开课的记录和经验:http://faqing.org/forum/viewtopic.php?t=7896
《星洲日报·东海岸》07/07/2019
想要上好一堂课何尝不也如此?我们和人议课,若没有具体的课例,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由于培训的不足,很多老师是用他记忆中老师用过的方法教学,“我就是这样学来的”不断肯定着自己,“跟着做”肯定不会错。专家说:“如果你用你老师教的方法教现代的学生,那将剥夺了他们的明天。”①听到这句话可能有两种反应:无动于衷或忐忑不安。无动于衷是因为看不懂,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就他们来说,只要能处理好眼前的事务就行,明天太遥远。忐忑不安则是因察觉到时代在进步,确实不该在课堂上重复演刻舟求剑的故事;但是不刻舟又能做什么?我不会潜水,又没有先例可循,一瞬间轻舟就过了万重山啊!
若不要原地踏步,就一定要有行动。这时你最需要的不再是理论,而是完整的课例。让他人的课来冲击你的思维,打开你的思考面。
课例可以是文字写成的(称为课堂实录,网上很多),也可以是录像的(教学视频),更可以是真人上演的(公开课)。看课例,不只是学人家的方法,更重大的意义是开拓视野,知道方法有多种,就让他人的做法刺激我们,帮助我们调整自己的教学。
我的专业文凭是用九个月时间在大学换来的。毕业后,我到中学任教,凭着自己有限的想法传道授业。三年后转换跑道,去了师范学院。上文学、语文知识课还好,毕竟是谈理论。出外看实习,可就慌了:我没有教小学的经验,却要用身份来给人家打分,岂不造孽?
还好,可以堂皇进入课室看实习生教学。一堂堂的课例,日积月累,拓宽了我的知识,丰富我的经验,加深我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感受,让我不断攀升更高境界。也就因此,我从2012年开始积极推动公开课②,让大家也可以堂皇的拥有权利看他人上课,激发大家对教学的反思与体悟。
我深信在搭建了理论架构后,是必须辅于活生生的例子,才能圆满我们的知识结构。
注:
① 网络流传这句话出自约翰杜威,英文作“If we teach today's students as we taught yesterday's, we rob them of tomorrow.” ― John Dewey,不过是否出自杜威是存疑的,所以姑且说专家说。
② 我们上公开课的记录和经验:http://faqing.org/forum/viewtopic.php?t=7896
《星洲日报·东海岸》07/07/2019
2019年7月6日星期六
【佛25】有些话只是对某些人而说
四悉檀是龙树《大智度论》中所划分的说法宗旨,四者是:世间悉檀、对治悉檀、各各为人悉檀、第一义悉檀。
30年前听继程法师讲《心经》,结束前他以这四悉檀来判摄经文。开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不变的真义,是第一义悉檀。从“是故空中无色”到“无智亦无得”是对治悉檀,以否定世俗的知见来对治我们的执着;从“以无所得故”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为人悉檀,鼓励大众要力行。至于最后部分的咒语,法师认为是世间悉檀,是适应一般众生根机而施设的①。
这真是神龙摆尾之作,妙不可言!以佛说法的四大旨意来判摄经文,不但有助诠释内容,还可加深对四悉檀的理解。
开头开门见山的说法:只有以“深般若”才能体会“空”性,才能断除一切“苦”,正是不可更替的真谛。其他的都是方便之道,以起信为目的,因此只是相对性的正确,并非适用于每一个人。心性固执的,必须要先破除其知见,所以要说“无”,否定一切,哪怕是“智”和“得”都得放下;心力不强的,则利诱之,否定之后再肯定,以激发修行意愿;心力更弱,喜好攀缘的,则以持诵咒语来增加毅力,坚定信念。
龙树说“三悉檀可破可坏,第一义悉檀不可坏”。有智慧才能断苦,这是不可坏的第一义;其他诸如否定肯定、信愿行证,都是相机而说,随机而行的。如果不抓第一义,执着其他三悉檀,恐怕会是买椟还珠,弃珍宝而取敝帚的做法了。三悉檀不是不重要,只是这些话是对某些人而说,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人,要善于辨析取舍。
四悉檀涵摄佛教的智慧与慈悲。因为智慧,知道真理不得不说,却也要善巧地说;因为慈悲,所以不会执著己见,会以对象为出发点,以助他为目的,用尽种种方便而说。既然是方便,就不代表真理本身,也不能一成不变,就算是内容,也只是相对性的正确。说出的内容背后,还有更高的义理。
教育界当前一个重大的改变是“废除统一考试”,这让很多老师和家长纠结。当知:考试不代表学习本身,却有一定的作用。分辨得清楚何为第一义,何为三悉檀;相信第一义不可破,三悉檀可变,这才是正确的途径啊!
注:
① 继程法师如是在1986年第三届大专佛青生活营的课程中如是讲心经。网上看到有后来的演讲记录:
https://www.buddhistdoor.org/sc/mingkok/%E4%B8%80%E9%83%A8%E5%BF%83%E7%B6%93%E8%98%8A%E8%97%8F%E5%9B%9B%E7%A8%AE%E5%BA%A6%E5%8C%96%E7%9C%BE%E7%94%9F%E7%9A%84%E6%96%B9%E6%B3%95%E8%A8%98%E7%B9%BC%E7%A8%8B%E6%B3%95%E5%B8%AB%E8%AB%87%E6%80%8E%E6%A8%A3%E5%A6%82%E7%90%86%E6%80%9D%E6%83%9F%E9%80%99%E5%A4%A7%E4%B9%98%E7%B6%93%E5%85%B8
《东方日报·龙门阵》05/07/2019
“渐修顿悟”系列之二五
30年前听继程法师讲《心经》,结束前他以这四悉檀来判摄经文。开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不变的真义,是第一义悉檀。从“是故空中无色”到“无智亦无得”是对治悉檀,以否定世俗的知见来对治我们的执着;从“以无所得故”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为人悉檀,鼓励大众要力行。至于最后部分的咒语,法师认为是世间悉檀,是适应一般众生根机而施设的①。
这真是神龙摆尾之作,妙不可言!以佛说法的四大旨意来判摄经文,不但有助诠释内容,还可加深对四悉檀的理解。
开头开门见山的说法:只有以“深般若”才能体会“空”性,才能断除一切“苦”,正是不可更替的真谛。其他的都是方便之道,以起信为目的,因此只是相对性的正确,并非适用于每一个人。心性固执的,必须要先破除其知见,所以要说“无”,否定一切,哪怕是“智”和“得”都得放下;心力不强的,则利诱之,否定之后再肯定,以激发修行意愿;心力更弱,喜好攀缘的,则以持诵咒语来增加毅力,坚定信念。
龙树说“三悉檀可破可坏,第一义悉檀不可坏”。有智慧才能断苦,这是不可坏的第一义;其他诸如否定肯定、信愿行证,都是相机而说,随机而行的。如果不抓第一义,执着其他三悉檀,恐怕会是买椟还珠,弃珍宝而取敝帚的做法了。三悉檀不是不重要,只是这些话是对某些人而说,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人,要善于辨析取舍。
四悉檀涵摄佛教的智慧与慈悲。因为智慧,知道真理不得不说,却也要善巧地说;因为慈悲,所以不会执著己见,会以对象为出发点,以助他为目的,用尽种种方便而说。既然是方便,就不代表真理本身,也不能一成不变,就算是内容,也只是相对性的正确。说出的内容背后,还有更高的义理。
教育界当前一个重大的改变是“废除统一考试”,这让很多老师和家长纠结。当知:考试不代表学习本身,却有一定的作用。分辨得清楚何为第一义,何为三悉檀;相信第一义不可破,三悉檀可变,这才是正确的途径啊!
注:
① 继程法师如是在1986年第三届大专佛青生活营的课程中如是讲心经。网上看到有后来的演讲记录:
https://www.buddhistdoor.org/sc/mingkok/%E4%B8%80%E9%83%A8%E5%BF%83%E7%B6%93%E8%98%8A%E8%97%8F%E5%9B%9B%E7%A8%AE%E5%BA%A6%E5%8C%96%E7%9C%BE%E7%94%9F%E7%9A%84%E6%96%B9%E6%B3%95%E8%A8%98%E7%B9%BC%E7%A8%8B%E6%B3%95%E5%B8%AB%E8%AB%87%E6%80%8E%E6%A8%A3%E5%A6%82%E7%90%86%E6%80%9D%E6%83%9F%E9%80%99%E5%A4%A7%E4%B9%98%E7%B6%93%E5%85%B8
《东方日报·龙门阵》05/07/2019
“渐修顿悟”系列之二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