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们开始在学校推介公开课。七年来,我们已经办了76场,不包括大型公开课。2018年我把公开课也带到佛教界。不过,我不进行同课异构,只是上示范课。
在学校,可以采用同课异构的模式,因为学校老师受过训练,可以独立设计教学,让两堂课擦出火花。佛学班老师则不一定有这样的条件。如果佛学班老师也是学校老师,叫他上公开课会倍觉压力;如果他不是学校老师,则他不知道要从何下手。因此,我选择演独角戏。
我已经上了三次公开课。和我过去的做法一样,我边做边学,边教边调整我的教法。三次我都选用同样的教材——鸠摩罗什。
第一和第二次的变化不大,我都采用提供材料,让学生在组别讨论中,根据材料自行发现鸠摩罗什的伟大。不过,效果并不好,最后是我自己说了出来。这不符合自学的原则,教师已经替代了学生的思考。第三次我先铺陈材料,给予较明确的提示,然后才让学生进一步去“消化”,确认传主的伟大。之所以这样调整,也是学生启发了我。五六年级的学生毕竟历练不足,对“伟大”的感受是很浅薄的,叫他们举出心中的伟人,他们背书式地说东姑阿都阿曼、爱迪生;问是什么原因,则只有标准答案。
我的课是以课文导入,让学生通读课文后,说一说传记文章的立意。一般而言,能入传的自有其过人之处,也就是世俗所说的“伟大”。可是,学生读完文章后,能说出的“伟大”就只有一个:鸠摩罗什翻译了很多经典。再追问下去,也只是举例说明,包括翻译了300多卷佛经,与真谛、玄奘、不空合称四大译经师云云。这是很常识性的理解。读传记,该要被传主所感动,为他的事迹而倾倒,拜服不已。课文显然只是提供知识,无法引发更深刻的思考,更甭说感人至深了。这是为佛学班准备教材的同修该注意的事项。
我提供让学生思考的“点”有三个:
一是让他们知道《金刚经》曾有多少人翻译,然后带他们进入现实,或翻阅经书,或看早晚课视频,或看图片,从中知道相隔约两千年后,人们的选择是谁的翻译。知道这点以后,要思考的是“这说明什么?”
二是让他们知道佛教在中国流传,曾经开创过八大宗派。这八大宗派依据的经典,有多少部是由鸠摩罗什所翻译。这又说明什么?第一项可以说是翻译得更好,这一项呢?
三是让他们知道鸠摩罗什年轻时的成就,从中推测如果他不入中原将会如何?他又是什么原因进入中原,到中原后际遇又如何?凉州十八年他是如何应对。这是必须重视的传主生平,也是最具个性特征的。学生如果感受到这点,对鸠摩罗什的“大师”形象便暸然于胸了。
佛学班毕竟不同于学校。我的示范课有多少人看懂还不知道,但课后我得作更详细的说明倒是必须的。
“渐修顿悟”系列之32
23/08/2019
2019年8月30日星期五
2019年8月25日星期日
【212】为什么强调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于2011年采用“标准课程”后,与过去最大的不同是阅读时间增加了,占语文总课时的四成时间。
这个做法与国际教育变化接轨。国际经合组织(OECD)于1997年推动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测试时,就列“阅读”为其中一项测试项目,与数学、科学齐头并进。这出乎很多人的预料,因为他们测试的不是英文的驾驭水平,而是允许各国以自己国家的语文进行测试。他们更加重视的是一个人的阅读素养,能否通过文字获取准确信息,开展思维。
PISA阅读力测试并不只是对阅读能力的总结性评估(Assessment of learning),而是提供信息以促进阅读(Assessment for learning),并注重自主学习(Assessment as learning)。官方发布的文件涵盖对阅读的要求,内容多涉及如何提升阅读素养(Reading Competency),多于阅读技能(Reading Skills)的把握。许多国家在PISA公布成绩后,都随机调整政策,以加强国民的阅读力。例如最近我们听日本教授主讲日本的语文教育,她便提到日本曾因为PISA排名下降而总动员调整教育策略,改进排名。可见PISA深具国际影响力,而他们所发布的指南参考价值很高①。
PISA的目的是要测试国家未来的竞争力,反映着青年必须掌握的学习能力。阅读力的强弱,决定着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讲究大数据的时代,若不具备阅读力,更无法断定信息的真伪、好坏、优劣。
作为教师,我们关心的是在应运这样的一个时代,阅读教学中该教什么和怎么教。根据PISA的指南,阅读素养不能只靠字词句的把握与理解,更重要的是对文本有更深入的解读,包括整体感知、推测弦外之音、评价和鉴赏,并能与真实生活挂钩②。
要做好这点,我们对文本的要求就相应提高,不应只满足于一个文本。把课文当圣经教,提炼其教育意义,欣赏其优美文句的教法已经过时,因为学生只能接受,不能质疑,学习是完全被动的。学生该被训练成具有批判意识,阅读时能够发现问题,并有能力解决问题。若课文无法满足读者,教师该善于提供更多类似文本,或采用文本对读方式训练学生的思考与表达能力。
我们鼓励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并在思考中强化阅读力。
过去语文教学过于偏重语文基础知识,即使有阅读教学,也不过是个手段,目的还是认识字词、积累词汇。这造成学生的阅读力偏弱,不要说没有阅读整本书的习惯,即使是能力也颇受质疑,小学生留念毕业后,可能还没有真正读过一本书。
语文教育是时候做出调整,更加注重阅读了。
注:
① PISA每3年更新文件。您可以只挑选Reading Literacy来看。这是最早的一份指南,1999年的:
https://www.dropbox.com/s/3fsvebjogr1rhmt/PISA%201999.pdf?dl=0
② 可参考PISA应试指南:
https://www.dropbox.com/s/dbegok223kx0t8m/PISA%20%E9%98%85%E8%AF%BB%E5%BA%94%E8%AF%95%E6%8C%87%E5%8D%97.pdf?dl=0
《星洲日报·东海岸》25/08/2019
这个做法与国际教育变化接轨。国际经合组织(OECD)于1997年推动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测试时,就列“阅读”为其中一项测试项目,与数学、科学齐头并进。这出乎很多人的预料,因为他们测试的不是英文的驾驭水平,而是允许各国以自己国家的语文进行测试。他们更加重视的是一个人的阅读素养,能否通过文字获取准确信息,开展思维。
PISA阅读力测试并不只是对阅读能力的总结性评估(Assessment of learning),而是提供信息以促进阅读(Assessment for learning),并注重自主学习(Assessment as learning)。官方发布的文件涵盖对阅读的要求,内容多涉及如何提升阅读素养(Reading Competency),多于阅读技能(Reading Skills)的把握。许多国家在PISA公布成绩后,都随机调整政策,以加强国民的阅读力。例如最近我们听日本教授主讲日本的语文教育,她便提到日本曾因为PISA排名下降而总动员调整教育策略,改进排名。可见PISA深具国际影响力,而他们所发布的指南参考价值很高①。
PISA的目的是要测试国家未来的竞争力,反映着青年必须掌握的学习能力。阅读力的强弱,决定着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讲究大数据的时代,若不具备阅读力,更无法断定信息的真伪、好坏、优劣。
作为教师,我们关心的是在应运这样的一个时代,阅读教学中该教什么和怎么教。根据PISA的指南,阅读素养不能只靠字词句的把握与理解,更重要的是对文本有更深入的解读,包括整体感知、推测弦外之音、评价和鉴赏,并能与真实生活挂钩②。
要做好这点,我们对文本的要求就相应提高,不应只满足于一个文本。把课文当圣经教,提炼其教育意义,欣赏其优美文句的教法已经过时,因为学生只能接受,不能质疑,学习是完全被动的。学生该被训练成具有批判意识,阅读时能够发现问题,并有能力解决问题。若课文无法满足读者,教师该善于提供更多类似文本,或采用文本对读方式训练学生的思考与表达能力。
我们鼓励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并在思考中强化阅读力。
过去语文教学过于偏重语文基础知识,即使有阅读教学,也不过是个手段,目的还是认识字词、积累词汇。这造成学生的阅读力偏弱,不要说没有阅读整本书的习惯,即使是能力也颇受质疑,小学生留念毕业后,可能还没有真正读过一本书。
语文教育是时候做出调整,更加注重阅读了。
注:
① PISA每3年更新文件。您可以只挑选Reading Literacy来看。这是最早的一份指南,1999年的:
https://www.dropbox.com/s/3fsvebjogr1rhmt/PISA%201999.pdf?dl=0
② 可参考PISA应试指南:
https://www.dropbox.com/s/dbegok223kx0t8m/PISA%20%E9%98%85%E8%AF%BB%E5%BA%94%E8%AF%95%E6%8C%87%E5%8D%97.pdf?dl=0
《星洲日报·东海岸》25/08/2019
2019年8月23日星期五
【佛31】就是要学菩萨
上周我谈“不知自量话写作”,说我写文章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而是希望我的文字有用于他人,所以我的立场可以U转,如果有新的观点可以说服我。我不会为了捍卫自己的说法而苦苦支撑,硬掰瞎说要斗到底。
究其实,背后还有一个更大的不知自量,就是我学佛的初心就是立志要学菩萨。菩萨者,“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的傻瓜是也。大乘佛教的四大菩萨,以智为本愿的文殊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愿地藏菩萨,都是我学佛后“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对象。
不知自量自有其因缘。我接触佛教时才15岁,中二学生。第一次踏入太平佛教会是受同学陈慧玉的邀约,目的是去讨论学校活动,同行的还有潘强华。时任座办的蔡天保老师见我们来,也不看我们是乳臭未干的黄毛小子,就很热情地邀约我们帮忙教书。原来那时期的太平佛教会周末都很热闹,星期六下午有学校科目补习班,过后还有成人华文班;星期天早上中小学佛学班,下午成人佛学班。假期不打烊。极需要人手。
我最初答应星期六去教小学生补习,然后上继程法师的华文班。华文班只上那么一次,法师便去了台湾受戒兼深造。我继续到佛教会,和蔡老师越发熟络。他住佛教会,星期六傍晚他做饭跟我一起吃。他给我讲解当时佛学班的尴尬,自继程法师走后,“树倒猢狲散”,佛学班的骨干青年都不来了,补习班、佛学班都要有人撑着。我也真乖,每个周末真的就往佛教会跑,不但上课,还挑起了很多职责。
一个没有办活动经验的羞赧中学生,在蔡老师的支持与指导下,竟撑起周日佛学班的运作,学会了担当!后来,我读到印顺法师的一段话才恍然:
“青年的血气旺,意志强,意欲如海浪般奔腾澎湃,不大能警觉到生死这回事。所以如专以‘了生死’为教,是不容易获得青年的信受。可是学菩萨法,着重於六度、四摄、四无量心,发心普利一切众生,就与青年的心境相近。……了生死,当然还是佛法的一大事,但修学大乘,要以‘利他为先’。适应广大的青年群,人菩萨为本的大乘法,是唯一契机的了!”
我还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勇于发心学菩萨法。太平的因缘,过后延续开去,不管身在哪里,我都会和佛教拉上关系。我当过马大佛学会主席、彭亨佛教会总务;我协助继程法师创办大专佛青生活营、研修班、静坐七等活动;我创设般若佛学研修会、大专生下乡服务计划等。一走就是四十余年,菩萨道仍在行着。不为自己求安乐始终是我的信念。
“渐修顿悟”系列之31
16/08/2019
究其实,背后还有一个更大的不知自量,就是我学佛的初心就是立志要学菩萨。菩萨者,“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的傻瓜是也。大乘佛教的四大菩萨,以智为本愿的文殊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愿地藏菩萨,都是我学佛后“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对象。
不知自量自有其因缘。我接触佛教时才15岁,中二学生。第一次踏入太平佛教会是受同学陈慧玉的邀约,目的是去讨论学校活动,同行的还有潘强华。时任座办的蔡天保老师见我们来,也不看我们是乳臭未干的黄毛小子,就很热情地邀约我们帮忙教书。原来那时期的太平佛教会周末都很热闹,星期六下午有学校科目补习班,过后还有成人华文班;星期天早上中小学佛学班,下午成人佛学班。假期不打烊。极需要人手。
我最初答应星期六去教小学生补习,然后上继程法师的华文班。华文班只上那么一次,法师便去了台湾受戒兼深造。我继续到佛教会,和蔡老师越发熟络。他住佛教会,星期六傍晚他做饭跟我一起吃。他给我讲解当时佛学班的尴尬,自继程法师走后,“树倒猢狲散”,佛学班的骨干青年都不来了,补习班、佛学班都要有人撑着。我也真乖,每个周末真的就往佛教会跑,不但上课,还挑起了很多职责。
一个没有办活动经验的羞赧中学生,在蔡老师的支持与指导下,竟撑起周日佛学班的运作,学会了担当!后来,我读到印顺法师的一段话才恍然:
“青年的血气旺,意志强,意欲如海浪般奔腾澎湃,不大能警觉到生死这回事。所以如专以‘了生死’为教,是不容易获得青年的信受。可是学菩萨法,着重於六度、四摄、四无量心,发心普利一切众生,就与青年的心境相近。……了生死,当然还是佛法的一大事,但修学大乘,要以‘利他为先’。适应广大的青年群,人菩萨为本的大乘法,是唯一契机的了!”
我还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勇于发心学菩萨法。太平的因缘,过后延续开去,不管身在哪里,我都会和佛教拉上关系。我当过马大佛学会主席、彭亨佛教会总务;我协助继程法师创办大专佛青生活营、研修班、静坐七等活动;我创设般若佛学研修会、大专生下乡服务计划等。一走就是四十余年,菩萨道仍在行着。不为自己求安乐始终是我的信念。
“渐修顿悟”系列之31
16/08/2019
2019年8月20日星期二
【211】我们真心想学好马来文
小学爪夷文争议暂告一段路,当中引发的风波值得我们作更深刻的检讨。
很多人一开始就说“让教育回归教育”,这是对的。可惜最终却演化成政治课题,实叫人遗憾。如果回归教育,该怎样讨论呢?
国民型小学国文(Bahasa Malaysia)2011年版的课程建议采用五大模块教学:听说、阅读、书写、语文艺术(Seni Bahasa)、语文基础知识。其中语文艺术阐明:“语文艺术模块指向语文性的趣味教学,让学生感受和掌握马来文的优美和细致。这包括看懂、引用和品鉴语文中的美学内容。通过这个模块的学习,学生将能采用各种有趣的表现方式,口头和书面创作和展现各类文体,寓娱乐于学习。”①
这是方向明确、方法适当的教学策略,儿童可以通过吟唱、朗诵等手段接触不同类型的文体。我学好马来文的一个管道就是唱马来民谣,吟诵马来文各类型有韵的文字,如班顿、Syair, Gurindam等。
2017年国民型小学马来文(Bahasa Melayu)课程纲维持原状,但今年发布四年级的课程纲要时,目标第19项出现“展现Seni Khat”②。国小和华小纲要一样。课程诠释词义时,指这是用特别工具手写的一门艺术③。华社译为“书法艺术”。课程标准4.4要求学生能够应用、欣赏和展现Seni Khat的美学元素,学习标准4.4.1和4.4.2则注明是通过谚语的字形辨识落实这点④。
如果让语文回归语文,我们要讨论的是这门书法艺术是否有助马来文的学习?KSSR自2011年推行,这门艺术是在宗教科才出现,即使是国小马来文课程也没有学习。移到马来文课的原因是什么?尤其是小学阶段便得学习多语的儿童,是否有这个必要?原有课纲建议的活动,是不是更加贴近语文的学习和掌握?华小和国小的马来文课程向来是两科的,划一课纲要求是否正确?
我们是真心诚意希望华小学生都可以学好马来文,因为这是我们的国语。过去我们都是采用二语学习的模式学习,如今也要用第一语的模式学习了?必须说明的是,这里指的二语是孩子接触语文的先后顺序,不是国家排列语文的地位。华小生该如何学习马来文才能提高效果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把一个可以更加关注的课题,转变成追究是谁的责任,前朝不前朝实在不是教育的课题。除了少数的极端保守派之外,华社普遍上都没有抗拒学习爪夷文,我们关心的只是该怎样学,学习到什么程度,是否该强制小学阶段就要学习。转移焦点的讨论,都是别有居心的,我们希望问题最终还是拉回教育本位。
注:
① KSSR旧版四年级马来文课程注明:Modul Seni Bahasa merujuk aspek kebahasaan, keindahan dan kehalusan dalam bahasa Melayu yang perlu difahami dan dikuasai oleh murid. Penguasaan aspek seni bahasa merangkumi kecekapan memahami, mengungkap dan menghayati bahasa yang indah. Melalui pembelajaran modul ini, murid menghasilkan dan mempersembahkan karya kreatif pelbagai genre secara lisan dan bertulis melalui variasi teknik yang menarik. Aspek seni bahasa juga menzahirkan pembelajaran yang menyeronokkan secara didik hibur.
② DSKP Bahasa Melayu Tahun 4: Objektif Kurikulum (m.s. 3) 19. Menghasilkan seni khat.
③ Glosari (m.s, 42): Seni Khat: seni tulisan tangan menggunakan alat tulis khas
④ Standard Kandungan 4.4:Mengaplikasikan, menghayati dan menghasilkan unsur keindahan dalam seni khat. Standard Pembelajaran: 4.4.1 Mengenal, mengecam, dan menyebut huruf tunggal yang ditulis mengikut seni khat dalam simpulan bahasa dan mempersembahkannya dalam bentuk tulisan.
4.4.2 Mempersembahkan keindahan seni khat melalui simpulan bahasa.
《星洲日报·东海岸》18/08/2019
很多人一开始就说“让教育回归教育”,这是对的。可惜最终却演化成政治课题,实叫人遗憾。如果回归教育,该怎样讨论呢?
国民型小学国文(Bahasa Malaysia)2011年版的课程建议采用五大模块教学:听说、阅读、书写、语文艺术(Seni Bahasa)、语文基础知识。其中语文艺术阐明:“语文艺术模块指向语文性的趣味教学,让学生感受和掌握马来文的优美和细致。这包括看懂、引用和品鉴语文中的美学内容。通过这个模块的学习,学生将能采用各种有趣的表现方式,口头和书面创作和展现各类文体,寓娱乐于学习。”①
这是方向明确、方法适当的教学策略,儿童可以通过吟唱、朗诵等手段接触不同类型的文体。我学好马来文的一个管道就是唱马来民谣,吟诵马来文各类型有韵的文字,如班顿、Syair, Gurindam等。
2017年国民型小学马来文(Bahasa Melayu)课程纲维持原状,但今年发布四年级的课程纲要时,目标第19项出现“展现Seni Khat”②。国小和华小纲要一样。课程诠释词义时,指这是用特别工具手写的一门艺术③。华社译为“书法艺术”。课程标准4.4要求学生能够应用、欣赏和展现Seni Khat的美学元素,学习标准4.4.1和4.4.2则注明是通过谚语的字形辨识落实这点④。
如果让语文回归语文,我们要讨论的是这门书法艺术是否有助马来文的学习?KSSR自2011年推行,这门艺术是在宗教科才出现,即使是国小马来文课程也没有学习。移到马来文课的原因是什么?尤其是小学阶段便得学习多语的儿童,是否有这个必要?原有课纲建议的活动,是不是更加贴近语文的学习和掌握?华小和国小的马来文课程向来是两科的,划一课纲要求是否正确?
我们是真心诚意希望华小学生都可以学好马来文,因为这是我们的国语。过去我们都是采用二语学习的模式学习,如今也要用第一语的模式学习了?必须说明的是,这里指的二语是孩子接触语文的先后顺序,不是国家排列语文的地位。华小生该如何学习马来文才能提高效果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把一个可以更加关注的课题,转变成追究是谁的责任,前朝不前朝实在不是教育的课题。除了少数的极端保守派之外,华社普遍上都没有抗拒学习爪夷文,我们关心的只是该怎样学,学习到什么程度,是否该强制小学阶段就要学习。转移焦点的讨论,都是别有居心的,我们希望问题最终还是拉回教育本位。
注:
① KSSR旧版四年级马来文课程注明:Modul Seni Bahasa merujuk aspek kebahasaan, keindahan dan kehalusan dalam bahasa Melayu yang perlu difahami dan dikuasai oleh murid. Penguasaan aspek seni bahasa merangkumi kecekapan memahami, mengungkap dan menghayati bahasa yang indah. Melalui pembelajaran modul ini, murid menghasilkan dan mempersembahkan karya kreatif pelbagai genre secara lisan dan bertulis melalui variasi teknik yang menarik. Aspek seni bahasa juga menzahirkan pembelajaran yang menyeronokkan secara didik hibur.
② DSKP Bahasa Melayu Tahun 4: Objektif Kurikulum (m.s. 3) 19. Menghasilkan seni khat.
③ Glosari (m.s, 42): Seni Khat: seni tulisan tangan menggunakan alat tulis khas
④ Standard Kandungan 4.4:Mengaplikasikan, menghayati dan menghasilkan unsur keindahan dalam seni khat. Standard Pembelajaran: 4.4.1 Mengenal, mengecam, dan menyebut huruf tunggal yang ditulis mengikut seni khat dalam simpulan bahasa dan mempersembahkannya dalam bentuk tulisan.
4.4.2 Mempersembahkan keindahan seni khat melalui simpulan bahasa.
《星洲日报·东海岸》18/08/2019
2019年8月11日星期日
【210】说话教学该长什么样?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特别重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什么①,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而已。这个观念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他们在每一堂课后都有所学。因此教师直面的一个挑战是,教学不只是看内容,还要兼顾学习的效果,让学习真正在课堂中发生。
若教师警觉力不够,课堂真会出现“伪学习”的现象。感觉课上得很顺利,学生也很活跃,课后却像看了无厘头的电影,嘻哈过后不留痕。这种现象尤其常发生在听说教学中,因为说话教材往往不具新意,学生就只调动原有的知识,配合着教师的要求完成课堂活动。若审视他们在课堂中学了什么,可能要归零。
听说课标要求“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有效地与人沟通,……做到态度文明有礼”,重点应该是“有效沟通”,因为这才是教学目的,“文明有礼”不过是过程中采用的手段。说话有礼是生活的必须,所以父母训练孩子从小就要有礼貌,对不起、谢谢、请等礼貌词要常挂在口中,以便形成良好习惯。学生倘若忘了,教师该随机提点,却没有必要在课堂中刻意指导。若还是坚持去做,即便学生采用了礼貌用词说话,也不过是配合老师完成任务,在脑里心中并不产生深刻印象。
再看这课例:教师给学生聆听录音后,要学生摘录演讲中提到的内容。接着,教师要学生分组讨论内容中提到的“知识与智慧”,何者为重?过后,教师指名学生作汇报,讲述他们的看法。学生发言时,内容并非来自最初的演讲录音,也不是分组讨论出来的成果。他们是各自表述,更糟的是没有交汇点。结束前,教师表扬了学生,说他们善于自我表达。
值得反思的是,这一堂课“学习”发生了吗?分组和事后的讨论可有达到交流的效果?这样的课,只由一两名学生发言,和三十名学生发言会有不同吗?各自表述可以达到口语交际的互动效果吗?学生对知识与智慧的不同可有加深了解?
如果加以调整,把聆听后的摘要当成是构建鹰架的必要过程,要学生先梳理外来的信息,然后再针对这些信息给予回应,赞同或不赞同都可以说,但要言之有理,说之有据。小组讨论的目的是交换意见,以寻求共识。最后的“报告”则是阐明小组的意见,不是个人的看法。这样的课堂活动,是不是让学生更加清楚“有所学”,过程中也不断提高自己的聆听和说话能力?
注:
① 教育部推介的21世纪教学也特别强调这一点,采用的词语是Kemenjadian murid。
《星洲日报·东海岸》11/08/2019
若教师警觉力不够,课堂真会出现“伪学习”的现象。感觉课上得很顺利,学生也很活跃,课后却像看了无厘头的电影,嘻哈过后不留痕。这种现象尤其常发生在听说教学中,因为说话教材往往不具新意,学生就只调动原有的知识,配合着教师的要求完成课堂活动。若审视他们在课堂中学了什么,可能要归零。
听说课标要求“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有效地与人沟通,……做到态度文明有礼”,重点应该是“有效沟通”,因为这才是教学目的,“文明有礼”不过是过程中采用的手段。说话有礼是生活的必须,所以父母训练孩子从小就要有礼貌,对不起、谢谢、请等礼貌词要常挂在口中,以便形成良好习惯。学生倘若忘了,教师该随机提点,却没有必要在课堂中刻意指导。若还是坚持去做,即便学生采用了礼貌用词说话,也不过是配合老师完成任务,在脑里心中并不产生深刻印象。
再看这课例:教师给学生聆听录音后,要学生摘录演讲中提到的内容。接着,教师要学生分组讨论内容中提到的“知识与智慧”,何者为重?过后,教师指名学生作汇报,讲述他们的看法。学生发言时,内容并非来自最初的演讲录音,也不是分组讨论出来的成果。他们是各自表述,更糟的是没有交汇点。结束前,教师表扬了学生,说他们善于自我表达。
值得反思的是,这一堂课“学习”发生了吗?分组和事后的讨论可有达到交流的效果?这样的课,只由一两名学生发言,和三十名学生发言会有不同吗?各自表述可以达到口语交际的互动效果吗?学生对知识与智慧的不同可有加深了解?
如果加以调整,把聆听后的摘要当成是构建鹰架的必要过程,要学生先梳理外来的信息,然后再针对这些信息给予回应,赞同或不赞同都可以说,但要言之有理,说之有据。小组讨论的目的是交换意见,以寻求共识。最后的“报告”则是阐明小组的意见,不是个人的看法。这样的课堂活动,是不是让学生更加清楚“有所学”,过程中也不断提高自己的聆听和说话能力?
注:
① 教育部推介的21世纪教学也特别强调这一点,采用的词语是Kemenjadian murid。
《星洲日报·东海岸》11/08/2019
2019年8月9日星期五
【佛30】不知自量话写作
小学时的我,绝对是大家眼中的好学生、乖孩子,模范生奖如囊中物。现在回想却是感到惭愧的。那时候的乖,是指听话,没有主见,一切以顺应为原则,处处配合他人的要求。音乐课后,同学们把歌簿扔给我,我会乖乖把歌簿带回课室;学校活动要人搬桌椅,最勤奋的那个往往就是我……
中学二年级,我开始接触了佛教。“善良”的背景,使我在佛教会极其受落。教补习班?我每周一定准时报到,风雨不改。办活动?一定有我的身影,大小任务一肩挑。所幸的是,佛教会不是一般团体,它重视德育,传授了不少知识给我,让我重新思考人生,重新给自己定位。
“佛学本非纯知识的,一向是经验与知识相结合,所以非‘学’‘用’相结合,不足以表彰真正的佛学。”这是印顺法师的文字。“学以致用”是我踏入佛门后最重要的指引——所学的要有用,用上的也必须保持再学。
就这样一步一脚印踏上学佛的道路,对自己的要求随着因缘而提高。学和用一直是我反思的重点。我有把所知的付诸行动吗?若有,做得如何?若没有,差错在哪里?我所知道的足以说服自己和别人吗?如果不可以,就得加把劲再学;如果可以,还得百尺竿头。
过去,从来没有想过我可以站在群众面前说话,即便在课堂上,回答老师问题的次数也是少之又少。后来我觉得这样的我不好,我得学会担当,敢于表达自己。于是,我鼓足勇气参加霹雳州的佛学演讲比赛,我参加佛学班毕业礼的话剧表演,以行动来考验自己。
上了大学后,这样的舞台更多。我担任马大佛学会主席,我上电台、上电视,我独力承担筹办大专佛青生活营的任务……这些历练都促成我的成长。
后来我再往另一方面努力——写作。我投稿,发文告,写评论,一个月挣它千把块稿费。印老说:“有的人向学有心,终日不离书本。可是既不愿讲,又不肯写,一年又一年……学问吗?也不知进益多少、为何而学。如终于如此,那也就终于如此而已!不走向教学相长的正道,那么想于学问有所成就、有所贡献,也就太难了!”我常以此自勉。
我不怕慢,也不怕写得不好,只要投入与认真,一切只是过程,我始终不放弃笔耕。写,不但帮助我沉淀思考,还让我学会担当。要写,就写对别人有用的东西,兴风作浪、淈其泥而扬其波的作风,肯定不是我会做的。笔下要有担当,文字要肯负责,这是多年来所坚守的立场。虽不自量力,却也不断成长。
09/08/2019
“渐修顿悟”系列之30
中学二年级,我开始接触了佛教。“善良”的背景,使我在佛教会极其受落。教补习班?我每周一定准时报到,风雨不改。办活动?一定有我的身影,大小任务一肩挑。所幸的是,佛教会不是一般团体,它重视德育,传授了不少知识给我,让我重新思考人生,重新给自己定位。
“佛学本非纯知识的,一向是经验与知识相结合,所以非‘学’‘用’相结合,不足以表彰真正的佛学。”这是印顺法师的文字。“学以致用”是我踏入佛门后最重要的指引——所学的要有用,用上的也必须保持再学。
就这样一步一脚印踏上学佛的道路,对自己的要求随着因缘而提高。学和用一直是我反思的重点。我有把所知的付诸行动吗?若有,做得如何?若没有,差错在哪里?我所知道的足以说服自己和别人吗?如果不可以,就得加把劲再学;如果可以,还得百尺竿头。
过去,从来没有想过我可以站在群众面前说话,即便在课堂上,回答老师问题的次数也是少之又少。后来我觉得这样的我不好,我得学会担当,敢于表达自己。于是,我鼓足勇气参加霹雳州的佛学演讲比赛,我参加佛学班毕业礼的话剧表演,以行动来考验自己。
上了大学后,这样的舞台更多。我担任马大佛学会主席,我上电台、上电视,我独力承担筹办大专佛青生活营的任务……这些历练都促成我的成长。
后来我再往另一方面努力——写作。我投稿,发文告,写评论,一个月挣它千把块稿费。印老说:“有的人向学有心,终日不离书本。可是既不愿讲,又不肯写,一年又一年……学问吗?也不知进益多少、为何而学。如终于如此,那也就终于如此而已!不走向教学相长的正道,那么想于学问有所成就、有所贡献,也就太难了!”我常以此自勉。
我不怕慢,也不怕写得不好,只要投入与认真,一切只是过程,我始终不放弃笔耕。写,不但帮助我沉淀思考,还让我学会担当。要写,就写对别人有用的东西,兴风作浪、淈其泥而扬其波的作风,肯定不是我会做的。笔下要有担当,文字要肯负责,这是多年来所坚守的立场。虽不自量力,却也不断成长。
09/08/2019
“渐修顿悟”系列之30
2019年8月4日星期日
【209】让语文回归语文
我们的教育是不让学生质疑的,敢质疑的分分钟会被挂以“坏学生”的标签。我是在这样的制度下成长的。还好,后来我当上了老师的老师,有机会看很多课,引发了多面的思考,开始质疑语文教学的内容与方式了。又再后来,接触了很多海峡两岸的一级教师,不止思考面拓宽,质疑的内容也不断往深度探究。至今,我仍在不断质疑和思索中寻觅更好的方向。
上个世纪末,大陆语文界一度被质疑,并引发大批判,搞到语文教育成了“误尽天下苍生”的罪魁祸首①。两次的教改,纠正了一些偏差,不过离开完美还很远。
审视语文该教什么时,泛语文、伪语文、反语文等非语文现象的教学被提出②。“泛语文”是指把语文当成负载一切使命的学科,教学内容涵盖所有教育内容,失去其学科的独特性;“伪语文”传授一大堆的知识,却不能给学生语言方面的滋养,更别说语文素养的提高了;“反语文”则是变相的跨学科教学,毫无语文味。
这番讨论引发了新思考点,语文该教什么?如果认为“教学生有正确的品德”,以仁义道德为最高标准,文字成了记忆和背诵的口号,这是“泛语文”。如果耽于字词句段的训练,却无助于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高耗而低效,乃至负效,这是“伪语文”。如果把语文当成工具,高度注重思想灌输,抑或技术性的标准化操作,这是“反语文”。
例如小学华文课本收录了《叶脉书签》一文。过去我的学生教学时,喜欢即席来个书签制作,还给叶子画上精美的图案。这是反语文的教学,语文课变成美术课了。语文如果要回归语文,就必须回归文本,让学生审视说明文是“如何说使人明”的,才是正规的语文训练,既获得知识又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本来是充满趣味的,官方怕老师忽略了,特别拨时段要教导“趣味语文”。这本无可厚非,但若顾得了趣味却掉入非语文的元素,那就不配称为语文教育了。
所以,认识语文的本体论是非常重要的,让语文教学回归语文,才能突显语文的价值与作用。
注:
① 洪禹平、杨东平,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羊城晚报》,1997年3月27日。其后,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收录更多类似文章。
② 史成明《语文科本体论基础》,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星洲日报·东海岸》04/08/2019
上个世纪末,大陆语文界一度被质疑,并引发大批判,搞到语文教育成了“误尽天下苍生”的罪魁祸首①。两次的教改,纠正了一些偏差,不过离开完美还很远。
审视语文该教什么时,泛语文、伪语文、反语文等非语文现象的教学被提出②。“泛语文”是指把语文当成负载一切使命的学科,教学内容涵盖所有教育内容,失去其学科的独特性;“伪语文”传授一大堆的知识,却不能给学生语言方面的滋养,更别说语文素养的提高了;“反语文”则是变相的跨学科教学,毫无语文味。
这番讨论引发了新思考点,语文该教什么?如果认为“教学生有正确的品德”,以仁义道德为最高标准,文字成了记忆和背诵的口号,这是“泛语文”。如果耽于字词句段的训练,却无助于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高耗而低效,乃至负效,这是“伪语文”。如果把语文当成工具,高度注重思想灌输,抑或技术性的标准化操作,这是“反语文”。
例如小学华文课本收录了《叶脉书签》一文。过去我的学生教学时,喜欢即席来个书签制作,还给叶子画上精美的图案。这是反语文的教学,语文课变成美术课了。语文如果要回归语文,就必须回归文本,让学生审视说明文是“如何说使人明”的,才是正规的语文训练,既获得知识又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本来是充满趣味的,官方怕老师忽略了,特别拨时段要教导“趣味语文”。这本无可厚非,但若顾得了趣味却掉入非语文的元素,那就不配称为语文教育了。
所以,认识语文的本体论是非常重要的,让语文教学回归语文,才能突显语文的价值与作用。
注:
① 洪禹平、杨东平,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羊城晚报》,1997年3月27日。其后,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收录更多类似文章。
② 史成明《语文科本体论基础》,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星洲日报·东海岸》04/08/2019
2019年8月1日星期四
【佛29】敏感从何说起?
我在《东方日报》的专栏被抽起,我是可以理解的。没有怪罪任何人,只是觉得有些观念必须提出来,以便大家反思检讨。
年前就有朋友邀我执笔写专栏,可是我已经有个教育专栏了,再写教育难有新意,一星期挤两篇更快变黔州之驴,所以没有答应。今年初,心血来潮,突然主动出击,要求撰写佛教教育的专栏。编辑高兴之余,没有细辨。我建议的专栏名称是“菩提树下”,后被改为较中性的“渐修顿悟”。网络版的个人简历,我清一色写我在佛教界的资历,编辑建议要“较全面”,所以把我的职业,儿童文学协会的身份都加入了。我明白他的用意。
我是学者,自有一些执着。像写“走近古人”,我坚持用学术的方式撰稿,虽曰随笔却也不敢只抒发己见,尽量讲求有理有据。我是希望本地媒体也可以像中国那样,多加一些墨水的。感谢《星洲》的纵容,让我写了365篇,长达7年半。
我写佛教专栏,当然可以选择闲话家常,用轻松的笔调抒发对世事的体会,乃至文中不提佛字,也不引用经文。可是我偏就是固执的选择“不为”。我写文章不是为了成就自己,成就一家之言。我是在论学,所以选择述而不作,把所思考的依据也搬出来,让读者有迹可寻,知道不是我厉害,而是受到先贤遗留的文字启迪而已。如果你将此理解成掉书袋,诚属我的功力不够。
有一篇文章,网络版用的插图是某政党的标志,结果不到几个小时,点击量就破千。留言也多,其中不乏嘲讽者,说把宗教和政治挂钩就与月亮党无异了。这是特定环境训练出来的思维模式,我辈很容易类推和泛化。“敏感”之说,也就是如此产生。
教科书说不可触及宗教、民族等敏感话题,辩论会也一定如是说。于是,我们理解的敏感就是“民族”和“宗教”。可是,我只看到华裔政治领袖否定自己是华人,首相等高官却大方承认自己是马来人。是什么民族、信什么宗教有错吗?需要避讳吗?挑衅、中伤、诋毁才是关键词不是吗?
我在网上创设“法情”论坛,有人劝我易名,因为“佛教”论坛不能吸引其他宗教信仰者;我用佛教会办教育活动,有人说这是不公平的,剥夺其他信仰的人的权利。我说没关系,我是在移风易俗,改变大家的观点。我是佛教徒,我宣讲佛法,但是我从不拉任何人信仰佛教。信仰是个人的选择,必须尊重。
01/08/2019
“渐修顿悟”系列之29
年前就有朋友邀我执笔写专栏,可是我已经有个教育专栏了,再写教育难有新意,一星期挤两篇更快变黔州之驴,所以没有答应。今年初,心血来潮,突然主动出击,要求撰写佛教教育的专栏。编辑高兴之余,没有细辨。我建议的专栏名称是“菩提树下”,后被改为较中性的“渐修顿悟”。网络版的个人简历,我清一色写我在佛教界的资历,编辑建议要“较全面”,所以把我的职业,儿童文学协会的身份都加入了。我明白他的用意。
我是学者,自有一些执着。像写“走近古人”,我坚持用学术的方式撰稿,虽曰随笔却也不敢只抒发己见,尽量讲求有理有据。我是希望本地媒体也可以像中国那样,多加一些墨水的。感谢《星洲》的纵容,让我写了365篇,长达7年半。
我写佛教专栏,当然可以选择闲话家常,用轻松的笔调抒发对世事的体会,乃至文中不提佛字,也不引用经文。可是我偏就是固执的选择“不为”。我写文章不是为了成就自己,成就一家之言。我是在论学,所以选择述而不作,把所思考的依据也搬出来,让读者有迹可寻,知道不是我厉害,而是受到先贤遗留的文字启迪而已。如果你将此理解成掉书袋,诚属我的功力不够。
有一篇文章,网络版用的插图是某政党的标志,结果不到几个小时,点击量就破千。留言也多,其中不乏嘲讽者,说把宗教和政治挂钩就与月亮党无异了。这是特定环境训练出来的思维模式,我辈很容易类推和泛化。“敏感”之说,也就是如此产生。
教科书说不可触及宗教、民族等敏感话题,辩论会也一定如是说。于是,我们理解的敏感就是“民族”和“宗教”。可是,我只看到华裔政治领袖否定自己是华人,首相等高官却大方承认自己是马来人。是什么民族、信什么宗教有错吗?需要避讳吗?挑衅、中伤、诋毁才是关键词不是吗?
我在网上创设“法情”论坛,有人劝我易名,因为“佛教”论坛不能吸引其他宗教信仰者;我用佛教会办教育活动,有人说这是不公平的,剥夺其他信仰的人的权利。我说没关系,我是在移风易俗,改变大家的观点。我是佛教徒,我宣讲佛法,但是我从不拉任何人信仰佛教。信仰是个人的选择,必须尊重。
01/08/2019
“渐修顿悟”系列之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