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8日星期二

融合智慧 · 共筑未来 (上)

 这是我应育伯乐的邀请,在其年度教育盛会的演说稿。


绪言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第一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四十二章)
结合三章理解,”道“乃是宇宙之本源,然而,它却是混沌的状态,是”无“。无中生有,有之后,我们逐一给它们命名。表面上看,好像利便了很多,但若从有要去认识无,往往却要迷失其中,不得其旨。
”教育“何尝不也如此?它的本质是传递智慧,照亮人生,但为了更有效做到这点,我们也”无中生有“,有了很多教育的名堂。这种种名堂,导向的应该就是教育的本质,但我们却也往往迷失其中,不得其门而入。

释名
之一、智慧
智慧有很多定义,有者更细分为智力、智能、智慧的差异。
今取佛教智慧(prajna)** 的定义说明。
《大般涅槃经》提到四依法,其中一条是”依智不依识“。《大智度论》诠释这句话时说:”依智者,智能筹量分别善恶。识常求乐不入正要,是故言不应依识。“ 识是前六识接触外境而产生的识别,但求乐(安逸)为目的。智则不同,智有分别善恶之作用,所以善于抉择取舍。从这里我们知道智有辨别善恶、对错、黑白的功能,不是只凭感官所驾驭。我们要依的是智,而不只是识。
从智慧有分别善恶的能力看,智慧和聪明是不一样的。
《维摩经抄》复言”转识成智“,对照前者,也是指转六识为智慧。不过,现今这句话很通行,且按世俗的理解,把”识“解释为”知识“。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曾刊载徐超富的文章:《 转识成智:现代教学的认知价值追求》。
可见智慧和知识是有差别的,知识只是让我们知道是什么,智慧却可以协助我们判断该做什么。《三国演义》写诸葛亮过江舌战群儒,曾批评江东诸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正好说明拥有知识和拥有智慧的差别。
教育的初心就是传递智慧。智慧有何特质呢?
我认为其一是要有知识作为基础。知识可以是外挂的,也可以是内化的。今天信息技术昌明,知识已经不是某些人的专利,只要您可以上网,拥有device,就可以获取知识。内化的则不然,是您在消化知识后得以融会贯通,成为您个人的精神财富。
其二智慧拥有判断力,明辨是非、黑白、对错,善于作出抉择,知道该做什么、不做什么。
其三智慧会拥有行动力,也就是在判断和抉择之后,付诸行动。如果不行动,拥有再多知识,善于判断,依然等于零。所以,我们都尊敬”做事“的人,因为他们善于应用他们的智慧。
以这些为目标来做教育工作,岂不是更有意义?
今天教育的花样很多,若不明其本,恐怕只能在枝末上打转,但知”名“,而不知其”道“,只追寻”有“而忘了”无“的价值。不得不慎。

其二、融合
融合,早期亦称综合,又称统整。
英语是integrated,我问ChatGPT,哪个中文翻译词较好,机器竟然先给我分析,然后才告诉我答案。超强!(见下图)。
陈怡倩在2017年出过一本书——《统整的力量:直击STEAM核心的课程设计》,非常值得参考。题外话:这本书我是在吉隆坡Kinokuniya书局买到的,我仍有印象。上网查询,发现他们在2019年就放上脸书推介。可是,到了2024年的今天竟然是没有人Like过,远比我的猴子像还不如。
此书用”统整“一词。它详细分析了STEAM的课程设计法,强调了跨学科统整的教育理念,并介绍如何培养理性思维和创意思维的结合。
上午许斗达博士说了一句极富意义的话——人文一直都与科技同在,何须强调融合?
话虽如此,凡夫依然是在轮回之中,所以今天注重这个,明天可能又转向,后天又来个轮回,回到昨天所注重的。教育也是如此。智慧本是说不清的,不在话下,是混沌的一片。后来仔细分工,分出了好多学科。学科多了以后,就形成了”碎片“式的学习,一些学生强于化学,疏于物理;一些学生语文强大,数理贫弱。于是,我们造就的人才,都是单方面的”专家“。离教育的本质越来越远。就和程教授所说的功名话语、经济话语相应,人类被物化,成了追逐胡萝卜的驴子。当有觉者的发现碎片化学习不尽如人意,便倡议跨学科的整合,力挽狂澜于既倒。
科技的进步亦冲击着教育。最初提出STEM,强调数理和科技的重要。渐渐地发现这个趋势有危险,培育出来的人才或会缺少人文的素养,加激人类的物化。于是,在STEM的基础上,加上了一个A,成了STEAM。从STEM到STEAM,是个逐渐演化的过程,这是我今天谈融合智慧的重点,不过我不细分其演变,只是点出为何它要演变。
下来的ppt,其实我是叫ChatGPT帮我弄的。
我是这样玩的:我先和它对话(友情提醒,如果你们要充分利用ChatGPT的功能,不要只把它当着Google般给您答案,要当它是个人,是个学富五车的老师,紧记Garbage in Garbage out的教诲,好好和它对话,它会很有耐心跟您对谈。我和它讨论STEM,STEAM,还有它的演变过程,哪个年代,有何具体成果,有何缺失,如何弥补……半天时间!
过后,我要求它用Graphic Design 把我们讨论的一些对比情况展现出来,它三五秒便做到。我不必做笔记,便有了纲要。最后我得寸进尺,要它把我们讨论的重点整理出ppt,它也完成任务。
谈融合智慧 integrated Inteligence,我们是迈向一个新的纪元,人机协作的时代已经到来。请不要抗拒机器的进步,反之要善用它,让它成为我们学习途径上的得力助手。



2023年12月31日星期日

再见2023年

 2023,竟然没有在这里发过任何一段文字。

2022年10月18日星期二

【佛164】妙香姐,一路走好!期待您乘愿再来。

        妙香姐是彭亨佛教会多届妇女组主任。去年改选,我们曾经游说她改任福利组主任,因为她是关丹希望社群(Harap Kuantan)①的会员,不单参与,还曾经协助组织过活动。这是一个关怀社区,以提高生活品质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但,她最终婉拒,她选择留守厨房为大家准备食物。我告诉她:“这也好,不过除了厨房,希望您也带领妇女走出厨房,举办一些可以提高生活品质的活动。”

 万没想到的是,平时没有明显病痛的她,却突然离我们而去。雅珍姐说:“妙香姐走了……永远永远再也听不到她的轻声细语。……佛教会近来办的大小活动大厨一定是她,清晨6点前就看到她赶着买热呼呼的糕点让义工早餐吃得好。是的,一个热爱身边人,且不懂爱自己,一个爱美食的人,很用心煮给大家享用。一个不会拒绝别人也不敢说‘不’,你们看到她的细心?你们看到她承受的压力?还是看到她的爱唠叨?一个那么细心的人每样东西都要做到最好为止。”

这是很好的“看见”。妙香姐从陌生做到熟悉,对厨务已轻车熟路,可以很好的打点一切。今年开始,有什么问题,她会通过手机给我留言,告诉我一些该调整的事务,当然,偶尔会发发牢骚。但,牢骚过后,她又承担起她的责任,从来不对外宣泄。

其实,在佛教会里,这样任劳任怨的人很多。比如说我们的执行秘书,最近罕见的请了一个星期病假。若非传染病,平时她是不会拿病假的,一年工作365天,一天24小时她也不会埋怨。原本她已经痊愈要来上班,但获悉妙香姐往生,她又垮了,多休息了两天。又如我们大众的“妈打”老会长,80多岁了,总见她穿梭佛教会各个角落,为大众提供最好的学佛因缘。再如我们的拿督,企业家的工作何其繁重,却尽量每周赶回关丹来一次,唯一目的地就是佛教会,看看哪里的建设还不完善。雅珍姐本人也是如此,佛诞插花,花草不够,她主动去采去买;人手不够,她去找去拉。

就是这样的善缘,使我们每个人团结一致,为了佛教会,为了大众可以接受佛法的熏陶而付出。要知道,我们都是居士,都有家庭责任要承担。不要告诉我,一位80多岁的老妇人一直在佛教会跑上跑下,家里的孩子不会心疼,不会劝老人家多休息。不要告诉我,一位守住岗位近50年,半夜佛教会有什么事情发生第一时间便会赶到去处理的执行秘书,不会承受家人的劝告退休。也不要告诉我,一个企业家为公益全心付出,不会影响他事业。

看见是好事,可以激励我们更加珍惜;被看见也是好事,可以彼此取暖,相互关怀。多一分勉励,少一分牢骚,是团体健康成长的重要信念。

这样的一种因缘,是长时间慢慢积累下来的。谁不喜欢养花种草,打牌看戏滑手机?就因佛陀,就因佛法,我们一直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在同一屋檐下为大众服务,为和谐社会而努力。虽然,我们年华都已老去,体力已大不如前,但只要仍有一丝力气(想到已故老会长何振森居士,百病缠身下只要一恢复体力,便想尽办法到佛教会,一步三喘气地巡视佛教会,确保一砖一瓦,一滴水一盏灯都可以惠利大众),我们还是乐意去做。不为什么,就为了续佛慧命,让佛法常住世间,利乐有情。

年轻的您,是否愿意和我们携手这样做?我们非常期待,也会非常感恩,如果您也学习付出。

注:

① 关丹希望社群(Kuantan Harap)的主页

“渐修顿悟”系列之164

18/10/2022



2022年8月31日星期三

【佛163】也谈南無党

 “渐修顿悟”系列之163

31/08/2022



2022年7月31日星期日

【365】母语二语教学大不同

 我著文吁请中小学华文教师借鉴西方的母语教学策略,调整我们的教学重点。前辈姚丽芳问:“语文教学及课程,应该文以载道吗?”我即刻回应说是。

我知道她不会满意而要我进一步说明的。毕竟华教圈子有人会主张华文科就纯粹教语文,不需承载文化,更无需把文学作品纳入。特别是现今很多非华裔到华小就读,为了“大格局”更该让语文回归语文。

有些人还进一步主张华校才符合国情,应该是主流。我不知这会不会太天真,宫廷戏不是常拍后宫该要自觉,因受宠而想坐正,下场是很凄惨的。教育纲领可清楚列明我国教育系统的媒介语,岂能造次?

我一向主张小学是基础教育,孩子们要学的,并不只是语文而已。多语教育给我们的方向是:以母语为基础,兼学其他语文。前者为的是培养学习力,端正学习态度;后者则为开拓视野,为日后奠定基础。因此,母语和二语的教学和目的都是不一样的。

英国的教育纲领,母语的学习是为了与世界接轨,一方面是通过语文了解世界,另一方面又让世界了解我们。因此,他们特别注重阅读,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是读为了学习语文而编的教材体。这是符合4-C6-C的教育主张的,孩子们通过语文培养智力。二语相对比较工具化,能够学会另一种语文以认识不同的世界与文明就够。

  长久来,我们的语文教育依然停留在读教材体文章。即便如此,我觉得母语和二语的单篇文章也该谨慎挑选。前者“文以载道”,所以阅读更加重视理解,通过表象看本质,充分接收文章传递的信息、思考和辨证。后者则注重技巧的把握,能够读懂文字,理解文意就行。因此,“我爱爸爸,我帮爸爸洗车”是二语教材,“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则是母语教材,朱自清如何写父爱才是学习的重点。

 《星洲日报·东海岸》31/07/2022

“当老师真好”完结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