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6日星期六

【佛128】您关心这个数据吗?

 “渐修顿悟”系列之128

25/06/2021



2021年6月20日星期日

【307】师范学院的产品

        师范学院(IPG)有两大文书工作,一是依据学术资格鉴定机构(MQA)的规定,二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质量管理体系(QMS)。

有些人以为文书只会加重负担,意义不大。其实若排除消极地照章行事的工作态度,这些文件是深具指导价值的,可以成为工作的指南。

过去,师范学院依据的是2015年推出的ISO 9001,今年则开始推介EOMS。这是2018年推出的ISO 21001教育组织行政系统,是专为各类型教育机构量身制定的。之前我们经常批判教育管理不该和工厂管理一样,太过于注重标准化作业程序,以及生产模式化的产品;EOMS的推介则是一种改进,专为教育而服务。

EOMS对“产品”(products)的新定义,叫我颇感赞叹。过去我们把学生视为产品,相关利益者(stakeholders)则是教育部、学校、家长、社会等。但EOMS提出的“产品”则是用于教育服务,有效支持教学的有形或无形的东西,包括实体和数字化的产品。它可以由任何单位或个人所生产,包括学习者(learners)。“学生”则是通过教育活动,发展个人能力的学习者。

把师范生视为产品,的确有物量化人力之嫌。当局只需要依据市场的需求,提供足够的产品便可以交差。这样的观念是不符合现今社会的需求的。国家既然大笔注资建设师资培训机构,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且学生得用五年时间获得专业资格,那么其产品必然是要符合市场的需求,足于担当教育任务的有能力者。所以我说EOMS的主张很先进,很有参照价值,可以成为工作的参考文件。

改进后的文件指出师范毕业生不是产品,他们的能力(competence)才是。师范生被定位为学习者,同时也是受益人(beneficiary)。他们在学期间,必须注重如何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以确保他们是接受了专业的训练。毕业后投身职场,他们的教学能力更受到关注,因为那是师范学院传递给他们的“产品”。

即连讲师也必须调整观念,更加重视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为学校提供人力支援而已。是哪个科目的讲师,就必须具备哪个科系的专业能力。学院生毕业后,利益相关者要看的不是有多少教师投入职场,而是他们具备哪些能力。

注:

  EOMS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Management systems的简称,详细文件可以看链接 

《星洲日报·东海岸》20/06/2021



 

 

2021年6月19日星期六

【佛127】“高僧自杀”背后的省思

 “渐修顿悟”系列之127

18/06/2021



2021年6月15日星期二

【306】论述不是只回答问题

        律师盘问被告时,若被告侃侃而谈,律师会斩钉截铁说:“我问你,你是有还是没有做?回答我!”

小时候,我们常用木枪指着玩伴问:“要钱要命?”对方如果不直接回答,或做第三个选择,我们就“砰”一声宣告对方被毙了。

以上是特定的情况下必须明确表态的例子。但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人和人的交际往来,却不一定要这样的。灰色和不定性占据更大的区域,我们得更深入思辨,谨慎说话。

教育的目的就是训练学生思考,学会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在很多场合,不能只是“表态”就了事的。所以,我们在师资培训中常提醒学生,不要问学生“明白吗?”“对吗?”,因为学生的表态并不具实质意义。我们要换个方式去试探学生是否完成学习,例如“可否用一句话说说刚才我们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的回应才是真实的反馈信息,比起那一声“明白”“对”要好多了。

考试题目也是如此。一些思考题如引用了某某学者说的话,跟着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考生当然要知道如何作答。如果只写“同意”或“不同意”,这样的“回答问题”方式,是无法得到分数的。就算只用三两个要点来说明你同意与否,也还是不足。

过去,我们的课堂教学的确常出现“回答问题”的情况。老师发问,学生回答,师生都因此养成了习惯。我组织教师讨论课题时,偶尔也会遇上一些习惯回答问题的成员,他们在小组中只说了三两句话,觉得已经有“答案”了便不再开口。这习惯莫说不利于训练一个人的表达能力,就算是思辨能力也谈不上。

考试局近年倡议的“整体评价”(holistic marking)是一项好的改变。如果学生考试时习惯性地回答问题而已,是很难考到高分的。他们必须要论述——要有“论”(论点),也要有“述”(阐述论点)。文章要有组织,要扣紧课题讨论,聚焦问题阐发自己的看法,做到论点鲜明,论据充足。批改员阅卷时,看的是整体的表达能力,而不是像过去为学生找"答案"给分数。

《星洲日报·东海岸》13/06/2021





 

2021年6月11日星期五

【佛126】先解脱还是先度众

 “渐修顿悟”系列之126

11/06/2021



2021年6月7日星期一

【305】课室里的活字典

        一名实习生上写话课。学生一遇到不会写的字便开口问,老师即把字写在黑板上,宛若一部活字典。

课后,我问实习生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他说如果不给写,学生就写不下去了。我再问写话的目的是什么?是要学生完成眼前的功课,还是训练学生用文字表达?如果是前者,他的做法算是一种帮助;如果是后者,他该鼓励学生自行解决他的问题。

一个人如果因为不会写某个字,就放弃通过书面表达的想法,这实在说不过去。就像一个人要用陌生的语言向人提意见,他也不可以因为还没有驾驭该语言就放弃。只要放得下面子,勇于表达,假以时日,他会越说越好。语文是在应用中不断优化的。

以前中学时,老师为了训练我们说英语,便常告诉我们不要怕烂英语(broken English),一定要勇于开口。结果还真是敢于开口的便有进步,不敢开口的始终还是沉默的一族,哪怕暗地里背了多少个优美句子。

写话训练,本来就是要让学生敢于书面表达自己。一旦面对问题,就该想办法解决,权且用符号、拼音、画画、外语等代替都无所谓,先把自己想的写出来。不断啃树叶的毛虫,会有化身为蝴蝶的一天;封闭则连化身为茧都不可能。

再者,“解决问题”是终身带得走的软技能,学生自小就该培养这良好习惯。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最直接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就像企业要推动新计划,员工不肯想,直说一切听总裁的,这类员工肯定是很轻易便可被取代的。学习也是,要把自己放在首要地位,以自身的能力成长为重点为是,相信自己是不可被代替的。

翻查书本、翻查工具书、同学讨论,都比问老师要好。因为疫情,学生都学会了网上搜索的能力,校方如果可以在课室准备电脑和网络,学生会更主动自行解决问题。

   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孩子们的习惯,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星洲日报·东海岸》06/06/2021


2021年6月5日星期六

【佛125】发挥非正规教育的作用

 “渐修顿悟”系列之125

4/6/2021



2021年6月2日星期三

【304】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然”在古文是“这样”的意思。“知其然”就是知道它是这样;“所以然”则是为什么是这样。“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意思是“知道它是这样,也要知道它为什么是这样”。

这个概念在生活中非常重要。我们如果只“知其然”,做起事情来就缺少自觉,乃至盲目跟从;如果知道它为什么要这样,就会理智处事,自觉地遵守条规,并做到最好。

多年前,我看过一个“绑猫的故事”,非常经典。故事说一名老和尚下山化缘,带回了一只被遗弃的小猫。小猫爱玩,每每在老和尚敲木鱼时追逐木锤,老和尚不得已只好在做早晚课前把猫绑在大殿柱子旁,念经后才放它。日复一日,形成了习惯。后来他领养了一个小和尚,小和尚负起了绑猫的责任。其实猫已经长大了,不用再绑也可以,但是老和尚没有说明绑猫的原因,小和尚也就只是跟着做。

不久老和尚圆寂了,巧的是猫也在这时候去世。小和尚诵经没有绑猫不习惯,便下山再找小猫领养。山下人却以为小和尚有神通,知道老和尚转世为猫,所以前来寻找。于是纷纷上山来拜佛。小和尚竟使已近衰微的小庙香火兴旺起来。

这样因循的作业方式,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们也常犯上。晚上不可剪指甲、不可指月亮,小时候听着就信了,从不质疑。封棺时家属要回避,也没有人质疑,宁相信冲犯之说。

抗疫情的今天,也有这种现象。例如为什么要戴口罩?戴口罩为何可以抗疫情?我们不问,我们只跟着做。大多数人的理解逐渐变成有口罩就可以防疫情散播了。于是口罩可以反复应用,可以套在下巴,可以不遮掩鼻孔,可以剪孔喝水等,只知要有口罩,却不知道怎样正确使用口罩。就连官员也是如此,有人因为甫下车没有戴口罩便被开罚单,仿佛空气中都充满病毒似的。

其他如堂食、吾安(MySejahtera)扫描、量体温等,都是如此。大家只知道要这样做,却没有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结果就出现“做了等于没有做”的现象。

如果让民众知道该怎样做,也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情况会不会好一点?很多人戴口罩只是怕被罚,一有机会就摘下来,跟小学生常犯的错误没有差别。

究其原因,是他们不知道为何要戴口罩,口罩的作用是什么吧?

《星洲日报·东海岸》30/05/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