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0日星期一

【347】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

被誉为“全美国最优秀的老师”的雷夫说:“从小我爸妈就鼓励我,要尽力对社会有所贡献,我看我自己具备的能力和热忱,教室应该是我最能贡献的地方。”

雷夫老师的父母给予孩子的指导颇有意思,灌输孩子自小就要有贡献社会的理想。这和中华民族的“三不朽”思想特质是很相似的。所谓“三不朽”是指“立德、立功、立言”。

先秦国别体史书《国语》有段记载:“鲁襄公使叔孙穆子来聘,范宣子问焉,曰:‘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子未对。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周卑,晋继之,为范氏,其此之谓也?’对曰:‘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鲁先大夫臧文仲,其身殁矣,其言立于后世,此之谓死而不朽。’( 《晋语》)

这段话说鲁襄公让叔孙豹(穆子)出使晋国,晋国的范宣子问他:“古人有句话说‘死而不朽’是指什么意思?”叔孙豹没有回答。范宣子接着说:“从前我士匄的祖先,虞舜以上是陶唐氏,在夏朝是御龙氏,在商朝为豕韦氏,在周朝为唐杜氏,周末落后,晋国继而代之,是范氏,古人所说的‘不朽’就是这个意思吧?”叔孙豹说:“以我叔孙豹所听说的,这叫做世世代代有官禄,而不是不朽。鲁国的大夫臧文仲死后,他所说的话世代流传,这才叫‘不朽’吧!”

《左传》也有类似的记载。不过其后还有一段话说:“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 (《襄公二十四年》)

叔孙豹再说:“我听说,最高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树立功业,再其次是树立言论。能做到这样,虽死也不会被废弃,这才叫不朽。只是保存姓、接受氏,守护宗庙,世代不断绝祭祀,没有一个国家不会没有这样的家族,官禄再大也不能叫作不朽。”

我们今天就以“三不朽”作为我们的价值体系。一般上,我们解释三不朽是这样的:“立德”是指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立功”指建功立业,有功于民,有功于社会;“立言”指对后世、他人有言论贡献。

唐朝的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作这样的诠释:立德是“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於上代,惠泽被於无穷”;立功是“拯厄除难,功济於时”;立言则是“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其言存立於世,皆其身既没,其言尚存”。(《襄公二十四年》)

我觉得孔颖达的说法比较完善可靠。我们若把“立德”当成高尚的道德修养,这是很抽象的说法。何谓高尚的道德修养?人们的道德价值观是放诸四海而皆准,历经万世而不变的吗?孔颖达的“圣德立於上代,惠泽被於无穷”就深刻得多了,德行不是空洞的,抽象的,一定要通过立功来表现,也就是给大多数人造福谋利,乃至功被于世,几代人都受到恩泽。在立功的当儿,个人又表现出光明磊落、高风亮节、耿介伟大的榜样。这样才堪称“立德”。

像美国的雷夫老师,就是在教育工作中“立功”,留下丰功伟绩,而当中他所表现的品质,就是立德;他的言论传开,就是“立言”。这与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美国人也可以如此表现,身为中华民族的你我,可有珍惜祖先留下的智慧遗产?

原刊:《星洲日报·东海岸》27/07/2014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