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6日星期日

【34】你会读这些字吗?

有人给我看这几个词——赑屃,狴犴,狻猊,睚眦,吃饭,貔貅,问我该怎么念?我说:“看来除了吃饭以外,其他的我都不会。”

类似这样的题目,网上流传很多。一些人还会据此考查个人对语文的掌握程度,有博士学位的还不会读,当然要嗤之以鼻。

其实,不会读,很正常;给三分钟,马上可以查出这些词语的正确读音。汉字何其多,怎么可能全都会读呢?学中文,真要先学会所有的汉字吗?再说,即使会读这些生僻词,就代表中文程度很好了吗?学中文的过程,谁在乎懂多少字啊?难不成您会去追问一位教授懂多少个字吗?

我担心的是我们对语文学习的误解。我们把语言的学习当成是学一门“学科”,有很多东西是我们不懂的,所以要向老师学习,以便掌握一切。只要还有一大块是未知的、模糊的,就表示我们的语文能力还不好。就连语文的程度也根据“认识多少个字”来衡量,一年级要会认多少字、写多少字。如果还有汉字是不认识的,就是一种缺陷;老师在教语文,也就致力要教学生“学会”这些语文碎片。

可是,我们学习的是母语啊!那是我们平日惯用的语言。专家告诉我们,学习母语的方式叫“习得”,是在生活中因不断使用这个语言沟通而自然学会的。如果是这样,为什么要把语文当成一门特别的学科,有很多东西不懂而要去把握呢?你感觉有需要,你就会想尽办法去学习,语言就自然生成了。我们要学习的不是语言,语言不过是我们学习其他知识的手段,我们是要用语言去获取其他的知识,探索更多生活中的奥秘啊!

“沟通”是生活中的一环。小时候,婴儿和妈妈沟通,最初用非语言,逐渐长大后,就需要语言以便有效和妈妈沟通了。上学时期,儿童要和老师和同学沟通,也需要语言;成长以后,大人有信息要传达给更多人知道,也是需要语言。可见,语言本来就因应需要而建构起来的。建构的过程,都是用自己知道的、已掌握的去传达。

为什么我们要反其道而行,要把我们的母语先建立起一个“不知道”的模糊地带,然后一样样去学习?为什么我们不能直接用我们已经知道的去建构更重要的知识,从过程中掌握语言?

《星洲日报·东海岸》06/03/2016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