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31日星期日

【53】打开教室大门

四年来,我们在国内上了55堂公开课。

所谓公开课,其实就是打开教室的大门,允许别人观看我们上课。不单止看,我们还接受观课老师的评点,聆听他们对我们的课的看法。

我们深信,通过这样的展示、观摩和讨论,可以改进课堂教学,并进一步激发老师们反思教育的意义和目的。例如我们发现被标签为精英的学生,往往因为自我期许过高而不敢说话;那些被标签为问题学生的,反而思维活跃,合作程度很高。

我们上的是阅读课,阅读的材料本来就是作者有目的性地组织起来的成篇文字,有特定的信息要传达,不是一句话,也不是一个句子可以说透。所以,作为读者,阅读之后,不但要能解读作者要传达的信息,还要能够与作者对谈,说说自己读后的看法。这也不是一句话、一个句子可以说清楚的。因此,阅读课需要学生多说话。可是,当老师抛出问题时,精英往往选择沉默不回答,其他学生反而思维活跃,乐以回应。

原来精英习惯了标准答案,而且善于察颜观色,会揣摩老师心中的答案。要么就不开口,一开口便是可以获取表扬的正确答案。这恐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更不是学习的精髓所在。反之,“平民”学生没有包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频频和老师或同学交锋,甚至勇于捍卫自己的看法。如果老师善于引导,调节这些学生随意说话的毛病,对他们的学习将有更大的助益。最重要的是,有这样的学生在,课堂气氛才活跃得起来。

这个体会只是冰山的一角,还有更多的是我们在教科书里头看不到,是躬行后才感受到的。所以,当我们看到日本佐藤学教授倡导“学习共同体”时,马上便起共鸣。他说:“即使一个公立学校老师教学非常精彩,只要关上大门,孩子就被私有化,教室被私有化,学校被私有化。我是不会苟同的。”只有打开教室大门,让其他老师、甚至家长进来,才能缔造一种学优汰劣、精益求精的伸展模式,开创教育的新纪元。

《星洲日报·东海岸》31/07/2016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