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4日星期日

【55】母语不是教出来的

中国的中小学生在学校都上“语文”课,马来西亚的也是。

叫我纳闷的是,我在网上查找西方的语文课,竟然都是“二语”课。更惊讶的是,维基百科(Wikipedia)给语文教育(Language Education)下的定义竟然是指向第二语言或外国语的学习。这个定义转译为中文,却是“指任何语言的教导行为与学习行为”。可见东西方对语文学习的观点是不一样的。

英国给本土孩子上的不叫“语文”课,叫“英语读写”(English Literacy)或“文学”(Literature)课。美国给本土孩子上的则是英语语言艺术English Language Arts,同样重视读写的训练。可见他们意识到作为母语,其教学方法和目的,和二语是不一样的。

移民英国的朋友告诉我:“我的孩子在学校最喜欢的就是英语课。每天放学回来,书包里总有一本故事书。晚上,他们把书本拿出来,和家长一起看,一起聊书本的内容。”常到澳洲探亲的朋友也说:“我的侄儿从学校回来,总高兴地告诉家长今天又听了什么故事。”

这不禁让我感叹: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上了六年的“华文”,却不会爱上它,上了中学反而希望把它给甩了?我想是我们的语文教学观误了我们。

“学校”作为教育机构,是西方人的玩意儿。在亚洲诸国,通过学校教导语文,也是西方人发明的。他们教的是英语,对象是外国人,研制出的是“英语作为第二语言”(TESL)的策略。学校归我们后,要教自家的语言,竟然也仿造了英语作为第二语的教学法。就连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也学了这一套,把语言当成工具教,化整为零地教导各项语言技能,希望通过掌握这些可以传授、易于掌握的技能后就学好语文。孰不知这种种技能的总和,并不等于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英国人在本土不是这样教语文的。他们重视用,而且要活用,在生活中不断使用,在运用中寻求升华。把语文当成一个学科来教,分化出许多的技能逐一指导,是母语学习的一大误区;学校该致力打造优质语言环境让孩子们使用母语,把握母语,爱上母语。

《星洲日报·东海岸》14/08/2016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