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2日星期日

【119】一定是由亲而疏吗?

一位老师向我抱怨:“不是我不要参与学校周末办的活动,而是我家中也有我自己的小孩要照顾。自己的小孩儿都教不好,我怎么可能去教育别人的孩子?”

这说法充分体现他的责任感,但末句的价值观却会给他凭添不少压力。这里提出几个思考点:一、怎样才叫教好孩子?二、我们一定可以把自家的孩子教好吗?三、自己的孩子教不好,可以教好别人的孩子吗?

许多人教孩子,是按照自己过去的经验教,甚至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性格,一旦大人强行教孩子,只会激化双方的矛盾,闹得彼此都不自在。

父母当然有责任教育孩子,但却只是扶持他们走自己的路。孩子选择的人生,也许和父母是完全不一样的。梁启超有九个孩子,长子是建筑学家,次子是考古学家,五子是火箭控制系统专家,都是国家级院士;其他几位分别是诗词研究专家、军官、图书馆学专家、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等,一门俊秀,却没有人继承他的衣钵。但,梁启超是公认的成功父亲。

很多人建立起的价值观是“由近及远、由亲而疏”的,所以会强调一定要教好自己的孩子,才能教好别人的孩子。可是,世事本来就没有绝对,怎样才算是“教好”,又什么时候才算“教好”孩子?难道教自己的孩子和教别人的孩子一定要分先后的吗?

佛教的因缘观,根植在很多人的知识库里,但却没有得到灵活运用。孩子和我们的关系也是一种缘分,别人家的孩子和我们也是一种缘分。周遭不乏这样的实例:自己无法教好的孩子,别人却帮我们做到了;自己可以教好众多学生,自己的孩子却要靠别人来教。扪心自问,我们的学习路上,是受父母影响大,还是老师影响大?

因缘观教会我们的是把握、是珍惜、是应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随缘”。看不清时机、辨不清人与人的缘分,而强行违逆,恐怕要劳累了自己,拖累了别人。做该做的事,比希望做想做的事更加重要。

《星洲日报·东海岸》12/11/2017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