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5日星期一

【186】如果教育偏离本质

教育的本质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促进他们的成长。前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Richard Charles Levin, President of Yale University 1993-2013)说得好:“真正的教育不传授任何知识和技能,却能令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提倡学校教育是目的,学生在学校便完成受教育,而不是把它当成为未来觅职而设的手段。因此他们倡导教育有四大支柱,以“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相处、学会生活”为内容①。

反观我们的社会的教育观念,却还停留在学校制度草创之初。教育不过是谋生的手段,想要出人头地就要努力换取一纸文凭。这种观念带来的弊病至少有两点:

一,过于注重考试,以致忽略了更多可以促进成长、培养能力的学习内容。“考试考的才学,不考的就不必学”,教师、学生、家长都变得很功利。例如许多学校都擅自取消一些会考不考的科目,而专攻会考;教师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应付考试,不考的范围都省略;家长乐于出钱请补习老师,唯恐孩子考不到好成绩。

二、给予将应付考试的学生“特权”,豁免许多原本该尽的义务和责任。考完试后,还可以享有特别的待遇以慰劳。

这种教育观难以和教育四大支柱相应。结果是很会考试的却不会做事,记忆能力超强却不会学习新事物,成绩很优异人际关系却搞得一团糟,除却应付考试生活漫无目标。当前职场的现象,反映了其因果关系。那些通过考试完成专科学业的,就业后大多对工作欠缺热诚,得过且过,生活如同行尸走肉,更谈不上使命感、社会观。

此外,“寻求弥补”的生活价值观,也造成考试机器生活在两极中。动辄全心投入赚取金钱,过后则恶狠狠休闲以弥补损失。生活与求学的目的都明白不过,此外没有奋斗可言。

这样的一种教育观,打造出来的社会是——只有成绩中中的才是日后社会的栋梁,那些曾经因成绩风光一时的反而受社会淘汰。您不为这种现象而感到奇怪么?

《星洲日报·东海岸》24/02/2019
注:
① The four pillars of education: learning to know, learning to do,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and learning to be.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