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0日星期日

【345】一天到晚在吃饭

       小学读过一篇课文《一天到晚在吃饭》叫我至今仍还记得。大意是说:

有位学生向老师反映,邻居某某一天到晚在吃饭。老师问是怎么一回事,他说早上上学时,看到邻人在家里吃饭;中午放学回家,又看到他在家里吃饭;傍晚去打球,也看到他在家里吃饭。

课文大概就是这样写,没有多做评论,连老师的反应也没有。但这颗阅读的种子,却在我心里萌芽成长。

我们今天何尝不也常做类似判断,过于相信自己的耳闻目见,却忽略其他因素?

例如:我们倡议阅读教学不必紧跟“先识字、后阅读”的规律,却被说成我们提倡不教学生识字;我们批评说话教学过于注重遣词用句,忽略有效沟通的训练,却被理解成语文教学不必教听说

再以笔顺教学为例。我们不赞同把笔顺抓得太紧,告诉学生说笔顺错误就是错字,得誊写订正。我们没有说不教笔画笔顺。

其实,之所以持这种立场是因为儿童这段年龄,被强迫性地要求做到一些“规范”是颇困难的,“做不到”在学习心理上是一种挫败,影响着学习。所以我们看到大部分儿童都很讨厌重复性地写字,强迫地接过是消极性的抗议。再者,教师过于注重笔顺的教学,便要经常纠结在笔顺的“正确”上,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规范书写,并通过测试来达标。例如“方”的第三笔是什么,“及”的起笔是什么等等。如果说笔顺错误就是错字,相信成年人至少有六成要重写两行

笔顺重要吗?重要!不懂笔顺,我们还真不知从何起笔,在哪收笔。不信您拿一行汉字给不谙华文的人书写,他“画”好两个字时,你已写好整行了。笔顺帮助写字是毋庸置疑的。但要不要要把它当成不变的规律,方的最后一笔一定要是撇,错了就要订正?我觉得没有必要。这就像学驾驶,为了应付考试,您会跟足教车师傅的指示。但过后开车您还是会有很多自己的习惯,并不能说这是“错”的,或会造成车祸。

2001年,我们到北京师范大学上课程时,去旁听了汉语老师授课。学生写字时,我们都起哄了,因为学生写字没有依据笔顺。过后问教授,教授笑言:“如果我教笔顺,到今天他们还不会写字。”果不其然,我们今天给海归上课,他们写字都不按笔顺书写,但因为常写也便有一定的速度。他们错了吗?

我们倡导的是“先横后竖,先撇后捺”等笔顺规则必须知晓,且是给予正面的指导。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笔顺错了也就算了,那是一种习惯,并不影响写字的速度,更不影响字体的美观

注:

“先识字后阅读”是针对学习一个语文的正常规律,母语是儿童自小就习得的,不一定要按照这样的规律。阅读才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内驱力,使他主动学习。识字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生成积累。可参见我早期写的“先识字后读书?

我们倡议基础教育应该是4C,其中包括有效地口头和书面沟通。因此教学的重点是激发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想写。母语是他们已经习得的,到了学校不应该是从零开始学起,而是加强应用,所以我们的“听说”应该在课堂上自然生成,不是刻意指导遣词用句。有关说话教学的论述,可参阅我早期文章“说话教学该长什么样?

有关写字教学,我曾写过“教写字也要得法”,可参阅。

“方”的笔顺是“点、横、横折钩 、撇”,相信大多数人写成“点、横、撇、横折钩”;“及”的笔顺是“撇、横折折撇 、捺”,起笔是撇,相信大多数人写成“横折折撇、撇、捺”。

对于写字,一般要求学生“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我们的课标写的则是:“写字教学最终要让学生写起字来能做到正确、美观、迅速。笔画、笔顺的教学应予重视,正确笔画、笔顺是字体美观的基础。到了高年级学生须加快写字速度,写字难免点画牵连,楷中带行。未能以正确的笔画和笔顺来写字的学生,到了这个阶段会面对写字速度赶不上的问题。”前面的说法,我很同意,但是后面一句“速度赶不上”的说法则待科学的考证了。最近我和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的教授同台讲课,有听众问起小学生该具备的语文技能,教授直言“过去是听说读写,现在应该是听说读打”。这虽然是戏言,但却有一定的根据。现今人写作还写稿纸的还有多少人?

《星洲日报·东海岸》13/03/2022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