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4/10/2025)一起校园悲剧震撼人心——一名14岁少年刺死了16岁的女同学。随后社交媒体流传出他曾留下的几页文字,内容显示出一种与现实脱节的思维方式:他似乎生活在另一个虚拟世界里,生命在他的眼中已失去应有的重量。
这不仅是一场悲剧,更给现代社会敲响了警钟——在数码时代,道德现实正逐渐被虚拟现实所取代。
我觉得有几点值得反思:
一、虚拟与现实的交错
当今的青少年同时活在两个世界里:现实与虚拟。
在虚拟世界里,死亡可以重生,暴力可以得分,身份可以随意更换。但在现实世界里,他们却发现不能随心所欲,一切显得被动和受限制。如果孩子缺乏生命的引导,虚拟世界便成为他们逃避现实的避风港。
在游戏世界里,NPC(Non-player character,非玩家角色)是毫无生命的存在,一旦这种观念被带入人际关系中,第三者便不再是有感情、有痛苦的生命,而只是一个可以被消灭的代号。“怎么样NPC们?完全是我赢了!没错!是我!赢了!”道出了电玩玩家的心态。这样的价值观,显然与现实世界冲突,它无视客观存在的生命体,更谈不上尊重与呵护。
二、同理心的流失
科技本身并无善恶,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
然而长期浸淫在暴力与冷漠的影像中,孩子的同理心会逐渐被削弱。语言中充满了胜利、征服、消灭的词汇,缺少了感恩、怜悯、同情、谅解等人际关系中的关键词汇。若加上学校教育只重视知识与技能,而忽视生命价值的培育,那么社会的根基也会因此动摇,悲剧会经常上演。
这让我更加呼吁应全面推广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生命教育的核心是帮助孩子重新体认生命的可贵,学习感受他人的痛苦与快乐,学会在纷繁的世界中做一个有温度、有担当的人。成年人责无旁贷地应为青少年创造更多真实的体验机会与空间,避免他们长期沉溺于虚拟世界。
三、教育者的使命
教师的工作,绝不仅仅是教书,更是点燃心灵、引导成长。在新时代,教育者必须重新找回育人的初心。也许近些时候的一些事件打击着教师的士气,但我们更需要有“西西弗的心态”(我早前的一篇文章,https://wongsienbiang.blogspot.com/2014/12/358.html ),知其不可而为之,在荒谬现实中去发现美,发现力量,持续我们的工作。
于是我想:
• 学校应将生命教育融入各学科与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关怀与尊重。
• 教师除了掌握数码教学技能,更要学习情绪识别与道德引导,熟知学生的心理状态。写日记是个很好的交流。
• 学校应营造一个更安全、被理解的校园氛围,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被关注与被接纳。更好的沟通渠道是有必要建立起来,教育者不应自居于道德的至高点,而应以平等与理解的姿态陪伴学生成长。权威式领导策略必须调整。(在中国,曾经看过一所学校在一个角落设置一堵墙,校长说这是给学生涂鸦的,没有闭路电视,不会秋后算账,学生要写什么都可以,任由发泄。学校会定期粉刷这一堵墙。)
四、走向未来的教育
AI与虚拟科技正在重塑人类的生活方式,我们无法也不应抗拒科技(我常想起Mark Schaefer说的:它不仅在敲门,它已经踹开了门、翻你的冰箱,还重新布置了你的客厅。)但我们必须更加人性化来引导科技。
未来的教育是人际协作的,教育应该培养能与科技共处,而非被科技吞噬的一代人。他们懂得使用AI,却不失去真实;能玩游戏,却不失去同理心;能用代码构建世界,却不忘记生命的价值。
唯有通过生命教育,我们才能守护一个有温度、有良知、有希望的未来。
【15/10/2025】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