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8日星期日

何必假谦虚?

原刊:《星洲日报·言路》25/2/1999

报上看到一则这样的启事:“鄙人才疏德鲜,此番忝蒙某某州苏丹殿下宠赐拿督勋衔,铭篆五中,复承诸亲友、同乡同亲、社会贤达、工商硕彦,各团体机构嘉勉逾恒,刊登颂词……”不禁啼笑不得。文辞看来谦虚,其实却讽刺了不少人,包括尊贵的苏丹殿下。不是么?才疏德鲜的人竟然也会受封赐,这不是等于说“有人有眼无珠”吗?撰稿人还真幽默。

这使我想到中国古代某帝王在初得麟儿后,设宴款待四方。马屁精大臣前来祝贺,竟然对皇帝老爷说:“鄙人此番无功无能,安能受此宠幸?”幸好皇帝老爷心情好,没有治马大臣的罪,还幽了他一默:“在这件事(生儿育女)上,岂能让你有功?”

闹这种笑话的,大概只有我们这假惺惺的可爱民族。不是说“过度的谦虚便是虚伪”么?为什么我们的社会还是大有假谦虚的人存在?譬如在聚会上想要发言,本来直抒己见便很好,意见可不可取该由他人来判断,可是我们还是习惯性的加上几句:“小弟才疏学浅,不会讲话,这只是小弟个人的一点小小意见,希望不要见笑。”这种博同情的话,一定赢来不少掌声,至于是不是真的只是“个人的小小意见”,就等待大会是否采纳他的看法,以及他又会作何反应才来论定。因为有的“才疏学浅”的小弟在意见不被采纳后,会变得像刚下蛋的母鸡般到处“唱衰”别人。

习惯了说假话、听假话,便会以真话为刺耳、难听。更甚的是,好些人都喜欢别人讲真话,却又受不了别人的真话;他们要求的最好是对方若有其事地把假话说得像真话一般,那才大快人心。

《世说新语》里记载一个精彩的故事:话说王述某次接到公文,被升为尚书令。公文一到,王述便准备动身赴任,毫不谦让。他儿子在旁看了便劝父亲谦让一番,也就是要父亲先来几句“小弟才疏学浅”的客气话。王述听了反问儿子,莫非认为父亲不称职?儿子说:“怎么会不称职?不过,谦让是美德,礼俗上可不能免啊!”王述听了便责备儿子:“你没听过义无虚让么?如果自己都不了解自己,不量己而动,一味迁就世俗,说违背良心的话,便愧为读书人了。人家说你很聪明,将来成就会比我高,今天看你的表现,我看大家都错了。”

这是发生在魏晋时期的事,距今已近1千8百年。可是辗转了几个世纪,我们承续下来的文化,却恐怕还是负面的,也即是王述儿子的那句“谦让是美德”。如果真的肯谦让,也还算是客气,近乎美德;但是若假假谦让,而一旦别人信以为真时,自己又恼羞成怒,则要贻笑大方了。

记得小时候我们常学大人们的模样,在接领礼物时,总爱一只手伸出去拿,另外却又满口“不用啦,不必那么客气啦!”小孩子玩得乐此不疲,让一些大人也觉得尴尬,仿佛在上演着现代版的“国王的新衣”。没想到这种游戏原来到今天还是那么多人爱玩,而且玩得那么起劲。最终受害的,是那些老实人:因为他们常常会把别人的假话当真,但却又要承受对方的责难;或是因为讲了真话,而被对方谴责。

佛教说“直心是道场”,儒家说“君子坦荡荡”,都是说明人惟有如实的面对自己,也真实地表现自己,才是正确的做法。尽顾虚礼,口不对心,言不由衷者,不但不能促进我们的成长,还会使我们自取其辱。讲究虚礼是我们该革除的文化之一。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