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4日星期六

【64】每下愈况还是每况愈下

“每下愈况”与“每况愈下”这两个成语经常引起混淆。

这两个成语都收录在《汉语大词典》,在“每下愈况”条目下的解释是“越是从低微的事物上推求,越能看清‘道’的真实情况”,而在“每况愈下”条目下则作“本作‘每下愈况’,后多作‘每况愈下’,谓情况越来越坏”。

“每况愈下”是不是从“每下愈况”演变而来呢?

我们先看“每下愈况”的出处。《庄子•知北游》记载这么一个故事:

东郭子问庄子“道”在哪里?庄子说,道是无所不在的。东郭子要求具体说明,庄子便说在蝼蚁堆里,东郭子再问,庄子又说在草堆里、瓦甓下,乃至在大小便处。东郭子见庄子越举例越是卑微的地方,不想再听下去。庄子郑重告诉他:“就像市场上的屠夫用脚踏猪来估量猪的肥瘦一样,愈往猪的小腿下踩踏,就愈明白猪的肥瘦。”(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毎下愈况)庄子的意思是说“愈从低微的事物去推求,愈能看出事物的真实情况”。

这是“每下愈况”的本意。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可以举个比方:如果执政者要知道人民的困苦,那么就该到人民生活的圈子里走走,实地考察,而不是在冷气房中厘定政策。越贴近人民,越能了解人民,每下愈况也!

如果把“每下愈况”的意思延伸到用来指事情越向前发展,就越能看出眉目,这虽和庄子的原意不尽相同,但却还可以接受。

不过,这个意思,显然与今天我们用的“每况愈下”是相悖的。《汉语大词典》的注释引起了混淆。

根据文献,“每况愈下”为宋代人普遍使用,不过含意已改变。例如胡仔的《漁隱叢話》、洪迈的《容斋续笔》都用上,但是意思却是“情况越来越坏”。有人质疑宋人引用错误,但是我们核对宋人的句子,“每况愈下”是不能用“每下愈况”来代替的。庄子的“每下愈况”是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突出;宋人的“每况愈下”却是越来越糟糕,越来越不像话。

参与编纂《汉语大词典》的陈增杰先生后来作文补充,宋人“是对原成语的改造活用,并非误置词序”。既然是改造,就不该再说这个成语亦作什么什么的。“每下愈况”和“每况愈下”应该是两码事,不可混为一谈。

我认为随着“每下愈况”的哲理在大众心目中的日益模糊,“每况愈下”的用法将是“每下愈况”,并将取而代之。

原刊:《星洲日报·东海岸》20/09/2008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