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9日星期三

【115】可翻可不翻

肯德基早前推出一个广告词We do chicken right,中国大陆有人将之译为“我们做鸡是对的”,引发笑话。其实类似的笑话常见,例如菜谱中的“咖哩鸡扒饭”变成curry chicken picks the rice等。看来是民间滥用电脑辞典擅自按词翻译了,要不然不会出现将“餐厅”译成Translate server error的。
有人因此而做出结论:中国人的英文水平很差。这个说法有缺公允。

其实,中国人注重翻译的起源很早,最具规模的翻译事业就是中古时期的佛经翻译了。

由于世界的开放,今天我们有机会接触各个领域的知识与学问,有人在接触巴利文佛典后,竟然大放厥词,说汉文佛典不可信,是古人伪造的。问其故?乃不知玄奘的西行,更不晓鸠摩罗什的东来了。没有认真接触过汉文佛典,却否定汉文佛典的价值,这种态度实太轻率。

中国古代译经家,以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所以被尊为“四大译师”。当时的译经事业,不全然是个人的事,而是由国家敕令,规模往往很大,因此,经题后题署“奉诏译”。  

除了单译,经典还有重译的。之所以出现重译,是因为当时流传在印度、西域的经典,反复流传,且是口耳相授,没有文本。所以,一旦有发现不谐调的地方,便有同本再译的工程出现。这造成一些经典的内容略有差异,篇幅也不尽相同。

翻译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鸠摩罗什来华后,曾针对译经事业说:“天竺国俗,甚重文制,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凡觐国王,必有赞德见佛之仪,以歌叹为尊。经中偈颂,皆其式也。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哕也。”这样的说法,仿佛告诉大家经典是无法翻译的。早前的道安有“三不易”,后期的玄奘有“五种不翻”的论调,是不是就说明经典是无法翻译的?其实不然,无论道安、罗什、玄奘,他们都翻译了很多经典。他们的“不可译论”只是有所针对而已。虽然不可翻,却还是要翻;要翻就得讲究方法。

我们看看鸠摩罗什的翻译态度。僧肇说他“一言三复,陶冶精求,务存圣意”,指出为了保留原意,罗什译经是再三考量所使用的字眼。又说“其文约而诣,其旨婉而彰,微远之言,于兹显然”,说明除了要求准确外,还要译文雅正,以便阅读。罗什倡导的是“意译”,但却不是毫无原则的乱译,而是希望中土诵习者易于接受和理解,从而为义学方面开辟广阔的园地。僧睿是罗什的著名弟子,他早先师从道安,恪守“五失本”及“三不易”的教诲,不敢越雷池一步。但是后来他说:“执笔之际,三惟亡师‘五失’及‘三不易’之教诲,则忧惧交怀,惕焉若厉,虽复履薄临深,未足喻也。幸冀宗匠通鉴,文虽左右,而旨不违中,遂谨受案译,敢当此任。”(《大品经序》)

若深刻领会“文虽左右,旨不违中”的译经思想,您就不得不赞颂罗什的贡献! 

原刊:《星洲日报·东海岸》07/11/2009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