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5日星期一

【128】元宵话灯龙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在古书上经常可看到庆元宵的盛况。

传统元宵的庆祝方式,包括挂灯笼、吃元宵(汤圆)、看元宵晚会等。

有关元宵的起源,历来仍有争论。有的认为它起源于汉文帝平定诸吕之乱后的庆祝活动;有的以为它起源于汉武帝祭祀太一;也有的主张与东汉明帝大事燃灯礼佛有关。其实,在公元前104年的夏天,汉武帝废除秦以十月为岁首的历法,改以正月为一年的开始。农耕时代的历法是根据月亮的圆缺计算,正月的第一个望日(十五)自然成为一个重要的节日。

然而,那时人们是如何庆祝元宵节的呢?

根据现存最为完整的一部记录中国古代南方岁时节令风物的笔记体文集《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元日至于月晦,并为酺聚饮食。士女泛舟,或临水宴乐。”作者宗懔按:“以正月初年,时俗重以为节也。”也就是说,正月是一年伊始,人们相聚饮食,泛舟游玩作乐是最常见的事。该书还具体的记录了正月十五日的习俗有“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登高之会”,“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的习俗。煮豆粥加油脂祭祀的是“蚕神”,和“夕迎紫姑”一样,都是为了祈求年年丰收。

在北方,比较早的记录有《北史》卷七十七,柳彧上奏说:“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伎,诡状异形。外内共观,曾不相避,竭赀破产,竞此一时。”柳彧是看不惯当时“闹”元宵的“盛况”而要求皇帝禁绝。他的奏文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当时的正月十五日晚上,北方人民击鼓燎炬,男女共相大事庆祝。

唐代的《艺文类聚》也收录“岁时”,其中正月十五有几条材料值得关注。其一是:“《史记》曰:汉家以望日祀太一,从昏时到明。今夜游观灯是其遗迹。”然而,核对《史记•乐书》的记载是:“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司马迁并没有说是“望日”祀太一,核对当时的“上辛”日,也没有上辛是十五日的证据,所以《艺文》的引述尚待商榷。然而,资料却明确指出到了唐代,已经有元宵夜游观灯的习俗。其实唐玄宗曾在天宝三年(744)下诏令:“每载依旧取正月十四日、十五日、十六日开坊市门燃灯,永以为常式。”(《旧唐书•玄宗纪》),这更可说明元宵挂灯笼的习俗在唐代已经成形。

《艺文》另有两条材料说:“《西域记》曰:摩竭陀国正月十五日,僧俗云集,观佛舍利放光雨花。”以及:“《涅槃经》说:如来阇维讫,收舍利罂,置金床上,天人散花奏乐,绕城步步燃灯十二里。”《西域记》是唐玄奘的西行笔记,确有记录那么一条。《涅槃经》指的是西晋沙门白法祖所译的《佛般泥洹经》。原文作:“天人散华伎乐,绕城步步燃灯,灯满十二里地。”可见燃灯庆祝本就是佛教习俗。

为什么欧阳询会引述佛典?相信唐人普遍相信正月十五燃灯庆祝的习俗传自西域佛教燃灯供佛的故事。因此,我们确信元宵燃灯习俗是从唐代开始,结合中国传统节庆和佛教习俗的一个新民俗节日。

原刊:《星洲日报·东海岸》27/02/2010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