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1日星期三

【131】 愚不可及是正确的?

《论语•公冶》记载孔子的话说:“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这是成语“愚不可及”的出处,但意思恰好相反。今天我们说人“愚不可及”是骂他愚蠢,笨得无以复加了;可是孔子的原意却不是这样,孔子评论宁武子的那番话,明显是在表扬他。用今天的话说,孔子说的是:“邦有道的时候,宁武子表现出智的一面;邦无道的时候,宁武子表现出愚的一面。他的智,很多人都做得到,他的愚,很多人就做不到了。”

宁武子的“愚”到底是什么?这点,孔子没有说明,后人在理解上就产生很大的歧义。归纳起来,有两种主要看法:一是认为宁武子的“愚”是装出来的;另一是认为宁武子的“愚”是真正意义上的愚。

唐前的儒家大多支持前一个论点。例如皇侃就引用王朗的话说:“或曰详愚,盖运智之所得。”详愚就是“佯愚”,是装傻的意思,是大智慧者表现出来的一面。因为他们的“愚”是为了“韬光潜彩”,“晦智藏名”,以便能“全身远害”。
宋代大儒朱熹则主张是“真愚”,他说:“宁武子,卫大夫,名俞。按《春秋传》,武子仕卫,当文公、成公之时。文公有道,而武子无事可见,此其知之可及也。成公无道,至於失国,而武子周旋其间,尽心竭力,不避艰险。凡其所处,皆知巧之士所深避而不肯为者,而能卒保其身,以济其君,此其愚之不可及也。”(《四书集注》)

朱熹的话铿锵有力,符合孔子“知其不可而为”的精神,所以深为大家喜爱。于是,大家比较倾向的是表扬宁武子的勇于担当的态度,不管国家清平还是动乱,都竭尽心力为国家服务。清平时出仕,有所作为,这是大多数人都做到的;动乱时留任,稳守岗位,这就显得更加珍贵了。

朱熹的解说是根据《春秋传》,主张宁武子当官的“盛世”是指卫文公之世,而“乱世”则是卫成公之世。可是,这一点却不为后世所认同,程树德《论语集释》便直陈“《集注》失于考证,毋庸深讳”。程氏引述的资料非常详细,主要说明的是宁武子不曾在卫文公时期当官,而是在成公时出仕。而终成公之世,并非无道,反而有明显的政绩,所以说“有道属成公”。近代的儒家钱穆也说:“宁子仕于卫成公,成公在位三十余年,其先国尚安定,宁武子辅政有建白,是其智。后卫受迫于晋,宁武子不避艰险,立朝不去,人见为患。然当为乱,能强力不回,是不可及。”

大陆学者张勇曾写《孔子说“愚”》一文(《东方论坛》,2004),深刻讨论了孔子在《论语》中论人“愚”的事迹,并主张宁武子的“愚”是“守死善道”,又能“妙隐现之权”的仁智兼综的品质。知“权变”的确是孔子处世之道,例如他评述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意思就是君子不要愚忠,有道则仕,无道则隐。宁武子不隐,佯愚守住岗位,不正符合孔子权变的精神么?

张勇说:“‘愚’是中国传统文化之变通精神的典型表现之一,这也是先秦儒道两家思想的一个契合点。”钱穆也主张说:“以忠为愚,乃愤时之言。沉晦仅求免身,乃庄老之道。孔子之称宁武子,当以后说为是。”

后记:林教授呼吁黄家定学宁武子,心里有感,故写此文。

原刊:《星洲日报@东海岸》21/03/2010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