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30日星期日

【205】回也不愚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2.9)

“回”是指颜回,字子渊,孔门第二期的学生,却是孔子最为疼爱的学生。早孔子两年去世,去世时,孔子大为悲恸,直呼:“天丧我也!”

李零教授说孔子经常夸颜回,这段话是夸他“大智若愚”,真是一语中的。可是落实到具体情况的分析,李教授说:“夸来夸去,无非说他道德好,安贫乐道,勤奋好学,比较空。他的最大优点,是听老师的话,绝不顶嘴,其他事迹,嘉言懿行,一点没有,历史记载,一片空白,学都不知道怎么学。”相比之下,李教授更喜欢常被孔子责骂的子路,因为他很有个性。

我觉得李零教授的说法太过“经世致用”了,他是根据现在的情况分析古人言行,以达到警惕今人的目的。最为逗趣的是他说:“现在的学生特会拍老师,很多都是‘回也不愚’。”(《丧家狗》)创造了一个新典故。

我们且省视古人如何理解孔子这段话。

何晏的《集解》引述孔安国的话说:“不违者,无所怪问。於孔子之言,默而识之,如愚。”又说:“察其退还与二三子说释道义,发明大体,知其不愚。”这段注释很清楚地说明情况。孔子既然判断颜回听讲时保持静默是“如愚”,那就表示孔子是允许弟子和他互动,有来有往地讨论课题。孔子又如何知道保持静默的颜回“不愚”呢?原来是观察他退下之后,给他人转述孔子刚讲过的内容时,不但说得头头是道,而且还有自己的新体会。因此,孔子充分肯定颜回的这种学习方式。

这个诠释几乎就是定论。梁代皇侃全盘接受了下半句的诠释,至于上半句,他则进一步解释何以颜回“不违”。皇侃糅合了道家的观点将圣人的大道定位为“形而上”的,贤人所体会的道则是“有形”的。孔子既然“终日所言”,则必落于“有形”,颜回是贤人,自然轻易领会得了,所以便“不违”;其他弟子还没达到贤人境界,所以多有不解,以致多有咨问。

宋代邢昺的《注疏》,完全采纳孔安国的说法。稍后的朱熹亦然。

清代李中孚说:“大聪明似愚,愚而不愚;小聪明不愚,不愚而愚。大聪明黜聪堕明,知解尽忘,本心既空,受教有其地;小聪明矜聪恃明,知解纠缠,心体未空,入道无其机。回之如愚,正回之聪明绝人、受教有地、入道有机处。”(《四书反身录》)这叫人想起禅宗著名的典故:学者向禅师请示佛法大意,禅师倒茶接待,满了还再斟,学者受惊阻止。禅师说:“您就像这茶杯,自恃聪明,心存成见来理解佛法,又如何吸收得了佛法大意?”

皇侃援道入儒,李颙援佛入儒,道理都说得通。中华文化涵摄儒释道思想,自古已然。

若要经世致用,我会如此提醒学生:学习有不同的层次。最上的当然是能够与老师互动,有焦点地讨论问题;其次就是吸收老师所讲,加以消化,化为己有;再次就是迷迷糊糊,全盘接受,却又不知老师所云为何;最下的是为了问而问,不但岔开老师的话题,还搅乱了整个局面。“回也不愚”是第二层次的学习方式。

原刊:《星洲日报·东海岸》16/10/2011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