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5日星期一

【125】冬至不是冬天来了

昨天是冬至,在脸书看到好些朋友望文生义地解读为“冬天来了”,甚至怀疑怎么冬天早就到了,现在才说冬至?其实,冬季始于立冬,“立”有建立、开始的意思;冬至则是“冬天的极致”之意①。

从文字学渊看,“至”的本义是到来,《说文》说是象形字,是一只鸟从高处飞下落地。这个字后来延伸其他意思,其中一个是到达极致的“最”的意思,如《庄子》的“至人”,《大学》的“至善”等。

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起源甚早,正式纳入历法是汉武帝时期编订颁行的《太初历》。这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科学知识,去年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申报的名堂是“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

中华民族早就会观察太阳以了解时间的变化,最初的仪器还真简单,就是用土圭观察地上的日影(晷),每年日影最长的称为“日至”(冬至)。这一天之后,白天越来越长,阳气也逐渐回升②。因此,冬至这一天是阴阳二气自然转化之日,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是上天赐予的福气,应该庆祝。所以一些地方便流传“冬至大过年”的说法。

结合今日科学的发现,冬至的至,除了是太阳影子最长、阴的尽头阳的伊始、白天最短之外,还有太阳是在最南端,直射南回归线的说法。古人对二十四节气中的“八位”(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的发现,是区分地球公转受影响的八个关键季节;而另外的十六个则反映了四季中更细微的气候变化。

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我们确实较难明白这种天气的变化。所以,在继承的当儿往往有张冠李戴的误会。比较严重的就是“立春”,竟被当成是让鸡蛋站立的节庆。

节气与我们无关,但民族的智慧却该铭记,因为那是一种值得传承延续的科学精神,也是一种可以令我们身为中华民族而感到骄傲、并立志向前人看齐的智慧遗产。

也就因此,我们让师范生都学习中华文明,其中便包括历法。历法有三种:阳历、阴历和阴阳历。阳历是太阳历,是一个回归年;阴历是月亮历,一个月即是一个朔(初一)望(十五)月;阴阳历除了根据回归年,也跟月亮的圆缺,设置闰月以使月相相符,也与地球绕太阳周期运动相符合。今天我们采用的公历是阳历,阿拉伯采用的是阴历,中华民族采用的则是阴阳历。我们这里三种历法都看到。

注:
① “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天最短,其后阳光直射位置则移向北方,白天又慢慢长。因此冬至是一年中白日最为短促,黑夜最为漫长的日子。如果不以大地的温度为标志,而以太阳的长短为标志,今天就是“冬的极致”(但却莫解成冬天已到尽头),故曰“冬至”。英文译为solstice, 夏至是summer solstice,冬至是winter solstice。Either of the two times in the year, the summer solstice and the winter solstice , when the sun reaches its highest or lowest point in the sky at noon, marked by the longest and shortest days.
② 冬至并不是冬天最寒冷的一天。冬至只是日照时间最短,太阳直射角最小,也就是变冷速率最快的时候。虽然如此,太阳直射角度与地面夹角增加是很缓慢的,地面日热量收支仍处在逆差状况,地温仍会继续下降。民间的经验是:冬至是“交九”,就是从冬至开始数九,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到了三九四九(冬至后27天到36天,与大寒冬至的30天时差吻合)才是最冷的时候。

《星洲日报·东海岸》24/12/2017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