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才一周,孩子们就忙着写课业。一位家长在脸书这样描述:老大忙着写课业,连澡都急着洗以赶着回房闭门用功;老二写得发慌,家长劝他运动放松去,孩子却怪责家长想害他。家长实在忍不住看孩子拼命地写课业,想出手帮他们,孩子说:“你当老师傻的,分辨不出?”
以上是针对孩子行为的刻画,家长看到的还不止于此,他继说:“让孩子们忙碌之后一有机会就疯狂解放! 这种弥补的心态真让人畏惧。”我为这句话而沉思:多么深刻的体会,多么无奈的呼告啊!值得老师们反思。
诚然,我们对孩子的理解往往不足,总站在大人的角度看待他们,为他们设想安排,认为他们该这样该那样,没有认真考虑孩子们的需求。更糟糕的是,大人想见到的,一旦孩子做到了,双方都有“完成任务”的解放感觉。大人会用一种纵容的方式来嘉奖他们,任由孩子做他们想做的,例如电玩;而孩子则选择放纵的方式“庆祝”,与学习无关。孩子“忙”些什么,是否忙得有意义,反而被疏忽了。“学习”是这么一回事吗?
追寻一个短期内便可以落实的“理想”是不太难的,例如完成课业,例如考好成绩。过程中的用心和努力固然值得嘉奖,但过后采取的“弥补”或“平衡”的做法,却破坏了之前的付出。长期下来,孩子得不偿失,成长过程中让三观缺席了。三观指的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才是教育的实质内涵。
前几天看到一个视频:中国某酒店清洁工人被发现用马桶刷洗玻璃杯,叫人震惊!工人是如期完成了工作,如果事后检查,说不定还会表扬他的尽责。可是,这样做显然不道德,是三观缺失的一种行为表现。
教育要传达的,不是只掌握某项技能,更要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三观是值得思考的:人活着的目的是什么?生活中什么才是珍贵的、有价值的?怎样才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避免局限在一个小格局里?
要培养三观,不能只作为知识传授,流于口耳之间的“学问”,最终学生只会说,却不能转化为一种力量。唯有通过感受与实际体会,才能内化为一种实力。要加深感受和体会,除了让学生多接触优质的读物之外,学校还得创造机会让学生在群体生活中实践,学习生活与处事。
教育该有更明确的方向,才会有正确的做法。让学习对象过度劳累,然后再给予弥补的做法不但会抵消教育的目的,还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星洲日报·东海岸》14-01-2018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