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日星期日

【200】假老外学中文

我有一个朋友,他自小受英文教育,家人都是。他的英文是剑桥最高水平的。我的博士论文完成后,论文纲要得译成英文,我找他帮忙。我是学古代文学的,有许多古典词汇,还有好些古籍名称,要译成英文有一定的难度。可是,他做得很好,我的博导的美国友人看了,连连称赞,直呼若非精通中英双语是做不到的。

我多次和他同台演讲,从来没有人怀疑过他不是华校生。他的中文说得很流利,就连讲义也是他自己准备的。当然,讲义是后期电脑普及后才做得到的,30年前我们一起出外演讲,他是无法提供讲义的,因为他不会写汉字,一直到今天也是。

这样一个“假老外”驾驭中文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呢?

上个星期天,我们听日本教授演讲,她提出一个发人省思的个案:有个日本孩子,创作能力很强,可以写出很好的小说。可是,他的语文成绩却频频不及格。学校老师就此事讨论,最终大家还是一致认定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要求,不能接受他跨越识字写字的基础表现。教授无限感慨地说:“这样的孩子要承受多少压力,天份要承受多大程度的打压啊!”

世界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在2000年发动学生能力评估(PISA)时,就表现出超前的视野和远见。他们一改传统的重视知识测试,而重视测评学生的素养。比如数学测试,考的不再是解题的能力,而是能否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各种现实问题。语文更加是如此,他们不再停留在过去重视种种语文表现技巧的层面,而重视通过语文开展的思辨能力。所以PISA测试是各国翻译为自己的语言进行的,当局没有指定语文。

我国虽然于2009年参与PISA测试,对这些核心的改变却不敏感,认知依然停留在上个世纪的思维。掌权的一再强调英语的重要,教学的一再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让识字和写字能力凌驾在思辨能力上,就说明我们没有与时并进。这样的教育实施,莫说无法真正栽培人才,就连PISA测试成绩恐怕也难以提高。

《星洲日报·东海岸》02/06/2019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