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30日星期六

【佛46】我们需要怎样的佛教教育?

前些时候,我在居士佛教论坛中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分享了文德甲佛教会以阅读为主轴改革周日佛学班教学的案例。反馈出乎预料,引发我更深一层对佛教教育的思考。

当时一群来自印度的比丘听后,便发出邀请,希望我到印度去讲课。他们说当地的佛学班也面对很大问题,不知道该如何带。现代青少年不像以前,没有多少人愿意来佛学班;来了也留不住。

此外一位韩国的佛友说:“你说得很对,佛教一定要努力推广教育。韩国佛教之所以没落,是因为我们国内只有弘法,没有教育。”

看来佛教教育该怎么做是全球化的问题,并不只是我国佛教界面对的挑战而已。

教育与弘法,虽然都是宣扬佛教道理,但同中有异。弘法是直接把佛教道理说出来,一般上,受众心理上本来就有需求,所以是对症下药。教育可不是如此,特别是现代的教育,更不能再把对象当成是欢喜受教的。教师不但要主动出击,而且还要想方设法让听众受教,启发他们的自觉力,主动参与学习。

以前我一直不能同情星云大师说的“我们是佛教徒办学,不是办佛教大学”,总觉得既然是汇集佛教的资源,为什么不能通过大专教育提升教徒的佛学知识和素养?后来眼界逐渐放大,才体会大师的高瞻远瞩。佛教不能那么被动,只等需要的人来学习;佛教徒必须更积极融入社会,以佛教的情怀为社会服务,才能彰显佛教的价值。

要加强佛教徒的宗教情操,儿童佛学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过去,大专学府一度盛行佛教,很多大专生都乐于接触佛法,但那是环境造成,是摆脱了应试教育后的一种内在需求。他们大多只是知性的探索,即使情感上认同,宗教情怀却不容易生起。毕业后,随着生活目标的转移,往往他们便放弃了。所以我们常听人说大专生学佛,会随着毕业而涅槃。

儿童时期的教育,却会让一个人饮水思源,对团体和组织产生非常深刻的感情,时刻想回报。这不是“行有余力”才为之的。佛团一定要重视儿童佛学班,让儿童自小有宗教意识。

现代生活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不能刻舟求剑,用同样的方法引导现在的儿童。我是佛学班长大的,深知过去与现在的不同。当年的学生比较单纯,一本《佛学入门手册》都会读得津津有味。叫我们参加佛学考试,我们就应考,并以文凭为荣。佛学班除了传授佛学,也教学校科目,类似课后补习班,在那个时期,这样的佛学班就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随着补习愈发普及,周末还要学生上学般上课,无异胶柱鼓瑟,逼牛喝水。再说,五花八门的虚拟世界,诱惑力何其大,学生宁可呆在家里滑手机玩游戏,也不想花费时间到佛学班听教。因此,佛学班要更契合学生的心态,既要吸引他们,又要引领他们学习,走向一个更好的成长道路。

佛学班不但是学生成长的地方,也是教师安身立命之处。佛学班提供的平台,该可以让教师做到正规教育所做不到的,这样才能吸引义务者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持续腾出周末时间教佛学。能让学生在佛学班学到和学校不一样的东西,诱使他们乐于投入时间和精力学习,以换取更大的心灵满足。这样才会促使他们对佛教产生感情,日后会以佛教的精神反馈社会。

 
“渐修顿悟”系列之46
29-11-2019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