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8日星期二

【83】历史岂能容许如果

秦朝末年,项羽和刘邦争天下,这是大家所熟悉的事。

楚汉相争的事迹在司马迁的《史记》写得非常详细,高潮迭起,引人入胜。因此,事情隔了两千年,依然是大家茶余饭后的话题。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种说法:“韩信的个人杰出使得他有本事站出汉代的舞台,甚至差点便和刘邦、项羽三国鼎立,差点把‘三国演义’的故事移前了几百年。”
这样“差点”的说法,是历史学中的大忌。历史本来就不可以做假想,不能说“如果”的。不过,话居然说了,我们还是要看看说者是否有根据。作者往下说:“当年刘邦项羽两个巨头正交战得紧,当时韩信做了齐王,是和刘邦的汉中王以及项羽的西楚霸王相等级的。当时就有谋臣和韩信分析,现在你韩信左脚向刘邦就刘邦得胜,右脚向项羽就项羽一统天下,不如你谁也不帮,和刘邦项羽三分天下。”

“齐王和汉中王和西楚霸王”相等级?“谁也不帮,和刘邦项羽三分天下”?呵呵,这不是说历史,是说书讲故事了。

先说刘邦是否当过“汉中王”。公元前 206年,刘邦虽然先进关中灭秦,但是两个月后项羽挥师前来后,刘邦自知不敌便让出关中。翌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同时分封十八诸侯,这是司马迁列项羽的传记为“本纪”的最主要依据。当时,刘邦被封为汉王,领巴蜀及汉中地。巴、蜀、汉中是“汉王”刘邦的封地。

后来,刘邦在汉中得到韩信的辅助,“暗渡陈仓”得以和项羽一争天下。其后事件的发展是韩信的军事力量越来越强,拥有齐、赵两国故地,手下有几十万大军,从数据上来说确实有三国鼎立的可能性。但是从当时的局势和韩信的性格来看,韩信跳出来称帝的可能性是不可能的。

上文提到的谋臣是盱台人武涉。他前去游说韩信时是这么说的:“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武涉的确怂恿韩信“三分天下”以在北面称孤。不过,他要韩信独立的原因是“反汉连楚”,他是为了项羽而去说韩信的。这段事迹在《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只是略提,但是在《淮阴侯列传》却写得很详细。韩信最后的说法是:“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他断然拒绝了武涉的建议,并表示因为刘邦的“知己”,他誓死也不背信。

其后,还有蒯通游说韩信,韩信的立场还是一样。可见,韩信虽然善于带兵,但是却从来没有称帝的意图。刘邦后来给他治罪时,他还自称自己是“带兵之才”,而刘邦是“不能将兵,而善将将”,并说刘邦当皇帝是“天授,非人力也”。韩信这番说法并非只是谦虚而已,而是局势就是如此。

我们看待历史,不能用今人的眼光看待史事,然后做出很多“如果”之说,去评价历史。要说历史,就要下硬功夫,直接看原典,寻找可信的“论据”。没有强有力的根据的话,就不该“大胆假设”,否则我们只能算是说书人,在街头巷尾作表演尚可,要登学术殿堂则难矣!历史要的是证据,故事要的是想象;史家和说书人的不同就在这里。

原刊:《星洲日报·东海岸》31/01/2009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