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6日星期四

【85】为身不顾后的英布

淮南王英布、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同是刘邦建立大汉江山的三员大将。

三人最终的命运都相同,即在刘邦称帝后一一被杀害,成了历史上的悲剧英雄。

英布被杀的过程,司马迁是这样记载的:

刘邦铲锄了韩信、彭越后,英布开始有顾忌。后来,他终于忍不住起兵造反了。刘邦得到消息后,向薛公请教如何做。薛公就当前局势,告诉刘邦英布可能采取的三种做法:如果英布采用上策,刘邦就要失去山东地区;采用中策,双方胜负就很难说;倘若采用下策,刘邦就可以安枕无忧了。

刘邦听了后,又问英布会采用哪条战策,薛公毫不犹豫地说:“选择下策!”刘邦再问原因,薛公说:“布故丽山之徒也,自致万乘之主,此皆为身不顾后,为百姓万世虑者也。”(《黥布列传》)薛公的意思是说英布过去的成就,不过是为了自身的富贵,从不为后代子孙考虑,也不顾及当前百姓,所以说他会选用下策。刘邦听了后,就调动军队,亲自率军向东攻打英布,成功歼灭淮南王英布。

薛公的评论是尖锐的。像英布般处处只为自己盘算,不会考虑后代子孙的幸福,也不照顾人民利益的将军,是不会有智慧作出正确的政策决断的。这种目光短浅的人,迟早要搞个身败名裂,家破人亡。

何以判断英布“为身不顾后”?司马迁记载得很清楚:

英布最初是刘邦的死对头项羽麾下的大将。齐王田荣背叛项羽时,项羽带兵去讨伐他。项羽向当时身处九江的英布征兵,英布却推说生病没有前去协助。项羽对于英布的作为是很生气的,但是考虑到当时的局势,以及爱惜英布的带兵天分,所以忍下没对付他。

后来,刘邦派遣随何带领二十人去游说英布背叛项羽。英布最初大言不惭地说他效忠项羽,不会叛变,随何却一再以言辞讽刺他效忠者“固若是乎”(会是这样子的么)?使得英布不敢再为自己的立场掩护。最终随何分析了当时的局势应该是“汉强楚弱”,诱使英布背弃项羽,转投刘邦。当然,随何也开出“汉王必裂地而封大王”——让英布当淮南王的优厚条件。能够以丰厚的利润买通的将领,肯定是目光短浅,头脑简单,所以会轻易地跳槽到敌方阵营去。

就是因为这件事,曾任楚国令尹的薛公看穿了英布的见利忘义,知道他有的是自私自利的功利思想,所以很肯定地告诉刘邦这种“将才”只会选下下之策,是毫无作为,注定一生要失败的!

历史证明薛公的判断是正确的。

原刊:《星洲日报·东海岸》14/02/2009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