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30日星期六

【284】以民为先的政治观


纳吉上任首相后,推出一马口号,并标榜“以民为先”。

“以民为本”的政治观念,在2003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三中全会中被提出,2007年进一步阐述。

这是儒家的治国主张,最早是孔子提出,其后由孟子确定下来。不过,孔子的“民本思想”与孟子同中有异,孔子的民本观是为维护君权而服务,所以是一种由上而下的家长式政治手段;孟子虽也维护君权,但却敢于打破旧观念,提出“民贵君轻”的新主张,缔造了由下而上的新思维,并把民本政治观推向另一个高度。

孔子的民本思想,来自古代典籍。例如《尚书》明确指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五子之歌》)的民本思想,并提到“先知稼穑之艰难”,“怀保小民,惠鲜鳏寡”(《无逸》),“勿误于庶狱庶慎”(《力政》),强调君主该重视人民的基本生活,要照顾孤老,更要谨慎处理讼诉的事件,不让冤案发生。孔子据此提出富民、教民的主张。《论语》记载,某次孔子到卫国,赞叹卫国人民众多,冉有问人民多了该怎么办,孔子答“富之”,再问,又答“教之”。(《子路》)

到了孟子的时代,他进一步阐述民本思想,并提出不少具体的主张。我们可以将它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提出“民贵君轻”,表达了人民才是政权更替的最终决定力量。孟子说:“民为贵,社樱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樱,则变置。”(《尽心下》)

以上一段精辟的论述,先把至高无上的“天子”降尊,强调了“民贵君轻”的观点。国家的兴亡,决定在谁能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成了政治的主体。最具冲击力的还是提出了如果君主不称职,危害到国家社稷,影响到民生,就“变置”,也就是“更换”君主。

有关更换君主的主张,孟子还在齐宣王面前提过,他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令齐宣王“ 勃然变乎色” (《万章下》)。这段话说得很白,即君主有大过而不听劝戒,一意孤行,人民就有权利更换君位。

二、提出民心才是政治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孟子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 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 所恶勿施, 尔也。”这也说得很明白,君得民心则国家昌盛,失民心则国家衰亡。要得民心,就得喜欢人民所喜欢的,厌恶人民所厌恶的,简而言之,就是为民着想、为民谋利,才能得民心。

三、保民、养民、富民、教民的民生思想。“保民”的具体内容是关爱人民、利惠人民;“养民”则是要使人民都有固定的产业收入、减免刑罚、减轻赋税;富民和教民则延续孔子的主张。

孟子先进的思想,常被视君权至上的君王否决,例如明太祖朱元璋多次下令删除《孟子》有关民本思想的书,并且“课试不以命题,科举不以取士”。可是,不管如何删除,《孟子》还是为后世保存下来。

可见,“以民为本“的确是政治的金科玉律。

原刊:《星洲日报·东海岸》28/04/2013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