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的是阴历五月五日。
中国古代历法根据月亮的圆缺计算,故称“阴历”。
阴历也称农历,因为古代中国人生活与农耕有密切关系。
从古代文献中,我们发现五月是凶月。例如东汉董勋的《问礼俗》载:“五月,俗称恶月”,同期应劭的《风俗通》说:“俗云:五月到官,至免不迁”,《全后汉文》有“五月盖屋,令人头秃”(清代严可均辑)等。
五月五日为重五,更为不吉。《琴操》载春秋介之推在这天烧死(《艺文类聚》引)。介之推是大家熟悉的人物,曾协助晋文公重耳复国,后来隐居深山,文公召而不见,终不肯见,结果被活活烧死。《史记》记载战国四公子孟尝君的生平,也提到孟尝君的父亲因为“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所以坚决不养。司马迁记载的这个传说,不是个案,因为后来《西京杂记》记载的王凤,《殷芸小说》记载的胡广等,都是因为五月五出生而被父母遗弃。
《北齐书》记载南阳王绰的事迹更加有趣。王绰虽然生于五月五日,但是却被养了下来。不过,他死后却四百日尸体不烂,因为“俗云五月五日生者脑不坏”。
可见,在民俗文化中,五月五日本就是个凶恶的日子。
当然,我们的老祖宗向来就有“自强不息”,“人定胜天”的坚强意志。所以对于五月五的不吉,不会就此认命的,由此便产生了相应的辟邪解除之法。
概括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
一是道士们的神符辟邪法。《抱朴子》便有“五月五日,作赤灵符,着心前”,魏收《五日诗》说“辟兵书鬼字,神印题灵文”等。二是药物避邪法。《大戴礼记》载“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夏小正》说“此日蓄采众药,以蠲除毒气”等。三是彩丝续命。《风俗通》有“五月五日续命缕,俗说以益人命”,就是指给小孩颈项套上五彩丝绳,以免魂魄被鬼神夺走。
除民俗之外,北魏贾思勰留下的农书《齐民要术》有比较科学性的记载:“五月芒种后,阳气始亏,阴匿将萌,暖气始盛,虫蠹并兴。”这表示阴历五月是盛夏将临的时间,瘟疫容易产生,人类和农作物都受到极大挑战。古代没有良好的医疗条件,对于病疫的散播,最自然会想到的便是祈禳的习俗。例如《后汉书•礼仪志》便有“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茂。其礼以朱索连荤菜,弥牟朴蛊钟。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这是关于五月祈禳的记载。
《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也是祈禳的记载。端午节将“艾”草悬挂于门户的习俗,据说与屈原有关。但是屈原留下的诗篇,常常以艾为臭草,象征腐败,纪念屈原的节日悬艾,叫人费解。
民俗的流传,会渐渐以某些人物挂钩,并赋予新的意义和使命。五月五日可以纪念的人物众多,如介子推、伍子胥等都是。但是,由于屈原留下的诗篇充满着“爱国”和“不同流合污”的一种特殊气质,更符合广大群众的心理特征,于是五月五日逐渐与屈原挂钩,纪念屈原成了广大群众所认同的意义,成为中华名族的一种心理取向。
五月五日,遂从凶日转变为“爱国”纪念日。
原刊:《星洲日报·东海岸》05/05/2013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