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忠全老师在其专栏中曾经这么说:“不少人一旦气爆了,就随口甩出的 Pek Ceh —— 不光在口头,面子书也没少见到这拼写方式不一,但在在指向同一个方音的词。说的人大多不晓得,这其实并非有音无字,而是货真价实的汉语词,写出来就是‘逼仄’。”又说:“说‘逼仄’冷僻罕用,这确实是本地的实际状况,却不能说中台的中文也如此。”
我同意杜老师的说法。
诚然,“逼仄”这个词在大陆是常用的,即使在学术界也是如此。例如苏州科技学院的梁培培硕士论文是《逼仄空间的道德镜像》(2011),肖百容在《中国文学研究》发表《逼仄、苦难的空间意识——鬼子、东西小说新论》(2009),魏汉武曾在《语文知识》发表《逼仄空间挤压下“扭曲”、“异化”的人性——从七哥、丁太、黄苏子看方方笔下的凡俗人生》(2009),刘红娟在《戏剧文学》发表《传统戏剧:在逼仄的情境中挣扎》(2012),邢少文在《南风窗》发表《半城市化下的逼仄人生 》(2012),姜辉在《大众文艺》发表《行走在逼仄的生命之路上——浅谈“魏晋风度”与魏晋美学》(2010)等 。
这些文章中提到的“逼仄”,兼有“狭窄”和“窘迫”的意思。例如梁培培的论文,副题是《小说<蜗居>的伦理解读》,对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住房问题和道德态度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题目中的“逼仄”指的是“狭窄”。又如姜辉的文章谈的是魏晋风度,其时读书人在动荡社会中经历的生活是窘迫的,所以他说“在逼仄的生命之路上”。
以上的论文题目,并非学者自创生词,而是延用古书的。
唐代杜甫有一首诗是《逼仄行——赠毕曜》,开头便说:“逼仄何逼仄,我居巷南子巷北。可恨邻里间,十日不一见颜色。”宋人注杜甫诗歌,是相信老杜诗句“无一字无来处”的,所以黄鹤注说杜甫的“逼仄”来处是《上林赋》,司马相如说“逼侧泌瀄”,“泌瀄”是“波涛互相冲击”,也就是说“像波涛般相互冲击的逼迫。”简单的说,就是杜甫要说明他和华曜的居所不过是一个在巷南一个在巷北,距离是很近的,但是却十日都不能见上一面。
宋代王安石曾写三首诗给蔡天启,第二首是:“蔡子勇成癖,剑可万人敌。读书百纸过,颖锐物不隔。开口取将相,志气方自得。偪仄何偪仄,未见有一获。萧条两翅蓬蒿下,未能生彼升天翼。焉能学堂上燕,绚练新羽翮。”这里的“偪仄”也就是“逼仄”,“逼仄何逼仄”,与杜甫所写一样,但意义上却有差别。王安石指的“逼仄”不是空间的距离了,而是慨叹文武全才的蔡天启处境尴尬,虽有满腔热诚,却始终一无所获。
宋代晁说之的《嵩山文集》这样写:“君不见少陵有客字子美,三赋献罢胡尘起……邻里一人安可得,亦无坟冡可蓁芜。人间偪仄何偪仄,却自骑鲸追李白……”“骑鲸鱼”的典故出自《羽猎赋》,意为告退归隐。所以,上面一段文字的意思也是指人间是充满窘迫之境的。
从古人用“逼仄”的情况看,其意思并不只是指“狭窄”,而更多是延伸开来的心理上因狭窄而起的压迫感。若您也感觉不适宜,就让自己“逼仄”一下吧!
原刊:《星洲日报·东海岸》19/05/2013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