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史料,岳飞背上刺字的来源是:“先是,秦桧力主和议,大将岳飞有战功,金人所深忌,桧恶其异己,欲除之,胁飞故将王贵上变,逮飞系大理狱,先命铸鞫之。铸引飞至庭,诘其反状。飞袒而示之背,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宋史380•何铸传》)
此外,史料还有:“初命何铸鞫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宋史365•岳飞传》)
以上两则史料点明岳飞背上刺的字是“尽忠报国”四字。史料并没有说明刺字的具体情况。
此后涉及岳飞的文学作品,刺字的故事屡经变化。例如明代的传奇《东窗记》沿袭何铸审案的情节,不过却把何铸同情岳飞,不忍加害被贬抑的情节,改成审案官周三畏不满岳飞被陷害而挂冠。传奇仍保留读书人秉持良知,看到岳飞背上的刺字而反省冤案的情节。
稍后的《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则写了岳飞刺背的具体情节,说是乡间好汉邀岳飞一同入山为寇,岳飞乃令人在背上刺“尽忠报国”四大字,以示不会同流合污。《说岳全传》也承袭这个故事。
明末戏曲《精忠旗》特辟一折专写岳飞刺背。受文臣爱钱、武臣惜死、二帝被掳、都城陷落的刺激,岳飞要求张宪用刀深刻“尽忠报国”四字于背,突显岳飞以身许国的宏大志愿。
《精忠旗》的故事是有根据的。根据《宋史•岳飞传》记载:“(绍兴三年)秋,(岳飞)入见,(高宗)帝手书‘精忠岳飞’字,制旗以赐之。”这是皇帝嘉奖岳飞的战功而给予的恩赐。
历史记载御赐“精忠”旗的背景是岳飞平江西虔、吉诸地盗贼“剿寇有功”;落到小说家笔下,如《东窗记》《精忠记》等,却被改为岳飞抗金大破拐子马、铁浮屠“御虏有术”。事实上,高宗偏安江南,不但不支持岳飞抗金,还暗许秦桧杀害岳飞以巩固自己的帝位,他是不会嘉许岳飞抗金是“精忠”的。
“尽忠”与“精忠”都是岳飞精神的象征,在明代这二者是分得很清楚的。“尽忠”源于岳飞的刺字,体现的是岳飞个人的高尚意志;“精忠”则源于皇帝对他讨贼的嘉奖,是他人对岳飞价值的一种肯定。“尽忠”与“精忠”,一内一外,并行不悖。
可是到了清代,这种自我评判与外界评判终于合流,融为一体,于是出现了“精忠报国”的岳飞。清初的戏曲《夺秋魁》《如是观》,小说《说岳全传》还出现了岳飞母亲姚氏于岳飞的背上刺字的故事。一方面强调了岳母教子有方,另一方面突显岳飞的孝亲观念。从此,“尽忠报国”一变而为“精忠报国”。
“精忠报国”取代“尽忠报国”,似乎带有政治意图。前者是皇帝的嘉许,后者是自我的期许,二者的意义是有差别的。“精忠”带有奴役人民效忠君王的意思,成为效忠帝皇的代号。这样的观点,背离了岳飞自许“尽忠报国”的宏图壮志。
原刊:《星洲日报·东海岸》23/06/2013
很喜歡最後一段!!!
回复删除很好奇您在寫文章時,是邊寫邊參考資料、還是一氣呵成。(當然您淵博的知識基礎是很重要的)
因為就這一篇《岳飞背上刺的是什么字?》來說,您就使用好多論據。
1)宋史
2)明代传奇《东窗记》
3)《大宋中兴通俗演义》
4)小说《精忠记》
5)清初的戏曲《夺秋魁》《如是观》
6)小说《说岳全传》
會這麼問,是因為在您的文章,針對要談及的題目,
您常會提出論據(引經據典),然後進行論證,最後提出您獨特的論點。
很羨慕、欣賞這樣的做法,紮紮實實,要怎麼辦到??
谢谢小吴。一般上是先有想法,然后去找资料加强自己的观点。我治学还是不够踏实,并不是直接看原典有了想法才写作的,惭愧!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