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1日星期日

【97】我们谈的是语文教学

网络流传两个吸引力华社关注的视频:马来学生在北京用华语辩论,马六甲华小有马来女教师教华文。遗憾的是,关注偏离了焦点,情绪多过理智,理想超越现实。情绪的是站在种族的角度看问题,表示抗拒;理想的则是站在国民的角度看问题,表示支持。

语文的学习和应用是复杂的。一个人最初接触的语言,我们称为“第一语”、“母语”,除了特殊原因一般上它也是“民族语”。在母语的基础上学习第二、第三,乃至更多种的语文,通称“二语”学习。

母语是“习得“的,是儿童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语言交际活动潜意识地获得语言。二语是“学习”的,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有意识地掌握语言规则,并逐渐转化为交际的能力。

小学提供的语文学习,要分清母语和二语的学习,让儿童用正确的模式学习语文。就母语学习来说,第一堂课就可以让儿童自我简介,因为这是“自然”的沟通;但二语就得循序渐进,从“学习”词汇开始。然而,二语掌握到一定的基础后,是可以采用“习得”的方式学习,同样可以和母语的学习并驾齐驱。就像英语,我们的学习都是从TESL(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入门,但高度却可以和英国人并驾齐驱,关键是,要有足够的兴趣和时间学习。

国际间订立的英文学习水平称CEFR,共有六级(A1,A2,B1,B2,C1,C2),不分母语和二语。如果达到C1级(第五级),是合格的英文老师。中国迎合这个趋势,却以汉语水平考试(HSK)为标准,把HSK的六级和CEFR的六级对等。但HSK摆明是二语教学,其要求和高度是不一样的。法国和德国就率先否决这个划分,把HSK的六级降为B2(四级)。

回到华社关心的问题。马来民族可以在华校教华文吗?当然可以,如果他达到语文教学的水平。马六甲马来女教师符合这个要求,因为她受过完整的华文教育,学习是经历“习得”的。马大中文系早年有位邬拜德剌老师,我们向他学习孟子和论语。在北京的马来学生,学习的是国际汉语,是二语的学习,中小学未曾受过华文教育,他们是不能当华小的华文老师,但担任国小的华文班却是绰绰有余。

《星洲日报·东海岸》11/06/2017





4 条评论:

  1. 显然,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关心度是不够的。这篇文章的点击率较低,大家大概觉得我是冷饭热炒。其实,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不断深化,报纸可以发表的是通俗易懂的文章,无法提供数据,以下补充。汉语水平考试(HSK)的六级要求是:
    通过HSK(一级)的考生可以理解并使用一些非常简单的汉语词语和句子,满足具体的交际需求,具备进一步学习汉语的能力。

    通过HSK(二级)的考生可以用汉语就熟悉的日常话题进行简单而直接的交流,达到初级汉语优等水平。

    通过HSK(三级)的考生可以用汉语完成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基本交际任务,在中国旅游时,可应对遇到的大部分交际任务。

    通过HSK(四级)的考生可以用汉语就较广泛领域的话题进行谈论,比较流利地与汉语为母语者进行交流。

    通过HSK(五级)的考生可以阅读汉语报刊杂志,欣赏汉语影视节目,用汉语进行较为完整的演讲。

    通过HSK(六级)的考生可以轻松地理解听到或读到的汉语信息,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用汉语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回复删除
  2. HSK官方网站第一句这样介绍:HSK是一项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考试,重点考查汉语非第一语言的考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详细的可以阅读这个网站:http://www.hanban.edu.cn/tests/node_7486.htm

    回复删除
  3. 而且,华小道德课本内容,完全本土化(我不反对本土化,但在内容所占的比例要拿捏好),完全缺乏一些中华典故的教育,实在令人堪忧啊!

    很多学生(之前在kota tinggi执教是这样,后来在batu pahat也是,现在在巴生亦如此)连为何要过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的一些基本常识都不知道!

    更妄论他们读过一些简单的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故事,坚持母语办学,其中一个目标不就是希望华小成为文化教育的场所吗?

    结果华小学生毕业后,对自己一些片面的文化都不懂,怎么能奢望他们未来能深究自己的文化底蕴呢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