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日星期日

【239】教是为了不教

“教是为了不教”是叶圣陶先生的教育箴言。

叶老在一次语言学科的座谈会上说:“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了,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吗?”①

这确是叶老主张的语文教改之道。他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这些话很白,不必再赘述。理解后若能实践,便是教学的大智慧。那些常投诉“这些我都没有教过,学生哪里会作答?”或说“那么多工作,哪来时间教书?吃亏的还不是学生?”更需要好好思考叶老的话。

最近我们把叶老的主张化为更浅白的语言——教着教着,老师不见了!

师生的学习关系不是单向和终生的,正所谓“师父引入门,修行看个人”,老师不必一辈子带着学生学习。唐代韩愈在《师说》强调“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便是要说明老师的角色,并非是永远不变的。

教师若有“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就会尽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会主动学习。学生有能力学习后,教师的角色便不再是“独一无二”般吃重了,即使“不见”也无所谓。

不过,倘若功力不够,对教材吃不透,教着教着,教师恐怕自己要迷失其中,这是另一层次的“老师不见”。更糟的是,自己吃不透教材,又错误引导学生,那就要落个“老师和学生都不见”的窘境。

庆幸的是,近年来儿协冒出了许多杰出的老师,他们能言善辩,擅于引领学生学习。他们之中,好些是我早期的学生,现在却成了我学习的对象。我的幸福,不只是“老师不见了”,更是“老师被取代了”。

注:
① 《中国语文》1978年第2期载叶圣陶先生于1978年3月在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召开的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淡会上的发言《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

《星洲日报·东海岸》01/03/2020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