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5日星期六

【339】魔高一丈

考试是很难防作弊的,自古皆然。

监考官都会打醒十二分精神监视。比如来回走动巡视,偶尔闪亮转身,看看背后考生是否作怪。即便如此,诚实的考生事后会泼冷水,告知你转身无效,输了!更糟的是考生还可投诉你走动太多起干扰。

如果监考官各守一隅,搬张椅子坐着,眼观四方,耳听八处,以为有效,那还是错了。盲点区还是太大,就那么一疏忽,考生就可作弊。

无限量的索取答题纸张、不能禁止的上厕所时间、答题时间结束后考生书写编号……这些都会是作弊的良机,防不胜防。

当高阶思维被倡议时,我看到转机。考题上若真下功夫,不考记忆题,考生必须从自己的知识库提取答案答题,是无从作弊的。当然阅卷也必须跟着调整,找答案给分的时代已过去,整体打分是趋势

可是这两年,考试转为线上进行,又有新的考验了。考官无法知道线上另一端是谁作答,尤其是那些作答时间较长的考试,更难免有枪手。有人倡议考试开镜头,有人规定答题一定要手写,有人试图缩短考试时间,但始终还是斗不过有心作弊者。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若心不正,再好的防范措施,还是有办法突破。

比如说大专考试近期把检测论文原创性的应用程序(Apps)搬到线上考试来用,以防考生从网络照搬答案。考生知悉后,又有过墙梯了。不知从哪里学来,他们在句子中故意加上一些连接词,如“严格来说、众所周知、追根究底、仔细地看”等,甚至连“因为、所以”都来,据说加上这些词语后,就可瞒过检测。

可是,这么一来他们连最基本的句子流畅度,句和句的衔接性都照顾不到,病句连连,如何得分?难道考生不知道整体性评估要看的不只是“答案”,更要看表达能力?更叫人沮丧的是,一样的答案却换上不同的关联词,企图瞒天过海,这又反映什么?是相互沟通后的成果,还是出自同一个枪手?

如果考生要当“魔”,魔法是取之不尽的。道只高一尺,哪里应付得了一丈之魔?最终还是回归到自己的良知,个人的诚信。特别是在教育界服务的为人师者,更不得不以身示范。已身不正,如何育人?

注:

 ① 例如过去问“植物生长的六大条件是什么?”这是靠知识,考生必须背诵记忆才可应考。现在问“植物生长必须有水分、光照、温度、空气、土壤、养分,是论述这六大条件是不是缺一不可?”考生无从背诵,只能靠自己的理解阐述。

② 若批改人按照评分标准寻找答案,这些“答案”一般按类划分。我们称之为analitic的批改方式。倘若整体观察,我们称之为holistic的批改方式。

③ 一些大学及中学会购买Turnitin的软件即服务(SaaS)的许可证,并提交文件,以便与数据库和其他网站的内容进行比对。Turnitin会对每个提交的文件生成反馈报告,标记与其他资源相似的内容,确定是否存在抄袭行为。

《星洲日报·东海岸》30/01/2022








图片取自:每日头条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