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1日星期日

再见2023年

 2023,竟然没有在这里发过任何一段文字。

2022年10月18日星期二

【佛164】妙香姐,一路走好!期待您乘愿再来。

        妙香姐是彭亨佛教会多届妇女组主任。去年改选,我们曾经游说她改任福利组主任,因为她是关丹希望社群(Harap Kuantan)①的会员,不单参与,还曾经协助组织过活动。这是一个关怀社区,以提高生活品质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但,她最终婉拒,她选择留守厨房为大家准备食物。我告诉她:“这也好,不过除了厨房,希望您也带领妇女走出厨房,举办一些可以提高生活品质的活动。”

 万没想到的是,平时没有明显病痛的她,却突然离我们而去。雅珍姐说:“妙香姐走了……永远永远再也听不到她的轻声细语。……佛教会近来办的大小活动大厨一定是她,清晨6点前就看到她赶着买热呼呼的糕点让义工早餐吃得好。是的,一个热爱身边人,且不懂爱自己,一个爱美食的人,很用心煮给大家享用。一个不会拒绝别人也不敢说‘不’,你们看到她的细心?你们看到她承受的压力?还是看到她的爱唠叨?一个那么细心的人每样东西都要做到最好为止。”

这是很好的“看见”。妙香姐从陌生做到熟悉,对厨务已轻车熟路,可以很好的打点一切。今年开始,有什么问题,她会通过手机给我留言,告诉我一些该调整的事务,当然,偶尔会发发牢骚。但,牢骚过后,她又承担起她的责任,从来不对外宣泄。

其实,在佛教会里,这样任劳任怨的人很多。比如说我们的执行秘书,最近罕见的请了一个星期病假。若非传染病,平时她是不会拿病假的,一年工作365天,一天24小时她也不会埋怨。原本她已经痊愈要来上班,但获悉妙香姐往生,她又垮了,多休息了两天。又如我们大众的“妈打”老会长,80多岁了,总见她穿梭佛教会各个角落,为大众提供最好的学佛因缘。再如我们的拿督,企业家的工作何其繁重,却尽量每周赶回关丹来一次,唯一目的地就是佛教会,看看哪里的建设还不完善。雅珍姐本人也是如此,佛诞插花,花草不够,她主动去采去买;人手不够,她去找去拉。

就是这样的善缘,使我们每个人团结一致,为了佛教会,为了大众可以接受佛法的熏陶而付出。要知道,我们都是居士,都有家庭责任要承担。不要告诉我,一位80多岁的老妇人一直在佛教会跑上跑下,家里的孩子不会心疼,不会劝老人家多休息。不要告诉我,一位守住岗位近50年,半夜佛教会有什么事情发生第一时间便会赶到去处理的执行秘书,不会承受家人的劝告退休。也不要告诉我,一个企业家为公益全心付出,不会影响他事业。

看见是好事,可以激励我们更加珍惜;被看见也是好事,可以彼此取暖,相互关怀。多一分勉励,少一分牢骚,是团体健康成长的重要信念。

这样的一种因缘,是长时间慢慢积累下来的。谁不喜欢养花种草,打牌看戏滑手机?就因佛陀,就因佛法,我们一直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在同一屋檐下为大众服务,为和谐社会而努力。虽然,我们年华都已老去,体力已大不如前,但只要仍有一丝力气(想到已故老会长何振森居士,百病缠身下只要一恢复体力,便想尽办法到佛教会,一步三喘气地巡视佛教会,确保一砖一瓦,一滴水一盏灯都可以惠利大众),我们还是乐意去做。不为什么,就为了续佛慧命,让佛法常住世间,利乐有情。

年轻的您,是否愿意和我们携手这样做?我们非常期待,也会非常感恩,如果您也学习付出。

注:

① 关丹希望社群(Kuantan Harap)的主页

“渐修顿悟”系列之164

18/10/2022



2022年8月31日星期三

【佛163】也谈南無党

 “渐修顿悟”系列之163

31/08/2022



2022年7月31日星期日

【365】母语二语教学大不同

 我著文吁请中小学华文教师借鉴西方的母语教学策略,调整我们的教学重点。前辈姚丽芳问:“语文教学及课程,应该文以载道吗?”我即刻回应说是。

我知道她不会满意而要我进一步说明的。毕竟华教圈子有人会主张华文科就纯粹教语文,不需承载文化,更无需把文学作品纳入。特别是现今很多非华裔到华小就读,为了“大格局”更该让语文回归语文。

有些人还进一步主张华校才符合国情,应该是主流。我不知这会不会太天真,宫廷戏不是常拍后宫该要自觉,因受宠而想坐正,下场是很凄惨的。教育纲领可清楚列明我国教育系统的媒介语,岂能造次?

我一向主张小学是基础教育,孩子们要学的,并不只是语文而已。多语教育给我们的方向是:以母语为基础,兼学其他语文。前者为的是培养学习力,端正学习态度;后者则为开拓视野,为日后奠定基础。因此,母语和二语的教学和目的都是不一样的。

英国的教育纲领,母语的学习是为了与世界接轨,一方面是通过语文了解世界,另一方面又让世界了解我们。因此,他们特别注重阅读,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是读为了学习语文而编的教材体。这是符合4-C6-C的教育主张的,孩子们通过语文培养智力。二语相对比较工具化,能够学会另一种语文以认识不同的世界与文明就够。

  长久来,我们的语文教育依然停留在读教材体文章。即便如此,我觉得母语和二语的单篇文章也该谨慎挑选。前者“文以载道”,所以阅读更加重视理解,通过表象看本质,充分接收文章传递的信息、思考和辨证。后者则注重技巧的把握,能够读懂文字,理解文意就行。因此,“我爱爸爸,我帮爸爸洗车”是二语教材,“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则是母语教材,朱自清如何写父爱才是学习的重点。

 《星洲日报·东海岸》31/07/2022

“当老师真好”完结篇




【364】我们反的是应试教育

身为前线教师,而且还是培训教师的教师,我们自然明白教育必须注重“课程——教学——评价”这三者。也就是注意教什么,怎么教,怎样评价成果。课程和教学是可以不断修正,评价的观念也是,但后者是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工作目标,以及我们服务的对象的教育观念的,所以更加要谨慎。

我当学生时考过很多次第一,吊诡的是,这些都是第一年获得。小学一年级、中学预备班、高中一年级、大学预科班一年级、大学一年级

何以如此?其实学习生涯中,考试一直不是我很在意的事儿,就把平时所学的用上就是。无心插柳却成荫而已!但是插柳毕竟有规律,我不思长进,后来便要居人之下了。

我是在小学五年级检定考试前,才从同学们口中知道读书要讲技巧,考试才能得心应手。我想是不是我的三脚猫功夫比不上屠龙之术,结果总是在第二年败下阵来?

执了教鞭后,当然对应考技巧越摸越透了,可是教学时我却始终不愿教学生取巧。例如中学教数学,我是真正训练学生如何解题,如何演算,答题后如何审查以确定答案正确。我还和他们比赛答题,直到大部分学生只要有题目就能作答才满意。结果是九成以上的学生在考试中都考获特优。

所以当年我很骄傲地说,要应付考试,哪里需要几年的时间?平时重视学习,考试前三个月才来谈应考,成绩还是漂亮的。如果我办学,就是这样做,不会神经兮兮从一年级就开始训练学生作答技巧。

在中学教学时,我还是体会到应试教育的可怕。例如有一名优秀生有次数学考试得不到满分,却原来他答题后去算答案是不是均衡,结果发现AB少,他就涂掉一个A改为B,弄巧反拙了!不知是谁告诉他出题有这样的规定,造成他宁相信游戏规则,也不相信自己。这显然是本末倒置的学习。

再有,我是怀疑怎么会有九成学生考特优的成绩?却原来考试成绩是依据累积分布函数Cumulative Distribution Function决定,切分点成了关键。难怪考生答错12题还可以特优,不像当年我们错一题就要哭了。

愈发现考试游戏的不完美,就更加抗拒应试的教育。

当师范学院讲师,不断钻研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后,对“课程、教学、评估”有更全面的认识。于是,我们关注的不再是考不考的问题,而是要如何有效评价学生,以及要如何确保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

考试成绩不能反映真正的学习,如何学习比如何考试重要啊!

注:

① 印象最深刻的是马大第一年,我在协办大专佛青生活营时接到校方寄来的成绩,近乎全科都是A,还有A*(数学),只有宏观经济栽了跟斗,考获B+。结果当年赢取书券奖,也成为老师和同学注目的对象。可是第二年,却近乎全科B,厉害不?

 《星洲日报·东海岸》24/07/2022






图片取自:《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