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7日星期日

【282】我要找地洞钻


同道说:“公开课的时候,上课老师一开口,后面便有老师私议语音那么差,也好意思上台。那时刻,我真想找地洞钻。”

我笑说大可不必如此。一个人优秀与否,该从更多角度看,不要只用惯性的思维。惯性思维不一定正确,例如要先积累识字量才能阅读,掌握笔画笔顺才算会写字,考试成绩优异才算高材生等等。一不谨慎,我们可能就要错过提拔孩子的机会,严重的还让孩子自觉无能。

前些时候,更有同道说汉语拼音没学好,就不该出国丢人现眼。这更叫我疑惑:企业家没有把书度(读是第二声)好,您否定他的中文水平,却无法否定他的长袖善舞;台湾毕业生把乐瑟(垃圾)变黄金,也不阻止他国际间辉(飞)来辉去。

中国官方为了让国民掌握好汉语拼音,推介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分为三级六等。这是该国官方的需要,即便如此,他们也不会要求太高,语文科教师只要达到二级甲等就算合格,其他科目教师则是二级乙等。毕竟要成为优秀教师,还有多方面的条件必须具备。

一名中学老师允许学生用语音输入法写作,结果发现这名被小学老师判为无可救药的孩子突然积极向学。孩子在过程中,并非以人工智能取代人力,在实践中他自觉地纠正自己的发音,也慢慢把许多不会写的字学上去了。这岂不印证学习是齐头并进,不该独占一隅?

面试官常反映华小生不太会口语交际。面试要求群内交流,给他们15分钟,他们5分钟后就沉默了。他们更发现成绩越优秀的,越不善于口头表达。我们是不是该反思,说话的培训焦点是否放错了?演讲比赛的目的是什么?

能够公开授课让大家观摩的,除了要有勇气外,还得具备教学的构思能力,教材的解读力,课堂的调控能力等。实在不必为了一点,就难过得要找地洞钻。不信?五年后,看是台上的人取得长足的进步,还是台下议论的。

注:

① 普通话水平测试:链接

《星洲日报·东海岸》27/12/2020




2020年12月25日星期五

【佛102】人生,您知多少?

 “渐修顿悟”系列之102

25/12/2020




2020年12月20日星期日

【281】关键在小学时期

读《天龙八部》,你必会为义薄云天、豪气勃发的大侠萧峰喝彩;但你可能会忽略扭转其命运,最终害死大侠的蛇蝎美人马夫人康敏。

康敏也是风流的段王爷的情人之一,后下嫁丐帮副帮主马大元。由于马大元不肯合作,她便伙同丐帮执法长老白世镜等人害死马大元,让他们揭穿乔峰身世。她误导萧峰,使他错杀红颜知己阿朱,牵动了许多江湖恩怨,导致众多英雄丧命。

康敏和萧峰并非有什么深仇大恨,只因自负美貌,怨恨萧峰在百花会上不正眼瞧她,便一心伺机报复。金庸在小说中通过康敏的自述,为这种奇异行为做了交待。

原来康敏小时候家里很穷,过年也买不起新衣裳。七岁那年,父亲答应卖了家里的羊和鸡后,给她做套新衣。可是后来却因狼把家畜都给拖走吃掉,小康敏花衣裳的心愿顿时落空。她见邻家姑娘有新衣服,就潜入邻人家里,“将那件新衣裳剪得粉碎,又把那条裤子剪成了一条条的,永远缝补不起来”。

康敏回忆着说:“我剪烂了这套新衣新裤之后,心中说不出的欢喜,比我自己有新衣服穿还要痛快。”还煞有其事地说:“从小就是这样,要是有一件物事我日思夜想,得不到手,偏偏旁人运气好得到了,那么我说什么也得毁了这件物事。”

这种心理上的扭曲,是自小养成的。她父亲因羊被叼走奔到山里追狼,结果跌伤拐着步伐回来,康敏不但不关心,还哭闹着要新衣裳。天性何其凉薄!奇葩的是,父亲的反应竟然是“不断哄我,我只不睬他”。

出身贫寒,往往激发一个人的斗志。有些会往好的一面发展,有些却会像康敏一样,由怨生恨,报复的心理很强。过去,父母扮演唯一的角色,他们施予的家教,决定着孩子的前途。父母的溺爱,助长孩子的个性成长。而今,教育孩子还多了学校和教师,他们可以协助平衡孩子的心理发展。

我始终觉得:童年是塑造一个人的性格的关键,错过这个时期,性格便难以改变。不要忽视小学生的心灵,你的一个举动也许就影响他们的未来。

注:

①《天龙八部》第二十四章 烛畔鬓云有旧盟

 《星洲日报·东海岸》20/12/2020



2020年12月18日星期五

【佛101】以佛法研究佛法

 “渐修顿悟”系列之101

18/12/2020



2020年12月13日星期日

【280】不要只求心安

         一位朋友在脸书发文,说他陪孩子温习功课陪得累了,最后只好用最传统的方法让他学习——抄书。我打趣问他:“是不是只求心安了?”他坦承说是。

我也有过类似的经验。那是90年代我到小学执教的时候。校长分配给我两个班级,一优一弱。同个年级的两班学生,程度差别竟然那么大,叫人诧异!先天所致,还是环境使然?优班的学生我说“知之为知之”,他们就跟着说“不知为不知”;弱班的上完一堂课,你会背脊发凉,因为整堂课只听见自己在做单口相声。

我用了很多方法让他们开口,他们却依然故我。即便有肯说一两句的,也是词不达意。折腾了一段时间,我放低了要求,改让他们朗读课文,我读一句,他们跟读一句。作业本,也是在课堂上完成,略讲述后,我写他们抄。

渐渐的,我发觉这样的自己很丑陋。这是只求心安的做法,不图有功,只求无愧我心。美其言叫“我尽力了”,直率一点就是“我放弃了”。看着他们那一张张稚气的面孔、一双双无助的眼神,我还是不忍心了。他们何错之有,要承担这种变相虐待?我对教育的执着和理想呢?

忏悔后,我改变方式,不再教课文,改为讲故事。果然讲了几个童话故事后,他们开始会跟我对话了。儿童果然都爱听故事,听着听着他们反而没有“上课”的感觉。真庆幸我没有放弃。

这个经验让我深刻体会到“只求心安”的可怕。不是常说“莫忘初心”的吗?初心是要肩负教育的使命,给孩子们最好的成长因缘,怎么在面对实况时便退而求其次,不再坚持了?

职场上,这还不算是最糟糕的。最可怕的工作态度是只求解决我的问题,不求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教完课程所规定的范围,就是完成任务,解决了我的问题,可以交差了;学生懂不懂,不是我的问题。真要追究责任,理由可写成一匹布那么长。每个任务的完成,就是一个句号,不会有后话。

“莫忘初心”何其珍贵,坚持才是王道。教育的工作,不能只求个人心安就好、也不要只图解决我的问题。堂堂正正做个教书育人的师者吧!

 《星洲日报·东海岸》13/12/2020



 

 

【佛100】学佛是怎么一回事?

 “渐修顿悟”系列之100

11/12/2020



2020年12月6日星期日

【279】林连玉精神奖

被授予林连玉精神奖,我以“被看见的感觉”作为感言。我说这份荣耀(若有)并非专属我个人的,而是全体前线华文教师的。这不是客套话,也不是谦词,而是肺腑之言。

林连玉先生毕生的奋斗,就是希望华文教育得以在我国永续生存。颁发林连玉精神奖,就是希望林公的精神被看见,被延续。

华教的存续是不容易的,有赖许许多多的有心人出钱出力,前仆后继换取得来。若有天华社不愿意捐献华教,会是怎样的局面?最基本的硬体建设,最需要的物资和人力从何而来,如何延续?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捐献者除了是社会贤达之外,还有一些来自民间。他们含辛茹苦,靠自己的力量去募资建设学校,提供必要的资源,使华教得以生存

由于贡献是具体的,相对比较容易被看到;要给予他们表扬,也比较容易做得到。但延续华教生命的另一股力量,即那些诲人不倦、坚韧不拔的华文教师,稍不留心就会被忽视了。有人认为他们接领薪金,付出是理所当然。

可是他们忽略了要当老师其实很不容易,要当华文老师更难。大学的华文老师,不但要教学,还要考虑学生来源,费心费神想法吸引学生报读。中学老师何尝不也如此?中学华文已降为选修科,可考可不考。华文老师不但要鼓励学生报考,还得绞尽脑汁协助他们应考,以免因整体成绩受影响。他们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比一般老师还要多。小学华文老师相对比较幸运,因为华小仍存在。但要使学生爱上母语,延续其生命力,又岂是一件易事?

如此翻倍付出心力的工作是不讨好的。如果有中文系毕业的老师不愿意教华文,我们也不好太过苛责;但对于那些愿意承担起来的,我们是应该看见,并给予适当的关心与勉励。

作为一线老师,所付出的被看见,感觉是很美好的。我希望我的开头,可以让更多前线老师被看见。

华文老师应该被看见,林连玉精神也该被看见。

 注:

① 全文:被看见的感觉真好

②历届林连玉精神奖得主和得奖原因:链接

《星洲日报·东海岸》06/12/2020



2020年12月4日星期五

【佛99】世世常行菩萨道

 “渐修顿悟”系列之99

04/12/2020



2020年11月29日星期日

【278】高阶思维不是怪胎

传统教育的课程与考试,大多依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Benjamin Samuel Bloom 1913~1999)1956年在芝加哥大学所提出的教育分类法设计。分类法虽以布鲁姆的名字冠名(Bloom's Taxonomy),但他曾说明概念是源自1948年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在波士顿的会议后取得的共识

根据布鲁姆分类,完整的教育(holistic)应涵盖认知(Cognitive)、技巧(Psychomotor)和态度(Affective)三大范畴。每个范畴可细分不同的层次,较高层次的学习内容较复杂,却距离学科的通达(mastery)较近。通达教育是那个时期的主张。布鲁姆最初发布的学习层次只针对认知领域,1964年跨向态度领域。这个团队并没有发布技巧学习的层次,辛普森于1972发布的获得较多人采纳。

布鲁姆认知领域的分类包括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克拉斯沃(David R. Krathwohl)在2001年修订最后两个为评价和创造。这是当前大多国家用以设计教育课程和测评目标的依据。

牢记我国哪一年独立是知识层次,能说明独立的争取过程是理解,具体阐述独立的好处是应用,辨析独立的原因是分析,概括独立后的成果是综合,总结独立的重要性是评价。这六个层次没有明显的界限。如果宣说独立的重要性是没有自己的看法,只是照本宣科,那就只能算是理解层次。

电脑与网络普及后,知识不再是聪明人的专利。美国国家科学研委会(United State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于1987年挑战通达教育的顺序,认为基础教育也该朝向高阶思维,并非只朝向积累知识。也就是说,小学教育不应只是灌输知识,该兼顾思维的培养。

我们且以“乌鸦喝水”的教学为例。如果读完故事,问学生从中学到什么,答案不外是“遇到困难要动脑筋”,这是理解层次。倘若有老师问谁可以画出乌鸦喝水的瓶子和水位,整个教学效果就不一样。学生的思维可以提高到应用、分析、综合、评价上去了。这四个都是属于高阶思维的领域。

您会说这位老师的教学是揠苗助长,故弄玄虚吗?

注:

Bloom et al. 1956, p. 4: "The idea for this classification system was formed at an informal meeting of college examiners attending the 1948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Convention in Boston. At this meeting, interest was expressed in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which could be used to facilitate communication among examiners.

Simpson E. J. (1972).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in the Psychomotor Domain. Washington, DC: Gryphon House.

《星洲日报·东海岸》29/11/2020



2020年11月27日星期五

【佛98】溺死一只老猫

 “渐修顿悟”系列之98

27/11/2020



2020年11月22日星期日

【277】教学有法无定法

       “教学有法无定法”是我们在90年代自创的口号

教科书上说的是“教无定法”,提醒教师要灵活,要适应实际的情况设计教学。教和学的双方都是独立的个体,都要有所选择,适得其法,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

从主观上说,教师要知道自己的能力范围,没有必要“跟风”。活泼的教师,大可在学生面前展现“可爱”;反之,个性拘谨、较严肃的,没有必要扮可爱,以免弄巧反拙。从客观上说,学生的背景不同,基础有差异,习惯亦有别,教师也得根据具体情况引领学习,不能一招走天涯。

如果只强调“教无定法”,有人会理解成教学很灵活,这样也可以,那样也无不可,纵情发挥。我们不得不提醒大家教学是有门道的,有规律可依循,教学有法,只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简言之即“教学有法无定法”。

武侠小说揭示了一个真谛:武功上乘的,一片叶子都可伤人,举手投足尽是妙招。我们看到的是“台上三分钟”,忽略的是背后的“十年功”,他们也是从基础功练起的。倘若无法融会贯通,所学的就成了花拳绣腿。

已故书法家何振森居士讲过一个笑话:他孩子小时候被老师训责没有用心写中楷,他说他是学爸爸一挥而就的潇洒,没想到成了东施效颦。

学教学理论时,要学习的是原理,从前人辨析的规律掌握学习之道;实际教学中,却要灵活变通,适应实际教学。若不琢磨理论,师资培训何须五年?

以阅读为例:教学要循序渐进,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然后再走出来。抛开文本,信口而谈就不叫阅读。要学生走进文本,总不成来来去去都是师生问答、学生口述。有老师做出变通,让学生阅读后用“因为……所以”串讲故事内容。这不是一般的造句,而是训练学生组织课文内容,构建句子进行说话的训练。符合教学有法无定法的原则。

注:

① 90年代我任教于关丹德伦敦师范学院。这句话应该是涂胜喜讲师最早提出。

《星洲日报·东海岸》22/11/2020


 

 

【佛97】敬悼张木钦先生

 “渐修顿悟”系列之97

20/11/2020



2020年11月15日星期日

【276】课堂教学的三个层次

旧课程(KBSR)纲要列出一个课堂教学的概念:

“鉴于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学习能力强弱不一,本课程说明把每个预期学习成果分为三个层次,让教师能根据学生的语文程度和学习能力来因材施教。第一层次是最基本的要求,是每个学生都必须达到的学习目标,第二个层次要求稍高,是针对大部分学生的能力而设,教师应该尽量协助学生达到这个层次的要求,第三个层次要求最高,不是所有学生都有能力达到,教师应当协助有能力的学生达到这个层次的学习目标。”

这个教学理念兼顾了所有学生。教学箴言说:“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意思是课堂教学该让全体学生有所学,程度偏低的可以学到新的东西,学习能力较强的也可高飞,不会被教师、同侪、课程给压下来。

实际操作上教师常面对困扰:该以谁的程度作为标准?若以最好的学生为标准,将是自讨苦吃。若主张课堂教学必须百分百达标,教师便要以最低的作为标准。但这么一来,能力较强的学生将不断重复接触已懂的知识,这对学习是不利的。

我们对因材施教的理解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施行相应的教育,使教学的深度、进度适合他们的接受能力进行。教育家维果茨基Lev Semenovich Vygotsky提出的“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则认为,不能只依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进行教育,应该有所超前并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摘苹果实验,以说明“最近发展区”的教育理论。我非常赞赏这样的譬喻。如果我们习惯性地采摘伸手便可及的苹果,我们将不知道“果外有果”的境界。倘若果园里有人采摘更高处的果子,将启迪其他人只要稍加变通,便可以采摘不同的果子,品尝不一样的美味。

至今我仍推崇旧课程的三层次教学设计。教学中让程度弱的都做到第一层次,然后看到学习还有二三层次,虽不能至也向往之。

注:

①  参见课程说明:https://www.dropbox.com/s/jnhdm1qslzdv1wm/hsp_bcina_y1a.pdf?dl=0

② 跳一跳就能摘桃子——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实验

《星洲日报·东海岸》15/11/2020



【佛96】我的涅槃观

 “渐修顿悟”系列之96

13/11/2020



2020年11月8日星期日

【275】那是小孩子的天性啊

学生看了一堂网课,感到很失望。是看到小学生在网课中的反应而失望,而不是对课堂教学感失望。 

 这是一堂公开课,学生可以在留言区留言,结果种种话语都出来了。 

“很闷啊!我不要参加。”

 “什么时候下课?”

 “老师你很丑,可以换一个帅一点的来吗?”

 有人出言相劝,有人马上回应:“你一个人叫1600个人安静,你觉得可能吗?”  

“我想骂脏话。”……

 授课老师要大家用“因为……所以”说说课文中的内容,培养概括能力。学生说的却是:

 “因为我有做功课,所以没被老师打。” 

 “因为我要死了,所以要在死前做我要做的东西。”  

我的学生说:“吓死人!现代的学生受到网络的影响,胡言乱语,什么都敢说!我们真还脱离时代了。” 

 我倒是惊讶他们的反馈。这些话语不正是儿童的天性吗?是最真实的表达。 

已建立正确儿童观的师范生,在现实当前怎么反却步了?儿童敢于表达自己绝对是好事,这样我们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教育”的产生必定是从学生的“眼前那步”开始,不是从大人理所当然的设想开始。 

小学生抗议,不想上课,是不是因为他们的时间被剥夺了?俗话说“勉强没有幸福”可真是一语中的。偏偏我们的生活却充斥太多的“勉强”,不只是童年,成人的世界更是如此。一个讲座希望有2千人出席,主办方会想方设法招人,威迫和利诱并用。成人世故,被强迫也不说出口;童言童语,不正好提供信息让我们反思吗?如果说真话的反而被责备,我们倒该认真想教育何为了。 

至于胡言乱语,也有很大的思考空间。撇开先前说的心理抵触,也该反思课堂营造的气氛,是否有效把学生引入学习的状态。小班制可以达到的效果,大班却不一定可行。教学是一门专业,得相机而行事,善于观察外境,把一切转为有利学习的条件,这才是教育。 

我们不是该这样思考吗?为什么就只想到错的是儿童?

 《星洲日报·东海岸》08/11/2020

【佛95】建大庙就不好吗?

“渐修顿悟”系列之95 06/11/2020

2020年11月1日星期日

【274】新常态了吗?

自从疫情肆虐后,“新常态”(New Normal)便经常被各界提起。但我对“新常态”的说法是存疑的。“常态”是指平常或正常的生活状态,例如朝九晚五工作是常态,如果有人颠倒了上下班时间,那是非常态。人工智能时代来临,这种工作规律将会被打破,工作时间更具弹性,我们将迎来“新常态”,取代旧的生活模式。

面对疫情,我们的生活作息是有一些调整,但真的是“常”了吗?例如大专生没有回校上课,只通过网上学习,大家心中的想法恐怕都是——暂时的,疫情过去就回复正常了!这样为时势所逼的应急措施,不能称为“常态”吧?依然抱持着“回到过去”,眼前的又岂能算常态?

黑夜过去黎明会来,这是常态。目前我们却一直为黑夜笼罩,黎明什么时候来还说不准,更要命的是人们渐渐模糊了黎明的长相。

至今全球确诊数字已破45百万,死亡病例也达7位数,只有更高没有最高的数字,形势依然严峻。老百姓力保工作的同时,还得时刻担心家人的安全;执政者抗击疫情的同时,还得小心翼翼护持经济,免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无论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或科研团体,都再三提醒疫情短期内不会遏止。疫情已经散播全球,病毒接触不同的人群也在不断变异,这使疫苗的研制面对更大的挑战。如果我们认为有了疫苗之后,疫情很快就会结束,恐怕将会换来更大的失望。

疫苗不能一劳永逸战胜传染病,这是历史告诉我们的。消灭天花(Variola,俗称 Smallpox)是人类史上研制疫苗的最高成就。天花传染的复杂度远不比新冠病毒,人类尚花了百多年才让牛痘(Varicella vaccine)把天花病毒消灭。新冠?

我们目前的“新常态”并非常态,它是受控于疫情做出的生活调整,并非我们的选择所决定。我在想我们是否该更有勇气接受事实:疫情在未来几年依旧会是威胁,疫苗只能是预防的辅助手段,我们还得创设新的生活方式来应对。躲在家里不但不会是正确的方法,还滋长我们的惰性。

注:

① Globally, as of 9:28am CET, 1 November 2020, there have been 45,678,440 confirmed cases of COVID-19, including 1,189,945 deaths, reported to WHO.  

② The smallpox vaccine, created by Edward Jenner in 1796, was the first successful vaccine to be developed...   The last known natural case was in Somalia in 1977.  In 1980 WHO declared smallpox eradicated – the only infectious disease to achieve this distinction. This remains among the most notable and profound public health successes in history. 

《星洲日报·东海岸》01/11/2020

添加图片说明


2020年10月31日星期六

【佛94】四宏誓愿

 “渐修顿悟”系列之94

30/10/2020



2020年10月25日星期日

【273】教育不能脱离实场

博士是学位,教授是职称。我有博士学历,但不是教授,人家称我教授,我会很尴尬。教授薪酬很高,他们是大学的中坚分子,必须遵照大学制定的标准做出学术贡献,例如每年在核心期刊发布多少篇文章,带多少硕博生等。我不符条件,不够资格。

若说本地人因陌生而混淆,中国教育界不可能如此吧?好些中国朋友都称我为教授。澄清后却觉多余,因为他们是“故意”的。他们觉得我在高校任教,一边传授教育理论,一边又可以直面儿童,进行教学。这是比较罕见的。我喜欢这样的判断。不是因为帽子够高,而是因为他们点出教育的真谛:理论和实践必须并重。只说不做和盲从瞎干差别不大,知行合一才是王道。

在南京留学时,同学笑说学了屠龙之术,以后恐无用武之地。所以,回国后我便申请马大教职,希望持续学术工作。事不从人愿后,我安下心来,希望做好我的职责——培训好新一代教师。

这一“安心”可不得了,我百分百投入教育了。我太太失去了陪她逛超市的伴侣,孩子失去了带他们去海边戏水的父亲,他们身边却多了很多活力十足的教职员。从课内到课外,我和学生的话题就是如何把教育工作做得更好。我说、我写,我身先士卒,我和他们一同钻研教材、分析课例、反思教学;我们回顾、检讨、也展望,但最终一定化为实践,应用到教育现场去。

虽然偶有机会转换跑道,从事行政或监察的工作,但我都不愿意。总感觉我们的制度会让当官的远离教学实场,离开学生实际的需求更远。我不想离开教育的最前线,远离学生。

师范学院早期有个制度,讲师要定期回学校教学,体验实况进展。我去过八打灵育才和关丹士满慕执教。这是很好的一个制度。后来甄选的县教育厅专科培训官员(SISC+),应该也有这样的要求。管行政的若保持上课的实战经验,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或许会缩到最小吧?

注:

① 我学的专业是古代文献学,这在国内是相对冷门的。加上当年还没有那么多大专中文系,我们的专业恐怕难以派上用场。我又是带艺从师的,在教育界已经服务10余年,所以会有这感慨。

②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中国的何捷老师在台上揭我们的底牌,他说:“我和黄博、光宏同住一个单位,昨晚我没有说多少话,一直在观察这两师徒。他们一直在聊天,但是话题除了教育,还是教育。太无聊了吧?”


《星洲日报·东海岸》25/10/2020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佛93】三个境界

 “渐修顿悟”系列之93

23/10/2020



2020年10月18日星期日

【272】教育不是追寻个人的成功

         “老师,我在平面和电子媒体都看到有人批判您的教育观,您为什么不反驳?”

“是吗?举例说说。”

“说您是不学无术的专家?”

“不要太敏感。那肯定不是说我,因为我从不以专家自居,哪怕人家叫我教授,我也要澄清,教授是职称,我不够资格。”

“质疑您不是教育学博士,却领航华文教育。”

“这个说得对。我脸书用猴子头像,是自嘲‘山中无老虎,猴子当大王’。其实老虎是有的,只是他们比较忙,无暇参与更多事务,我这廖化只好站出来。心里是忐忑的,所以自嘲猴子。我也期待有合格的人选来领头。”

“引用您说的话,驳斥您说母语不教听说,只重阅读。”

“我编过课程,也编订大专教材,写过数百篇教育文章,讲过数百场教育讲座,都是有迹可查。我是这样倡导吗?可能演讲中话语去得太尽,被误会了,我会更加小心。”

“这话题引发很多人附和,参与批判。”

“很好啊!带起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大家讨论。不要把它看成是针对我。”

“您的学生也参与讨论。”

“我看到,很精彩!双方的话语和观点多有启发,值得思考。人生不是竞技场,没必要处处设立辩论台;放下输赢的追逐,才能吸取更多养分。教育和学术是有差别的,教育以学生为本,“以美为手段,以善为目的”帮助学生成长,教师个人的成功不重要,能成就他人才值得高兴;学术则以课题的思辨为本,追求真,要不断虚心探索,越挖越深。我兼具这两个身份,有时得不断调整以顺应需求,我还在努力寻求平衡。”

“学生受教。”

“还有两点补充:一是我们的语文观一向以实用为目的。不但教学是如此,现实也是这样。所以我们要能接受批评,要善于择取对自己的实践有帮助的观点,不要只为争胜负而画地自牢。要慎防被自己的同温层所欺骗。二是我们长期参与教改,要学会从容面对外在的阻力。要改变,一定会面对反弹,自己的心态要调整好,要不然分分钟会气馁。不要有理所当然的心态,也不要卷入无谓的斗争。人家是砍柴的,我们是牧羊的,情绪化的争议是在偷走人家的时间,耽误别人的正事。多花力气做实事,落实自己的信念,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想法的正确性,远比争辩要有意义。这才是师者情怀!”

注:

① 萧悦宁《听说读写不可偏废》

② 脸书“中文教学”帖文

③ 脸书14/07/2020 帖文

④ 同注①,之前的例子岔开了。

⑤ 我有幸参与师范课程的编订,师范课程长期来都有一门课称听说教学。我给OUM编写小学华文教学(HBCL2103).我的文章,可以参看我的博客“吾所好者”,例如“不要只是回答问题”指出回答问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听说教学,我是有说过西方国家的“母语教育”是literacy,注重教读写,但却没有否定听说,可参看“不要再赶课了”。至于演讲的记录则在法情论坛的多个版位报道,如“母语应该这样学”。

⑥ 我们所尊敬的杏坛前辈吕立民校长最近在脸书发帖谈论语文教学主要是教言语形式而不是学习文本内容,底下引发的讨论颇精彩。由于有些人没有脸书账号,无法看到,这里的链接是法情论坛的。

⑦ 国家的教育政策也不断修订,Transformasi Sekolah (TS25)是当前的重点工作之一。

《星洲日报·东海岸》18/10/2020



2020年10月16日星期五

【佛92】我对筹募义款的一些想法

 “渐修顿悟”系列之92

16/10/2020



2020年10月10日星期六

【271】强行灌输的价值观

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王玲写了一篇《小狐狸卖空气》的童话故事,被出版社收录在一年级语文课本。我国也曾收录在三年级的华文课本

故事大意是小狐狸离开家乡到城里玩儿。城里的空气太污浊,让他生病了。医生劝他要多呼吸新鲜空气。于是他回到翡翠山谷,家乡的新鲜空气让他一下便复原了。推己及人,他把新鲜空气带到城里去,治好了熊奶奶的哮喘,也让河马先生、兔宝宝健康了。小狐狸因此开了新鲜空气店,门庭若市,连市长也来了。小狐狸的一句“把翡翠山谷搬来”让市长得到启示,把城市变成了森林公园。小狐狸不必再卖空气,他的店改卖玩具,成了儿童乐园。

大陆的课文基本上保留了原貌,只是长文缩短。改写的是高手,加入了一些儿童文学的重要元素。例如小狐狸回到家乡,看到的是“绿绿的树、青青的草、红红的花”,最后在市长的带动下,城里也有“绿绿的树、青青的草、红红的花”,这样的重复,给小读者留下印象,也方便引发思考。

我们的课文也改写。最后一段说小狐狸卖空气,赚了大把花花绿绿的钞票,有了钱,他不遗余力地推广植树运动,净化了城市。

对读这两个文本很有意思。中国的是一贯的社会主义,人民性很强;我们的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特色,自己要先上了岸才好助人。

教科书的影响很大,孩子的思想往往就建基于此,加上授课老师的推波助长,便形成了个人的社会价值观。我对这点是持反对意见的。我始终相信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的,让儿童在广泛的阅读中自己去建立价值观,而不是把成人的意愿强加在儿童身上,代替了他们的思考。

  像上述的改写,大部分教师都看不出问题。“先上岸才助人”(已达达人)本就是我们的常态思想。有了常态,其他的就变态了。有这样的思想,就难怪社会的志工难找到年轻人;好人好事都由大老板来担当了。社会醒觉的工作,不是人人都该承担的吗?

  又如教科书经常强调父母不该只顾工作,一定要多陪孩子。只有家长多陪伴的子女才幸福。我们可曾想过有很多孩子不是那么幸运,父母是真为了生活而奔波,教科书的价值会不会让子女感觉自己不幸福?乃至被迫要存钱买父母的时间陪伴?

   注:

① 原文:小狐狸卖空气

② 课文收录在人教版(2001)一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第18课。 

③ 见小学三年级华文课本(2012)第12单元,马来亚文化。 

 《星洲日报·东海岸》11/10/2020



2020年10月9日星期五

【佛91】学佛就是多做实事

 “渐修顿悟”系列之91

09/10/2020



2020年10月4日星期日

【270】要教思想吗?

         罗大佑《之乎者也》这样唱:“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都曾经这么说,现在听听我们的青年他们在讲什么?”还俏皮地用闽南语哼了一句“我不知道”,以表示时代青年与上一代严重脱节,无法继承香火。一代不如一代的慨叹,很多人都经常性地发出。不过,罗大佑思考得较深刻,他进一步问:“但是要想想到底你要他们怎么做?”

是的,既然我们认为今不如昔,可有认真想过该怎么做?要他们回到以前显然不切实际,且有刻舟求剑之嫌。他们有他们的成长背景和条件,怎么可能回到过去?城市人不可能每天再到河边捉鱼,治安不宁下更不可能让儿童自由跑动。

对这点认识越深,越有心想做点事的,往往却做出南辕北辙的事。教师普遍上都苦口婆心想“教育”学生,灌输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姑不论是不是有效,我们对他们灌输的价值观的正确性还会提出质疑。

教师该不该灌输思想是教育的一个争议点。据悉西方国家是不接受的。他们认为教师只是“授业”,不该“传道”;教师执意要这么做,那就法庭见。早期东马人对西马教师也抱谨慎的态度,不要教师传太多道,只教书就好。

我是支持这样的观点的。譬如有5岁的孩童在游乐园中看到我的孩子要和他们一起玩滑梯,便号召其他同伴离去,原因是“不要和吃猪肉的”一起玩儿。也试过小小孩对着我唱童谣,要我回唐山。我能怪他们吗?这个纯洁的年龄是不会这么想的,他们的价值观明显受到大人的荼毒。我们的民族关系紧张,就是有些成人不断在灌输错误的信息,不顾后果。各族都有这样的“长者”。

教师可以启发和引导,却不可以强制灌输。教师该是个具反思力的人,不但检视自己,也不断观察时代的需要,断不可把自己当圣者,把自己的价值观传授给新生代。

先入为主的思想,足以毁掉孩子的一生,也破坏社会的和谐,岂可不谨慎?

《星洲日报·东海岸》04/10/2020



2020年10月2日星期五

【佛90】马大佛学会教会我的

1985年的某个傍晚,我家外面突然来了两名访客——马大佛学会的正副主席,理学院的李秀珍和医学系的邱德明。我是租房的,无法好好招待他们,只能坐在外面沟渠旁的石墩聊天。他们的目的是献议我提名竞选85-86年度主席一职。









这是1984-87马大佛学会三届主席的合照。左起余菊娇(86/87)、李秀珍(84/85)、黄先炳(85/86)



我问他们我凭什么有资格竞选?他们说看我组织发起大专佛青生活营,是绝对有这个能力。我再说马大佛学会是以英语为媒介,我的英语很不灵光。他们说没有关系,我会有个很强的副手,医学系的。那为何不直接叫他竞选主席?他们说他考虑比较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未来的趋势,马大佛学会会以华语为媒介,我来担任主席正好是过渡。

就这样我被说服了。他们又交待一些事情:马大佛学会是接引大学生学佛的,不要分派系,不要只是亲近一师一道,要让会员有机会接触不同源流的佛教大德。我们的喜好,不等于是团体的喜好,凡事要以会员利益和学会的未来考量。

的确,我们后来走的路线也是如此。尤其是每周五的佛学讲座,主讲人涵盖各个源流,中英文都有。银禧庆典时,我们请校长翁姑阿兹来开幕,他一下车第一句话就问:“这是佛学会。是哪个传承的?”(Which school of Buddhism you all attach to?)一旁的心光马上接口说:“我们就是佛教,没有固定传承。”(We are Buddhist Buddhism, no sectarian

这是我离开太平后,学习到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个人的喜好和偏向,不能作为团体的走向依据,要恒顺众生。强制他人跟随,只会弄巧反拙。

我的副手Andrew的确很强,很多事情都是他在处理。他不谙华文,却鼓励我们多办用华语交谈的活动。佛学会内部的活动,大多都是他在带领。至今我都还记得他开会时说话的声音。后来我发现我们的任期恰逢马大佛学会25周年(1961-1986),提出系列庆典计划,他因学业较繁重没有参与,我才亲自领航。






这是马大佛学会1985/86理事初上任时的合影,居中的就是Andrew Wee。


因为这个大型活动,我们号召了更多人才参与。其中一位曾经活跃于马大学生会的学长,因为女朋友是佛学会理事,也参与我们的行列。他办活动经验非常丰富。我们担心银禧庆典的重点活动——马大佛学会之夜的演出。他说:“这有什么担心的?这是汇集了群体的一个终点活动,将发生什么就自然会发生,何必操心?”他和我们到泰国旅游,在朱拉隆功大学(Chulalongkorn University)和佛学会交流时,我身为主席没有致辞,只让旅游团主席致辞,结果被他狠狠教训,说我不失责,忘却我的身份代表着一个团体,甚至一个国家。





银禧庆典高潮Malam Jubli Perak在东姑礼堂成功举行后,应届理事合影。前排最右边的是我们的弘法主任Lum,他上台演出短剧,扮演日本禅师。





银禧庆典重点活动之一,佛教展览,在东姑礼堂外的Foyer举行。后面的佛像是青莲堂借来的,后来晚会时搬入东姑礼堂。右三的同学穿的是25周年庆纪念T-恤。

我们这届理事还有个很重要的共识:不会要大众资助我们“修行”,乃至去旅游。那时大学生组织“考察团”“参访团”非常普遍,真正目的其实还是旅游。大家会向社会人士和商家募捐,寻求赞助。佛学会却坚持不这样做,不说泰国旅游团是自费,25周年庆典,我们也靠到商场卖书签挣钱养活动。

“我们何德何能”这个观念也一直提示我,即使日后,有人代表团体去参加什么修行活动,我们也不赞助经费。修行是个人的事。

“渐修顿悟”系列之90

02/10/2020







马大佛学会1961年便启用的会徽

2020年9月27日星期日

【269】让中学生多懂中华文化

数字显示我国人民在1980年的识字率只有69.52%,到了1991年提高到82.92%,而进入2010年,人民的识字率已经达到93.12%。此后一直都在提升,到2017已达95.08%

与之相映成趣的是,根据国家图书馆的调查,人民的阅读习惯在2005年是一年2本,2014年则提高到15本。有进步,但比起国际标准一年40本还有一段距离。

识字却不读书?这叫人费解。我们可以责怪人民不爱阅读,但可曾想过我们何时鼓励过他们读书?中小学生的生涯,除了阅读考试参考书外,大多是在无阅读中度过。小时候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长大后大概也就难以培养。一位大学毕业生向同学介绍书本,结果碰个满鼻子灰,回来吐苦水说同学讥笑他:“你还想阅读啊?”大学毕业生尚且只读课内参考书,妄论中小学生了。我们实在不该把识字等同阅读,认为学生识字后就会多阅读。阅读习惯要逐步培养。

样的道理,我们在慨叹年轻一代对自己的文化内涵已经陌生,但知林忆莲不知林连玉,提到孔孟老庄都嗤之以鼻,更甭说韩柳苏辛了。可是,我们可有想过是否曾有规划地给他们介绍过这些文化知识?如果有,是灌输式,还是启发式?是常态介绍,以平常身心去了解,还是要刻意复古传递?

我不想终日慨叹大江东去,更不愿意说一代不如一代,毕竟新生代有他们的生活方式。

但,我们确实担心一个民族的失根,乃至自我践踏文化的根源。中华文化不是政治的概念,也不专属一个国家或一个政权,它是属于一个民族的。我们有必要采取更积极的方法引领年轻一代认识中华文化,尤其是带领他们走进古代文化的内涵,继承古人的智慧。五千年文化不是放在神台上供奉的。

俗话说心动不如行动,我尝试利用网络给年轻人讲中华文化。我谈古籍、我谈古汉语,也谈两千年延续下来的中华思想与文化。论语、史记、世说新语是我们会去翻阅的古籍;老庄孔孟墨韩,我们都逐一去讨论;乐府、唐诗宋词、古代散文都是我们探索的文本。在众多名相的不断重复提出中,增加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数据,从而寻找文化的共同密码。

   这个课程称为“中文母语课堂”,贯彻我的母语教学观(语文不是教出来的);副题是“带您游走生命画廊”,希望可以通过我的讲座让听众浏览五花八门的大千世界,感受古人的思想与文化精髓(您不必背书,不必为考试发愁,只要静心聆听)。希望家长、老师和中学生每个星期天抽出时间参与,课程亦提供回看重播③。

注:

  世界数据图册

  Menurut Maszlee, kajian profil membaca rakyat Malaysia yang dilakukan Perpustakaan Negara Malaysia pada 2005 mendapati rakyat Malaysia hanya membaca dua naskhah buku setahun.  Bagaimanapun katanya, angka itu meningkat kepada 15 naskhah pada tahun 2014 berdasarkan laporan kajian interim tabiat membaca rakyat Malaysia, namun masih rendah berbanding 40 judul buku setahun di negara maju.  Laporan PersatuanPustakawan Malaysia

  所有课程通过我们开辟的“法情学堂”慕课平台直播。一分钟学会使用方法:https://youtu.be/YG5v3mF4J_w 

《星洲日报·东海岸》27/09/2020